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越两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关系,地缘上的毗邻,近代相继被殖民或半殖民的共同历史命运等因素,使得近代以来中越两国人民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不约而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艰难传入两国到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再到与各自国情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符合越南实际的马列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在两国本土化的过程也是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1]的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越南本土化[2]的始终。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两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具体内容、教育方式、方法、制度等方面亦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有必要进行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
首先,可以借鉴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产生发展的独特经验,为中国积极探索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供帮助。
尽管越南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很多共性,但越南独特的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又使得它与中国在历史进程、传统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各方面有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在文化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即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文化语境有较大差别。在马列主义传入越南之前,越南本土就已经形成了多种文化交融共生的状态。最先对越南文化有影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建立象郡开始,中原文化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越南,公元10世纪到19世纪末,汉字一直是越南官方的正式文字,直到1945年八月革命后才明令废除汉字;越南“李朝(1010年~1225年)于1075年首次开科取士,倡导士子尊儒”。[3]15世纪到20世纪儒教[4]在越南达到全盛,直至今天儒教在越南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可见中越两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关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如郭廷以在“中越一体的历史关系”中所说“在环绕中国的邻邦中,与中国接触最早,关系最深,彼此历史文化实同一体的,首推越南”。[5]越南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印度文化影响,后黎朝(1428年~1784年)吞并占婆[6]之前,占婆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后黎朝吞并占婆之后,尽管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但印度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直到今天在越南中南部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印度文化印迹。进入近代,在法国殖民越南的八十多年间,越南的语言、日常饮食、建筑等无疑又打上了法国文化的烙印,20世纪20年代马列主义传入越南,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越南北部独立后,还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越战期间,越南南部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越南还吸收了高棉文化等东南亚文化,多种文化在越南交汇、融合、共生,形成了今天越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约略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以本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根据逐渐形成的文化特点,独立发展。第二,接受外来影响,在一个大的文化体系内进行文化交流;大的文化体系以外的影响有时也会渗入。第三,形成一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或者汇合体。”[7]以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来看,越南文化属于以越南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中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等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和汇合体,越南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一直是越化而非汉化,也非法化,更非美化。20世纪20年代,马列主义从一开始传入越南便是在这种多元的混合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
正是因为马列主义从一开始传入越南便是在混合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庞大文化教育系统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处于文化的大氛围中,有什么样的文化氛围便会孕育出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具体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也会随着文化语境的不同而不同。单一文化语境产生出单一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样本,混合文化语境产生出混合语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样本。在这种混合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自然地吸收了各来源体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显然也区别于在单一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从多元文化语境成长起来的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对适应时代有着先天的便利与优势,这无疑对单一文化语境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其次,进行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是发展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是把握具有特殊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殊规律的需要。
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不管从理论形态上还是理论内容上,都不是地域性的,而是国际性的学说。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对无产阶级进行的这种“教会了工人阶级自我意识,用科学代替了幻想”[8]的教育当然也是国际性的。因此要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般规律最好有国际的视角,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充分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最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背景下来考察和审视,对不同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比较和鉴别。因此,把有密切联系,又有众多区别的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比较,比如: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分别经过怎样的发展历程;这种发展历程又是如何具体的影响着各自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的;两国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分别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各自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以保持马克思主义在各自国家的指导地位等。通过详细的比较,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规律,挖掘不同国家在与本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同特性。进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探索适应本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推动本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不断创新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