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地表面的形态
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地势高低起伏,相差悬殊,大致可划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其中海洋面积占70.7%,陆地面积占29.3%,海陆面积之比为2.5∶1,这说明大约3/4 的地壳表面为海洋所覆盖。陆地多集中于北半球,平均海拔高度为860m,最高点为我国的珠穆朗玛峰(高程8848.13m);海洋多集中于南半球,平均深度约为3700m,最深处为太平洋西北部的马里亚纳海沟(高程-11033m)。
地壳上的陆地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被海水分割为许多巨大的陆地和较小的陆块,前者叫大陆或大洲,后者叫岛屿。陆地表面形态,按其高程和起伏情况,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等地貌形态(表1-3)。
表1-3 常见陆地地貌形态分类表
1.山地
地形起伏很大,绝对高度大于500m的高地,称为山地。平行排列、延伸很长的山岭,称为山脉。山地由山顶、山坡和山脚等形态要素组成。山地按地貌形态,可进一步划分为高山、中山和低山。在野外工作中,有时可能遇到一些过渡类型的地貌形态,根据它们的特征,可以定名为高中山、中低山或低山丘陵区。在山区修建工程时,应查明岩石的风化程度,以及滑坡、崩塌、危岩等不良的物理地质现象。当建筑物设置在沟槽地形内或沟口时,还要注意山洪、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2.高原
海拔较高,面积较大,顶面比较完整平坦的高地,称为高原。一般高原是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地区,海拔在600m以上,相对高度在200m以上。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西北黄土高原的规模都十分壮观。在高原上修建工程时,要注意周围的冲沟侵蚀和边坡稳定问题。
3.丘陵
绝对高度小于500m,相对高差不大(常小于200m),外貌成低矮而平缓的起伏地形,称为丘陵。它多由山地或高原经过长期外力剥蚀、侵蚀作用而形成。丘陵地区基岩一般埋藏较浅,顶部浑圆,坡度平缓,分布零乱,无明显的延伸规律。如我国西北的黄土丘陵和东南沿海一带的花岗岩丘陵。在丘陵地区修建工程时,土石方工程量一般均较大,挖方地段岩石裸露,承载力高;填方地段原来就是谷底,地势低洼,土的含水量大,有时夹有淤泥,承载力低;填土也不均匀。因此,在这种软硬不均的地基上建筑时,要特别注意不均匀沉陷问题,挖方地段应注意边坡的稳定性,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工程的危害和影响。
4.盆地
周围被山岭或高地环峙,中间地势低平,外形似盆的地形,称为盆地。盆地的规模大小不一,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变化也较大,如我国四川盆地的中部高程为500m,而青海柴达木盆地的平均高程可达2700m。盆地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盆地和侵蚀盆地两种。构造盆地多由断陷而成,这里是地下水汇集的场所,蕴藏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侵蚀盆地多由流水或风力侵蚀而成。一般河谷盆地的开阔地段往往是修建水库的理想库区。在盆地修建工程时,盆地边缘堆积物颗粒粗大,承载力较高;而到盆地中心,颗粒逐渐变细,地表水排泄不畅,地下水位浅,有时形成大片沼泽地或盐碱地,故地基承载力较低,同时存在基坑涌水问题,施工很困难。
5.平原
地势低平,高差很小的宽广平展地带,称为平原。平原按海拔高度分为高平原和低平原两种。高平原是指地形切割微弱,海拔高度200~600m的平地,如我国河套平原、成都平原等。低平原是指地势平缓,海拔高度为0~200m的沿海平原,如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表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平原,称为洼地。在平原上建筑时,要注意防洪和排涝问题。
此外,地表面被海水所覆盖着的大洋底部也是起伏不平的,海底的山岭称为海岭,海底长条形的洼地称为海沟,但海洋地形的半数为表面平坦的大洋盆地和深海平原。
地球上的地形格局,早在距今7000 万年前就基本上奠定了基础,一系列大型山脉、盆地也已具备了皱形;到了距今200 万~300 万年,现代的海陆分布情况和山川形势已经形成。
地表面不同成因的地形形态,称为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形态及其形成规律的科学。地貌与地形不同,地形仅指地貌形态,而没有包括地貌成因。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岩石和地质构造,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各种地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