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二、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

地壳运动具有方向性,它是沿着水平和垂直两个主导方向进行的。因此,地壳运动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1)水平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大致平行地表面方向进行的水平位移运动。它使地壳岩层遭受不同程度的挤压力或引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使地表起伏加大。由于水平拉张,地壳发生破裂,形成地沟,如东非大裂谷;由于水平挤压,地壳大规模隆起,形成高山,如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山以及世界上许多大山脉,都是挤压褶皱形成的,故有人把水平运动称为造山运动。

(2)垂直运动是指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垂直升降运动。它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和拗陷,并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有人把这种运动称为造陆运动。

从地壳发展历史来看,地壳运动总的表现形式是以水平运动为主,而垂直运动是派生的,二者长期交替进行。

地壳运动根据其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类:一是发生在晚第三纪末以前各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称古构造运动;一是发生在晚第三纪末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称新构造运动。还有人把人类历史时期(距今五六千年到现在)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我国现代地形的基本轮廓就是新构造运动所形成的。我国新构造运动的特点是:在大陆部分以垂直升降运动为主,上升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地的80%;运动的幅度是西部大于东部。在研究建筑场地区域地壳稳定和地震中,新构造运动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