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的力学性质
岩石的力学性质,是指岩石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变形和破坏的特性。岩石在荷载作用下,首先发生变形,使内部质点变位,其形状和体积发生变化;当荷载继续增加,达到或超过某一极限时,岩石便开始破坏。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变形和破坏的能力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岩石的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裂隙发育程度。
“变形”和“强度”是岩石力学性质的两个主要内容,表示岩石变形特性的指标有弹性模量(E)、变形模量(E0)和泊松比(μ),表示岩石强度特性的指标有抗压强度(R)、抗拉强度(σt)、抗剪强度(τ)。
(一)岩石的变形特性与变形指标
1.岩石的变形特性
岩石是弹塑性体,它的变形过程同其他固体材料相似,受到外力作用时一般都要经历弹性变形、塑性变形和断裂变形三个变形阶段。岩石的变形规律用应力—应变曲线σ=f(ε)表示,如图1-17 所示。这三个变形阶段虽是依次发生,但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过渡和重叠的。
图1-17 岩石应力—应变关系图
0A—弹性变形阶段;AB—塑性变形阶段;B—破坏阶段
(1)弹性变形阶段当荷载不大时,应力和应变大致呈正比,在曲线上近似为直线关系,如图中的OA段。与A点相对应的应力σA 值称为弹性极限强度。岩石的弹性变形符合虎克定律:σ=E·ε。
(2)塑性变形阶段当外力超过弹性极限以后,岩石变形速度加快,稍增加荷载,应变即显著增大,卸荷后变形也不能完全恢复,即产生一部分塑性变形,如图中所示的ε0,正是由于岩石的塑性变形,才形成了地壳中的各种褶皱构造。
(3)断裂变形阶段当外力继续增大,达到某一极限值时,岩石内部结合力遭到破坏,产生破裂面,岩石失去连续完整性。这时的极限应力值称为极限强度,如图中的σB。
岩石的变形特征主要与岩性和所处的地质环境有关。一般说来,脆性岩石只有弹性变形,没有或只有很小的塑性变形,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即由弹性变形转为断裂变形。在高温和高静围压力作用下,岩石的变形会有明显的粘滞性或流变性的特点。
2.岩石的变形指标
岩石的变形指标,常采用对岩石试样直接加荷载的试验方法测定。一般把应力与弹性应变的比值,称为弹性模量;应力与总应变的比值,称为塑性模量,即
式中E——弹性模量,MPa;
E0——变形模量,MPa;
σ——总应力,MPa;
ε——总应变;
ε0——塑性应变;
εy——弹性应变。
岩石越是坚硬,抵抗变形的能力越大,因而变形模量越大;反之,较软弱的岩石变形模量较小。对于完整坚硬岩石,E和E0 值相差很小,但岩石越破碎,风化越严重,则二者相差也越大。对层状岩石来说,一般平行层的方向和垂直层的方向,变形模量相差是较大的,这表明层状岩石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
岩石的试样受力作用后,除受力方向发生纵向应变被压缩外,在垂直受力方向上也会产生横向应变,发生膨胀。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之比,称为泊松比μ,即
式中μ——泊松比,也称为侧压力系数(无量纲量);
ε2——纵向应变,cm;
ε1——横向应变,cm。
岩石的泊松比一般在0.2~0.4 之间,其值越大,反映岩石受力后横向变形越大。应注意到,泊松比μ与弹性模量E成正比。软弱岩石的μ值很低,坚硬岩石的μ值较高。
(二)岩石的强度特性与指标
岩石受力发生破坏有两种类型,一是脆性破坏,二是塑性破坏。脆性破坏的特点是岩石破坏没有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而岩石的塑性破坏则相反,在破坏时岩石产生了明显的塑性变形。一般认为,脆性破坏是由于岩石裂隙的产生和发展的结果;塑性变形则是岩石中的矿物晶体格架错动变位的结果,因此塑性破坏甚至处在塑性流动状态,而没有产生明显的破坏面。如软弱岩石组成的边坡,由于长期缓慢蠕动变形,最终导致边坡急剧变形破坏。
岩石受力作用破坏有压碎、拉断及剪断等形式,故岩石的强度可分为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剪强度。
(1)岩石的抗压强度(R) 岩石的抗压强度是指在单向压力作用下,抵抗压碎破坏的能力。其值用岩石达到破坏时的极限压应力表示:
岩石的抗压强度一般都大于30MPa,坚硬厚层的岩石可达100~200MPa,甚至更大;弱胶结的软弱岩石只有3~30MPa。对于风化的岩石,其抗压强度随风化程度加深而降低。
抗压强度分为干抗压强度和湿抗压强度。一般在天然状态下测定的抗压强度称为干抗压强度;岩石试样在饱水状态下测定的抗压强度称为湿抗压强度。湿抗压强度一般小于干抗压强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考虑建筑物与水的作用,一般都采用湿抗压强度这个指标来评价岩体的稳定性。
(2)岩石的抗拉强度(σt) 岩石的抗拉强度是指岩石在单向拉伸时,抵抗拉断破坏的能力,即拉断破坏时的最大张应力。岩石的抗拉强度远远低于抗压强度,一般只有1~10MPa。由于抗拉强度在水利工程建筑中不是控制值,故一般很少测定它。
(3)岩石的抗剪强度(τ) 岩石的抗剪强度是指岩石抵抗剪切破坏的能力,以岩石被剪断时的极限剪应力表示。由于抗剪强度试验的型式不同(图1-18),岩石被剪切破坏的形式也不同,所以抗剪强度可分为下列几种:
(1)抗剪断强度是指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将完整岩石剪断的强度,即
式中τ——岩石的抗剪断强度,MPa;
σ——剪裂面上的法向应力,MPa;
φ——岩石的内摩擦角,度。tgφ=f,f称为岩石的摩擦系数;
C——岩石的粘聚力,MPa。
因坚硬岩石有牢固的结晶联结或胶结联结,故其抗剪断强度很高,如内摩擦角一般在30°~40°以上,粘聚力C值可达几千kPa以上。
图1-18 岩石的抗剪强度及其试验原理
(a)抗切试验及抗切强度;(b)抗剪试验及抗剪强度;(c)抗剪断试验及抗剪断强度P—正压力;PH—水平推力;τ—剪应力;σ—正应力;τ—PH/F;σ=P/F;φ′—内摩擦角;C—粘聚力
(2)抗剪强度是指在垂直压力作用下,岩石沿已有破裂面剪切破坏时的摩擦阻力,即
显然,抗剪强度是沿岩石破裂面或软弱面等发生剪切滑动的指标,故它大大低于该完整岩石的抗剪断强度。
(3)抗切强度是指剪切面上的压应力等于零时的抗剪断强度,实际上也就是岩石的粘聚力,即
抗切强度常用来校核抗剪断强度中的岩石粘聚力C值。
岩石的三个强度指标中,抗压强度最大,抗剪强度居中,抗拉强度最小。抗剪强度为抗压强度的10%~40%,抗拉强度仅是抗压强度的2%~16%。岩石越坚硬相差越大,软弱岩石差别较小。岩石的抗剪强度和抗压强度是常用来衡量岩石稳定性的指标,是水工设计中较为重要的定量分析依据。
常见岩石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可参考表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