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之同
(一)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确立有相似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标和任务决定了教育内容及其发展方向,教育内容是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目标和任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确立的重要依据。中越两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相似的。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的各个不同时期,因为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有些变动,但其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十分明确:使工人、农民、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的革命力量、建设者和接班人。越南的教育总目标是“把越南人教育成为具有道德、知识、健康、审美及职业的全面发展的并忠于民族独立和社会主义理想的人,树立与培养公民的人格、品质及能力,适应祖国的建设与保卫事业的需求”。[16]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确立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越两国都实现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丰富发展是两国的共同点。“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7]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历代共产党人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答当时社会时代所面临的主题,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创造性地运用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理论成果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体内容。越南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指导越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胡志明思想。在越南,胡志明思想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确立的重要依据。无论是越南还是中国,都共同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发展及其教育客观环境的新变化,这点也是相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客观环境的新变化主要是指当今世界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变化。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力量使世界日新月异,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不同价值内涵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社会主义进行西化与“和平演变”。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通过互联网这一便利的平台把标榜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平等”,个人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等观念,凭借在文化娱乐产业上技术手段先进的优势,以推销文化产品的方式渗透和扩张,使人们在文化消费与娱乐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企图对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施加思想影响,以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在中国国内,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生产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人们的心态、价值观念、择业标准等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容易产生一些与马克思主义不相一致的杂音、噪音,不同程度地干扰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1986年越南进行革新后,市场经济改变了人民的生活面貌,各种思想观念层出不穷,一部分人把金钱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顾伦理亲情,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表示怀疑。面对新情况新变化,无论是越南还是中国都一定要用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人民群众的头脑,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和看待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用改革和进取的精神来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始终坚持和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深化对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二)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都体现强烈的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内容科学、方法正确,才能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能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旗号,实质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否则必将使社会主义的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甚至丢失政权、社会变质。20世纪80年代末造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欧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方向产生了背离,性质发生了变异。在改革之初,苏联和东欧各国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是政治垄断和少数人的独裁,把本属于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的“人道、民主”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必须“让位”,社会主义必须要接受“改造”。这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已严重背离了它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变成了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教育。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成了苏联和东欧各国共产党下台和社会主义制度崩溃的催化剂。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政治性问题,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共中央文件《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要求站在高校讲台上的一定是坚决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内容上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的世界观、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心,坚持向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的信仰,重点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突出传播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护驾导航。中国和越南虽然具体国情不尽相同,对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但同属社会主义国家,其经历、发展任务和面临的问题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国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都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政治性。越南共产党历来明确:越南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工人运动、爱国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党的路线是马列主义路线。1991年,越南共产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是党的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越共中央坚持将越南马列主义的理论教育,通过高校马列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党员干部系统培训、日常革命工作生活的宣传一系列环节,不遗余力地传播、普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胡志明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马列主义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立场坚定地抵制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中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维护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纯正性,让马列主义理论成为指导越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旗帜,永远飘扬。
(三)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重视整体性和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但它又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分割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只会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显得晦涩难懂。事实上,越南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注重其内容上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首先,中越两国重视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统一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认识、解决社会复杂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思想文化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三个相互密切联系的组成部分融合在一起宣讲。2005年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开设一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不再单列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课程。2008年底至2009年初,越南高校也将原来的“马列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列主义政治经济学”三门课程合并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一门课程来讲授,以体现整体性研究和讲授的倾向。其次,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还包括了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进行科学化、系统化地完善,凸显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注重内容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中国“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就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在内容上坚持用完备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越共七大通过的党纲明确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胡志明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于是,胡志明思想就成为越南的党校、高校系统以及日常政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除此之外,越共还经常性的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著,把这些专著作为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1996年,越共出版发行了《在选择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和《我们的真理》两本书,2002年出版了时任中央理论委员会主任阮富仲的专著《革新进程中的越南共产党》,2003年又出版了由原中央理论委员会主任阮德平主编的《关于越南社会主义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书。
(四)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都以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体内容
中国和越南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历来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指出,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8]邓小平也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9]越南共产党早在胡志明主席时期就提出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越南具体实际相结合。胡志明曾经指出:“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为了分析和解决我们革命的具体问题,为了在我国的特殊条件下加以运用。”[20]越共时任总书记长征指出:“马列主义原则适用于全世界,但如何结合越南的实际来运用,则是我们自己的事,因为别人不会代替我们来做这些事情,马列主义原则必须同越南的实际情况相结合。”[21]由此可见,中越两国虽然对马克思主义本土化内涵的把握、具体表述以及认识的程度上各有所不同,但都一致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自己国家的具体实际、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中越两国都先后形成了本土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并把它们写入两国的党章和宪法中作为自己政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在越南本土化的具体形式是胡志明思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既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体内容。2005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中国高等学校“05方案”强调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四门课,在教学内容、学分和学时安排上,重点突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2007年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之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就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体系和内容更加科学和完善。越南共产党也意识到越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离不开胡志明思想,越南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也离不开关于胡志明思想的教育。越南将胡志明思想作为指引越南共产党和越南社会主义事业的旗帜和方向,继1995年越南国家政治出版社出版越文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再版《胡志明全集》之后,2003年在全国高校开设了《胡志明思想》课程,出版全国通用读本《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等,引导全社会学习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
(五)中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设置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回答现实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教育部就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用系统的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地正确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目标。1991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各门课程都应从不同的理论侧面和不同的逻辑体系,去阐明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可动摇的历史逻辑和政治结论,去回答学生所存在的带倾向性的深层思想认识问题。”[22]中国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群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特别注重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方面的问题,重点宣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观点,解答干部、群众对当下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疑惑,增强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仰。为此,经过充分的酝酿与部署,中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05方案”在内容上增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地位和分量。
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选择上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解答现实问题,通过对胡志明一系列思想的宣传教育,以期指导越南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突出马列主义时代观的教育。越共认为,关于对社会主义认识问题是革新时期遇到的最大问题,必须首先把“我们时代的性质”问题从理论上弄清楚,要向人民大众说清楚时代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人类仍然处于以伟大的俄国十月革命为开端的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过渡的进程中。因此,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就把列宁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展现于教育内容之中。同时,越南共产党认为,革新事业不能脱离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的探索,越共重点将列宁主义贯穿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重点宣讲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阐述关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理论问题,分析越南过渡时期经济的工业化、现代化战略,越南在过渡时期中的市场经济、对外经济等,这些成为越南革新事业和社会主义定向经济的理论基础。另外,越共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理论工作上与时俱进,比如革新之初,他们对当时国家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重新界定,在1987年10月22日发行的越共中央政治理论刊物《共产主义》杂志上,时任越共总书记阮文灵撰文说,越南当前属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初期阶段”,初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经济社会基本稳定,为今后大规模进行工业化创造必要的前提。他还说,根据列宁主义的思想,(反观)越南的过渡时期一定要经过许多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它的特殊历史任务等。[23]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稳定和革新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