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园的工作氛围对师幼关系的影响
农村幼儿园工作氛围是指组织环境要素与组织成员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并能为成员所知觉,从而影响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反应的一系列具有独特性的组织属性集合。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良好关系发展会受到工作氛围的影响,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理论来解释:
第一,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该理论提出,人类是适应性的有机体,常依据环境所提供的线索来理解和解释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根据获得的信息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简而言之,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取决于其所在幼儿园的社会环境中可获得的信息。农村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行为方式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及过去行为的结果。而工作氛围产生于农村幼儿园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通过提供关于幼儿园工作氛围所期望、鼓励和支持的行为的线索、信息,进而影响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态度和行为,并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同事行为、领导行为通过提供有关适宜行为的线索而直接影响工作氛围的形成,而工作场所的各个维度亦会通过同级和上下级交流而影响工作氛围的形成。已有研究发现,工作氛围作为幼儿园组织的中介变量,可以影响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一系列结果变量,比如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动机、教育信念、对待幼儿的态度等。所以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工作氛围在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师幼关系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
第二,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强调工作动机是由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引起的。保健因素即造成农村幼儿园教师不满意的因素。当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保健因素满足不了时,就会情绪不满、消极怠工,严重的易造成一些对抗行为,对师幼关系产生恶劣影响。激励因素,即可以让农村幼儿园教师感到满意的因素。改善激励因素以达到农村幼儿园教师满意的程度,不仅可以使农村幼儿园教师充满热情的工作,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在努力提高农村良好师幼关系的实践中,双因素理论的运用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中的特殊群体,农村幼儿园教师不仅仅关注保健因素,比如幼儿园管理与政策、幼儿园工作环境、幼儿教师个人生活,更关注激励因素,比如关注其自身发展、广泛认同的责任感、热切地追求成就等。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满足,会使农村幼儿园教师产生更多的工作乐趣、成就感、责任感等,影响着农村师幼关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为此,幼儿园管理者必须坚持“人本理念”,不仅要做到尊重、关怀农村幼儿园教师,而且要强调开发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潜力,促使农村幼儿园教师注重自我价值,更加自主地改善师幼关系;及时发现并肯定农村幼儿园教师的每一点进步,建立客观且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公平地按照农村幼儿园教师的贡献大小进行表扬;完善农村幼儿园教师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在职进修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