参考文献
鲍川运.翻译师资培训—翻译教学成功的关键[J].中国翻译,2009(2):45-47.
鲍川运.关于翻译教学的几点看法[J].中国翻译,2003(2):48-50.
薄振杰、李和庆.关于当前中国翻译教学研究的思考[J].外语界,2011(5):76-83.
蔡静.新世纪以来国内信息化翻译教学研究评述[J].外语界,2010(2):8-18.
曹靖华.谈文学翻译[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曹明伦.从教学视角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8.
曹明伦.论以忠实为取向的翻译标准——兼论严复的“信达雅”[J].中国翻译,2006(4):12-18.
曹明伦.“翻译研究也需要翻译”——再谈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误译问题[J].外语研究,2012(3):67-74.
曹明伦.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引介过程中的误读倾向[J].上海翻译,2005(3):4-9.
车丽娟、贾秀波.商务英语翻译教程[Z].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岑秀文、楚向群、岑志伟.基于网络和工作坊的非文学文本汉译英仿写教学法[J].上海翻译,2008(1):58-6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陈宏薇.道格拉斯·罗宾逊以人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思想评介[J].中国翻译,2006(2):48-50.
陈葵阳.从建构主义观点谈翻译课堂教学[J].中国翻译,2005(5):78-81.
陈浪、柴明熲.多元化:翻译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以英国高校的翻译教学为例[J].外语界,2008(2):60-64.
陈飘平.中国传统译论对于译学建设的积极意义——以“信达雅”翻译标准为例[J].上海翻译,2012(2):55-58.
陈小慰.翻译教学中“守土有责”意识的培养——中式英语遭追捧现象剖析[J].上海翻译,2010(3):48-52.
陈新.英汉文体翻译教程[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陈振东、夏天.理解过程的明晰化在翻译教学中的意义与操作[J].中国翻译,2007(2):46-50.
陈旸.从功能语篇分析到翻译教学[J].中国外语,2012(9):94-97.
程晓堂.语域理论与诗歌的语义和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11-14.
董乐山.翻译与知识[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董乐山.译余废墨[M].北京:三联书店,1987.
董秋斯.翻译批评的标准和重点[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杜鹃、孙晓朝.翻译教学课程BBS对学习者学习信念和态度的影响:基于学习者反馈调查的实证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3):45-48.
段自立.网络辅助课程与翻译教学整合实证研究[J].中国翻译,2008(2):46-50.
段自立.基于网络“译审模式”的交互式翻译教学实验研究[J].中国翻译,2009(3):43-49.
傅敬民.英汉法律翻译教材研究[J].上海翻译,2011(4):47-51.
高健.翻译与鉴赏[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6.
高瑞卿.阅读学概论[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
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葛校琴.“信”有余而“达”未及——从夏志清改张爱玲英译说起[J].中国翻译,2013(1)76-79.
葛校琴.翻译教学 输出 理论意识[J].上海科技翻译,2002(1):29-32.
郭建中.重视实践,也重视理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3(1):1-23.
郭建中.简评《翻译写作学》[J].上海翻译,2012(3):79-80.
郭沫若.郭沫若论文学翻译工作[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郭沫若.理想的翻译之我见[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韩哲.论翻译教材中译例的编选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4(3):31-35.
韩子满.典籍英译与专业翻译教学[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76-80.
韩子满.教师职业化与译者职业化[J].外语界,2008(2):34-39.
贺爱军.语篇·对比·多元——翻译教学方法论思考[J].上海翻译,2011(3):60-64.
何刚强.切实聚焦应用,务实培育译才——应用翻译与应用翻译教学刍议[J].上海翻译,2010(1):37-40.
何武.从英语小说阅读到英语写作——一项潜伏语义分析理论驱动的英语写作教学实验报告[J].外语学刊,2013(5):124-129.
何三宁.翻译教学中的意识观培养[J].上海翻译,2008(4):55-58.
贺显斌.“欧盟笔译硕士”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9(1):45-48.
贺莺.网络论坛与笔译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翻译,2007(6):29-31.
胡东平、王建辉.基于市场需求的翻译教学的混沌认识及其应对方略[J].外语界,2009(4):43-47.
胡朋志.以翻译评价为基础的翻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界,2009(5):65-71.
黄邦杰.译艺谭[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黄建斌、卢静.翻译:是专业,更是职业——让·德利尔教授的翻译教学观及对中国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8(3):60-62.
黄梨.建构主义理论下的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11(3):69-70.
