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比较

第三章 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比较

从广义上讲,方法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步骤、途径、方式、手段等。近代方法论的奠基人笛卡尔认为,理性、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正确判断、真假辨别能力会出现不同,甚至在某些事情上出现分歧,这“……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因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1]。而另外一位近代方法论大师培根则把方法比喻为“心灵的工具”,认为理性应该需要“心灵的工具”,如同在机械事务方面,人的赤手必须有机械工具之助,航海必须有罗盘之引导,因此,培根认为“供给现代和对后代的一种较可靠的,较稳当的指导”的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在《新工具》中,培根说:“徒手干活,不会有多好的效果;理解力如果顺其自然,结果也是一样。要想做出功效显著的事情,只有依靠工具和助力。理解力和手都是这样的,对于手,工具的功用是提高动力或加强操控,对于心,工具是用来启发或提醒理解力。”[2]由此可见,方法是人们成功实现目标的重要中介;没有好的方法,事倍功半,有了好的方法,事半功倍,因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就一直存在着“理论”如何走向自己的“阶级”、深入自己的阶级进而武装自己的阶级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方法问题。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则担当了此项重要责任。“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3]恩格斯把斗争分为三个形式: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理论斗争,并认为理论斗争对于德国的工人运动非常有教益。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指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是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但是“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会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5]因而,需要“无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及知识分子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走向自己的阶级(无产阶级),还要走向其他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尤其是在一个农民国度里,更要联合农民阶级。无产阶级革命不能是“无产阶级的独唱”,它必须和农民阶级甚至其他社会阶层“合唱”,否则会变成“孤鸿哀鸣”。马克思主义要走向一切愿意和自己的阶级“合唱的”的人民群众就必须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没有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的和实效性也难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法,是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者为了完成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理论教育任务,进而实现一定的理论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各种途径、方式以及手段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法受其教育目的、对象、任务和内容的制约。其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出许多种类,比如有的分为一般教育法和特殊教育法;有的分为直接教育法和间接教育法;有的分为传统教育法和现代教育法,还有的分为科学教育法和非科学教育法。而本书主要按照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根本途径把理论教育法和实践教育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

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学习法或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者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方法。人的自觉能动性说明人有追求理论、思想和精神的需要,人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非自发性又说明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方式产生,而只能通过学习、教育、宣传等方式才能掌握。而理论教育法或理论学习法便是一个重要方法。展开理论教育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讲解讲授、理论学习、理论培训、理论研讨、宣传教育等。而实践教育法是通过社会实践对人进行教育的方法,即组织、引导人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和认识能力。除了理论教育法外,实践教育方法也是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必要途径,因为,人们思想的形成、发展、检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都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帮助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除了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人们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以外,还可以通过积极地组织、引导人们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人们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受到锻炼和教育。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而且能够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更加成熟。尤其是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更能丰富其生活体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促进他们的社会化进程。实践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劳动教育、社会服务、社会考察、参观访问、参加各种类型的研究会、进行专题调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