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是广西大学“211工程”三期“中国-东盟研究”子课题“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成果,本成果也是原广西大学党委书记、中国-东盟研究院原院长阳国亮教授任总主编的东盟文库的成果之一。

本书作为该课题的成果,撰写、出版可谓一波三折。本子课题最初由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东桂教授主持,黄东桂教授在课题初期组织成员陈立言、闫杰花、胡玲赴越南进行调研等工作,但因黄东桂教授行政工作繁忙,在组织了前期的调研后,没有精力再进行课题的写作等工作。调研之后的材料整理,统筹翻译,写作分工,统稿实际由闫杰花来负责进行,鉴于此,阳国亮教授把课题实际负责人调整成为闫杰花。

除了课题实际负责人发生变化之外,因为对这一研究领域的不熟悉,课题组成员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终完成课题书稿初稿的是闫杰花、胡玲、陈立言、黄英雪四位老师。具体分工如下:闫杰花撰写了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一节的初稿及第二章详细写作提纲及思路、第三章及后记,其中绪论部分,闫杰花和研究生吕晓凤合写5000字左右。陈立言、黄英雪在闫杰花写的第二章第一节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撰写了第二章第二节、第三节,3万字,胡玲撰写了第四章,3万字。2013年由闫杰花负责初稿统稿工作。

书稿初稿于2013年8月由笔者在越南河内统稿完成,并交于阳国亮教授进行再次统稿审阅。阳教授治学严谨,对本书稿提出了非常恰当、中肯的意见,希望笔者能够继续修改,完善初稿。笔者认为阳教授的意见的确指出书稿的不足,诚恳接受了阳教授的意见,也希望尽快抽出时间来修改。但之后,笔者因为各种事情却没有及时修改,以至延误至今,深感愧疚。至今年初,因为一些无以言表的原因,为维护所有参与者的辛苦工作与劳动成果,笔者开始再次修改此书稿,希望尽早出版。但因间隔时间较长,书稿初稿中的很多材料比较陈旧,笔者进行了大量的矫正、补充、更新与修改工作,其中由陈立言、黄英雪负责的部分重新修改内容超过原内容的一半以上,胡玲老师负责的部分重新修订内容接近原内容的1/2。尽管如此,依然有些内容无法找到最新的数据,无奈维持了书稿原稿较旧的数据,为此笔者感到非常遗憾和惭愧。

当然,本书作为广西大学“211工程”三期“中国-东盟研究”子课题《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的成果,也绝不仅仅是几个著者的简单成果,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诸多同事和朋友的热情帮助,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也不会有这本小书的出版。

原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院长阳国亮教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除了统筹整个东盟文库的写作出版工作外,还自始至终关心和支持本书的写作与出版,如果没有他一直以来的支持和激励,很难想象本书今天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越南社科翰林院前中国所所长杜进森教授,陈英雪、阮垂妆、阮荷芳、郑国雄等中国所的研究人员,在为本书收集资料的几次赴越调研中提供了热情帮助。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起初没有越南语基础的我们便无法跨越语言障碍展开调研,何谈资料收集。

对于赴越南调研后带回来的众多越南语资料,研究初期没有越南语基础的我们,如果没有广西大学陈碧兰副教授的翻译,我们不知如何去面对那一堆“天书”一样的宝贵资料。

此外,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伟武副教授、广西林科院陈玉冲老师、广西大学政治学院2010级硕士生张思思同学也为本书的写作尽了不少力,尽管后来他们因为各种原因退出了书稿的写作,但是他们为本书所付出的努力也不容忽视。广西区委党校副校长韦日平教授、广西大学唐旭彬老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谢春红教授无偿提供了与本书相关的资料给我们参考。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黄东桂教授,尽管她没有进行具体写作,但前期所做的组织、调研等工作给课题开了个好头,毕竟万事开头难!而参与这个课题也开启了笔者的越南研究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是黄东桂教授把笔者带进了越南研究领域。

在这里对他们为本书所做的努力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他们的支持与帮助!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作者能力有限,文中可能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闫杰花

2013年8月15日初稿于越南河内

2013年9月8日修改于广西南宁

2018年8月16日再次修改于越南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