黄玮.翻译写作学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黄忠廉、李红青.翻译教学:需要建立开发意识[J].外语教学,2004(1):52-55.
季羡林.季羡林先生在“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大会上的书面发言[J].中国翻译,2006(6):4.
姜治文、文军.设置词典课,对学生加强词典用法的指导[J].辞书研究,1998(6):14-20.
雷海宗.由翻译史看翻译理论与翻译方法[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李德超.有声思维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翻译,2008(6):34-39.
李德凤、胡牧.翻译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1980—2006)(上)[J]中国科技翻译,2009(2):32-34.
李德凤、胡牧.翻译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1980—2006)(下)[J]中国科技翻译,2009(3):44-47.
李长栓.以正当程序保证翻译质量和翻译教学效果[J].中国翻译,2006(3):47-50.
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2-25.
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3):76-79.
李莉.科技翻译技巧教学的语篇视角[J].中国科技翻译,2007(4):40-42.
李梦遥、张逸辰.两岸三地英语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7):618-625.
李明、仲伟合.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中国翻译,2010(4):32-36.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黎土旺.语料库与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7(3):46-49.
李运兴.论语篇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4):58-62.
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连彩云、荆素蓉、于婕.创新翻译教学模式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J].中国翻译,2011(4):37-41.
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连淑能.翻译课教学法探索——《英译汉教程》教学方法提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29-34.
廖志勤.构建个性化笔译教学模式,培养本科生翻译综合素质——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外语界,2008(2):40-46.
廖志勤.基于教学型国学翻译汉英语料库构建的几点思考[J].上海翻译,2011(4),44-47.
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6-9.
林克难.翻译需要理论指导[J].上海科技翻译,2003(1):4.
林莉莉.写作视角下的英汉文学翻译[D].厦门:厦门大学,2008.
刘和平.论本科翻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翻译,2009(6):34-41.
刘和平.翻译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及其教学法研究[J].中国翻译,2011(1):37-45.
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50-55.
刘季春.本科翻译教学“观念建构”模式刍议[J].上海翻译,2006(2):48-51.
刘季春.探寻本科翻译教学的第三种模式[J].中国科技翻译,2010(2):30-33.
刘康龙、穆雷.语料库语言学与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1):59-64.
刘士聪、任淑坤.阅读与翻译[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刘淑娟.写作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0.
刘悦明、熊宜春、陈勇.创建网络翻译课堂,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以一堂翻译课为实例[J].外语界,2011(1):80-86.
刘云虹、许钧.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支点——翻译标准“信达雅”的实践再审视[J].中国翻译,2010(5):13-18.
刘泽权、刘鼎甲.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与学习者译本评析初探[J].中国外语,2011(5):48-56.
卢炜.关于诗人译诗的对话——文艺评论家屠岸访谈[J].文艺报,2013(3):1-5.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A].鲁迅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罗志高.解构主义和翻译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4):41-45.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A].陈宏薇.方法 技巧 批评 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56-58.
罗选民.余光中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8(5):75-77.
吕俊.翻译理论的功能——兼析否认理论的倾向[J].上海科技翻译,2003(1):3-4.
吕俊、侯向群.《翻译学:一个建构主义的视角》[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吕立松、穆雷.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翻译教学[J].2007(3):37-45.
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马会娟、管中兴.发展学习者的汉译英能力——以北外本科笔译教学为例[J].中国翻译,2010(5):39-44.
茅盾.茅盾论提高文学翻译质量的问题[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梅爱祥、林丽霞.论汉英翻译课与英语写作课相结合之优势[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3(3):77-82.
苗菊、朱琳.认知视角下的翻译思维与翻译教学研究[J].外语教学,2010(1):98-103.
穆雷.余光中谈翻译[J].中国翻译,1998(4):37-41.
穆雷.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翻译,2004a(4):59-63.
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b(3):43-46.
穆雷.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四)[J].上海翻译,2006(2):43-47.
穆雷.翻译测试的定义与定位——英汉汉英翻译测试研究系列(一)[J].外语教学,2007(1):82-86.
怒安.傅雷谈翻译[M].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79-83.
裴显生.写作学新稿[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彭萍.实用商务文体翻译[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秦洪武、王克非.对应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J].中国翻译,2007(5):49-52.
秦洪武、王克非.英汉比较与翻译[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秦建栋.对英语语法课的再认识[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50-52.
钱春花.交互性教学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J].外语界,2010(2):19-24.
钱春花.基于心流理论的体验式翻译教学对翻译能力的作用分析[J].外语界,2011(3):23-30.
钱春花.翻译能力构成要素及其驱动关系分析[J].外语界,2012(3):59.65.
钱多秀.“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教学思考[J].中国翻译,2009(4):49-53.
钱锺书.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任文.翻译教学的发展与TOT计划的实施[J].中国翻译,2009(2):48-52.
戎林海、李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观照下的翻译教材编写理念[J].外语界,2010(2):25-29.
单继刚.翻译的哲学方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史志康.用优雅的英语翻译优雅的美文[J].中国翻译,2008(1):84-85.
思果.译道探微[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思果.翻译新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宋以丰、李淼.基于多媒体的多元翻译学习模型研究[J].外语界,2009(2):10-15.
孙雅晶.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汉英翻译错误分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1(3):32-34.
孙艺风.翻译学的何去何从[J].中国翻译,2010(2):5-10.
谭惠娟、余东.金针度人无定法——关于翻译教材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7(5):53-56.
谭业升.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J].外语界,2012(3):68-73.
谭载喜.翻译比喻中西探幽[J]外国语,2006(4):73-80.
陶友兰.我国翻译专业教材建设[J].外语界,2012:81-88.
唐义均.汉英翻译技巧示例[Z].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田艳.翻译网上自动评分初探[J].中国科技翻译,2008(1):33-35.
田艳.网上英译汉自动评分实践探索[J]中国翻译,2011(2):38-41.
田艳.现代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与培训[J].中国科技翻译,2002(3):30-33.
万兆元.翻译程序之为用大矣[J].中国翻译,2012(3):113-116.
王爱琴.基于本土实用文本的翻译教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9(4):27-29.
王传英、赵琳.依托影视字幕翻译开展案例教学[J].外国语文,2011(4):109-113.
王大来.翻译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特色词语探析[J].中国科技翻译,2011(1):20-23.
王大伟.利用网络电脑功能提高翻译质量的探索——改进八级考试和翻译专业资格考试英译文的技术途径[J].上海翻译,2007(4):46-49.
王东风.功能语言学与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7(3):6-9.
王东风.翻译研究的后殖民视角[J].中国翻译,2003(4):3-8.
王冬梅.学好中文,做好翻译——翻译专业本科生《中文读写教程》评介[J].上海翻译,2013(3):78-80.
王付东.再论汉语四字格在英汉翻译中的使用——冯亦代四字格言论批判写作视角下的学术论文汉译英问题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王宏、付瑛瑛.试论典籍英译教材的编写——以本科翻译专业教材《中国典籍英译》为例[J].中国外语,2009(2):105-108.
王宏志.重释“信达雅”[M].北京:东方出版中心,1999.
王惠、朱纯深.翻译教学语料库的标注及应用——“英文财经报道中文翻译及注释语料库”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246-255.
王金铨、文秋芳.国内外机器自动评分系统评述——兼论对中国学生翻译自动评分系统的启示[J].外语界,2010(1):75-81.
王京平.翻译教学中的意识启蒙[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23-25.
王克非.双语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用途[J].外语电化教学,2004(6):27-32.
王克非.高校《机辅商务翻译》课程建设及教学系统的研发[J].中国翻译,2011(2):34-37.
王克非、杨志红.翻译测试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J].外国语,2010(6):54-60.
王琼.谈英汉翻译教学中语篇衔接意识的训练——一次翻译作业的实验报告[J].中国翻译,2004(4):64-67.
王树槐.中国翻译教学研究:发展、问题、对策[J].2008(2):27-33.
王树槐、王卫平.发展性翻译教学评价模式[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76-81.
王湘玲、贺晓兰.项目驱动的协作式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外语教学,2008(5):94-97.
王银全.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微[J].外语界,2008(2):20-26.
王银全.非文学翻译:翻译教材建设和翻译教学的思维转向——对国内近年来相关翻译研究的解读[J].外语界,2009(2):40-49.
王英姿.英语学生在翻译中使用词典的误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92-95.
王宇.关于本科翻译教学的再思考——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J].外语界,2003(1):17-25.
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2005(1):32-35.
王正、孙东云.翻译记忆在翻译教学中的优势与局限性[J].外语界,2009(2):19-22.
王宗炎.求知录[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魏晓慧.写作视角下的学术论文汉译英问题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温建平.论翻译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6(3):7-13.
文军.论翻译课程的价值与功能[J]中国翻译,2004a(5):45-48.
文军.论翻译课程研究[J].外国语,2004b(3):64-70.
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c(8):49-52.
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d(3):1-5.
文军.翻译课程档案袋评价的实验研究[J].上海翻译,2006(3):50-54.
文军.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外语,2010(2):2-7.
文军、殷玲.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实证性研究——基于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75-80.
闻艳.论修辞学观照下的翻译写作学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2.
魏志成.汉英比较翻译教程[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伍锋、徐锡华.翻译人才的培养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5(4):33-39.
伍光建.伍光建的翻译观点[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武光军.翻译课程设计的理论体系与范式[J].中国翻译2006(5):14-19.
吴建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工具书教学的重要性及其课程内容[J].辞书研究,2001(5):126-131.
吴启金.入世后我国翻译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02(2):48-50.
吴文安.学生自主选材翻译实践课可行性研究[J].中国翻译,2010(5):45-48.
肖维青.本科翻译专业测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肖忠华.英汉翻译中的汉语译文语料库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谢天振.翻译本体研究与翻译研究本体[J].中国翻译,2008(5):6-10.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熊兵.中美翻译教学比较研究[J].外语界,2011(1):87-96.
熊力游.英译教学的认知图示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09(4):30-32.
徐彬.CAT与翻译研究与教学[J].上海翻译,2006(4):59-63.
许宏.谈本科翻译教学如何把握翻译标准[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4):73-77.
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许钧、穆雷.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许钧.简论翻译过程的实际体验与理论探索[J].中国翻译,2003(4):33-51.
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1):5-12.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许渊冲.译笔生花[M].河南:文心出版社,2005.
严复.严复论议事之难[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闫建华、刘建刚.从2002年TEM8翻译问题看翻译课程的教与学[J].中国科技翻译,2003(1):23-26.
杨建华.西方译学理论辑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杨柳、张柏然.“道”与“技”——被忽略的中国翻译教学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2003(1):21-23.
杨仕章.翻译教学中的误译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73-77.
杨士焯.发挥译文的语言优势——谈文言文词语、句法在译文中的妙用[J].上海科技翻译,2002(1):23-26.
杨士焯.英汉翻译写作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杨士焯.英汉翻译教程[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杨山青.实用文体英汉翻译[Z].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杨雪燕.“语篇”概念与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3(5):59-64.
杨自检.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2002(1):4-10.
杨志红、王克非.翻译能力及其研究[J].外语教学,2010(6):91-95.
叶琴法.汉英翻译练习问题及其影响[J].上海科技翻译,2004(2):38-40.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余军,王朝晖.基于比较翻译教学法的教学型语料库建构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0(5):57-62.
余军、王朝晖.CAT技术在本科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7):135-137.
余军.CAT平台下多模态学习者双语语料库构建[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9):102-106.
袁斌业.近十年我国英专本科翻译教学的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外语界,2003(1):7-12.
俞剑.新词典 新观念——关于网络词典的思考[J].辞书研究,1996(6):56-65.
于连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4(2):40-44.
曾剑平、林敏华.论翻译教材的问题及编写体系[J].中国科技翻译,2010(4):41-43.
曾剑平.论翻译教材编写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12(3):50-54.
张春柏、吴波.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2):70-73.
张柏然、辛红娟.中国需要创建自己的翻译学派[J].中国外语,2005(5):69-70.
张光明.英语实用文体翻译[Z].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张金陵、文军.论翻译课程的发展趋势[J].上海翻译,2005(3):42-44.
张经浩.主次颠倒的翻译理论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6(5):59-61.
张倩.“有声思维”教学:一种新的翻译教学尝试[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84-86.
张瑞娥.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的复合培养教学模式[J].英语界,2008(2):47-54.
张瑞娥.翻译教学中的主体心理关注与多维导向教学模式建构[J].外语界,2009(2):2-9.
张瑞娥.翻译能力构成体系的重新建构与教学启示——从成分分析到再范畴化[J].外语界,2012(3):51-58.
张瑞娥.中国翻译师资现状与角色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4):82-85.
张瑞娥.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主体交往体系建构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张舍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建构之诠释[J].山西大学学报,2009(5):70-73.
张炜.外贸英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张秀国.英语修辞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张彦、李师君.商务文体翻译[Z].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张瑜.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翻译教学走向[J].外语界,2003(1):13-16.
张志强.翻译观与翻译教学[J].上海翻译,2006(3):40-44.
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赵展宏.小型翻译语料库的DIY[J].中国科技翻译,2007(2):31-35.
郑海凌.译理浅说[M].河南:文心出版社,2005.
郑琳.翻译写作学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研究[D].福建:厦门大学,2011.
郑小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探索翻译教学中的译者主体性[J].外国语文,2011(1):97-102.
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周维杰.过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148-149.
周维杰.过程教学法对翻译教学质量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2008(6):90-93.
周煦良.翻译三论[A].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1985.
朱锦平.从澳大利亚高校的翻译教学看专业化翻译教学体系的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76-80.
朱玉敏.语料库与英汉对比下的翻译写作学课堂检视[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4):107-111.
Arab,B.Evalu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A].C.Schaffner&B.Ar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pp.157-170.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Baker,Moner.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Z].London:Routledge,1998.
Bartrina,F.&Espasa,E.Audiovisual Translation[A].M.Tennet(eds.).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pp.83-100.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Bassnet,Susan & 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 Culture[C].London:Printer,2001.
Bell,R.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Longman/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1/2001.
Bernadini,S.&Stewart,D.&Zanettin,F.Corpora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A].F.Zanettin&S.Bernadini&D.Steward(eds.).Corp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C].pp.1-14.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Chesterman,Andrew& Wagner Emma.Can Theory Help Translators?—a dialogue between the ivory tower and the wordfac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
Delisle,Jean.Translation:An Interpretative Approach[M].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89.
Dollerup,C.Systematic feedback in teaching translation[A].C.Dollerup&A.Linde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Insights,Aims,Visions[C].pp.121-132.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Gran,L.In-training Development of Interpreting Strategies and Creativity[A].A.Beylard-Ozeroof&J.Kralova(eds.).Translator's Strategies and Creativity[C].pp.145-162.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Granger Sylviane.The Corpus Approach:a Common Way forward for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A].Granger Sylviane& Lerot Jacques& Petch-Tyson Stephanie.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C].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Gutte,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Ines,P.R.Evaluating the process not just the product when us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A].A.Beeby&P.R.Ines&P.Sanchez-Gijon(eds.).Corpus Use and Translating:Corpus use for learning to translate and learning corpus use to translate[C].pp.129-150.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9.
Jin Di&Eugene A.Nida.On Translation[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Kussmaul,P.Training the Translato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
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Englewood Cliffs::Prentice Hall,1987.
Nord,C.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 training[A].C.Dollerup&A.Loddegg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Training,Talents and Ex perience[C].pp.209-224.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Piotrowska,M.Towards a Model of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Translation[A].A.Beylard-Ozeroff&J.Kralova(eds.).Translator's Strategies and Creativity[C].pp.207-212.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8.
Preloznikova,S&Toft.C.The rol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inguistic and literary studies[A].K.Malmkjr(eds.).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s[C].pp.83-96.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4.
Sainz,M.J.Student-centered corrections of translations[A].C.Dollerup&A.Lindergaard(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2:Insights,Aims,Visions[C].pp.133-141.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4.
Samson,R.Computer-assisted Translation[A].M.Tennet(eds.).Training for the New Millennium:Pedagogies for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C].pp.101-126.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
Varantola,k.Translators and disposable Corpora[A].F.Zanettin&S.Bernadini& D.Stewart(eds.).Corpora in Translator Education[C].pp.55-70.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
Vienne,J.Which competence should we teach to future translators?[A].C.Schaffner&B.Adab(eds.).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pp.91-100.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
Way,C.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Translator Competence:in search of Achille's hell[A].J.Kearns(eds.).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Issues,Methods and Debates[C].pp.88-103.New York: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8.
Woodsworth,J.Teaching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A].C.Dollerup&V.Appel(eds.).Tea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3:New Horizons[C].pp.73-79.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6.
巴金.名人对冰心的评.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135917739.html,2013.5.8.
柏资文.《牛津英语词典》不再出版纸质版——《牛津英语词典》主编John.A.Simpon访问商务印书馆并举行学术演讲.商务印书馆动态专栏.2014.5.16.http://www.cp.com.cn/Content/2014/04-14/1825537562.html.
川上月.探索集中的三句名言.个人博客.http://2993.eduol.cn/archives/2006/105603.html,2013.5.8.
范晔.我没说过我的翻译更忠于《百年孤独》原著.文化新闻.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6-27/3139893.shtml,2013.4.12.
李心军.勤于修改的海明威.中少在线.http://www.ccppg.com.cn/kuaibao/xiaoyuan/2006-11-23/49374.html,2014.2.5.
中国翻译网翻译软件论坛.几大翻译软件大比拼.http://www.transcn.org/thread-38-1-1.html,20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