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幼儿家师关系对师幼关系的影响

四、农村幼儿家师关系对师幼关系的影响

家师关系是指幼儿所在的家庭和幼儿园教师之间的沟通,是幼儿园和家庭之间信息流动的过程,是指他们交换数据、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了解、信任与互动合作的过程的关系。家师关系的质量、状况和方式等将会影响到幼儿园的工作质量,由此而反映到师幼关系上。对此,我们可以从社会互动理论来阐述根本原因。社会互动的相关理论较多,根据研究需要,我们将“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作为理论依据,这三种理论对改善农村师幼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符号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符号互动”是人际互动的独特特征,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也就是说,在互动过程中,农村幼儿园教师通过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为根据指导自己的行为;农村幼儿园教师通过家长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师幼关系中的自我概念。在幼儿园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中,沟通双方应充分发挥各种符号在沟通中的作用。沟通者要善于运用符号促进沟通,有意识地运用正面积极的符号进行相互沟通,有利于沟通对象做出积极的反馈,形成良性互动。沟通双方还需深刻分析彼此行为所隐含的思想和观念,加深相互理解。这样,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才能在各种沟通方式中达到相互理解、积极合作、吸收彼此的合理化建议的效果,改善幼儿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第二,社会角色理论。该理论认为,角色与互动是密不可分的。互动是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角色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双方都遵循一定的角色规范进行交往,如果一方角色失调,就可能使互动中断,或者改变原来的互动方向。在农村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互动的过程中,农村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不仅要了解自身,按照自己的角色规范行事,也要互换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相互理解,了解对方的需要,增进教师与家长的互动,使幼儿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都能获得良好的亲密关系。

第三,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家师接触对农村幼儿园教师行为的制约作用。对农村幼儿园教师来说,参照群体有两个基本的作用:一是规范作用,即参照群体在农村幼儿园教师内化价值规范、形成社会态度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二是比较作用,即农村幼儿园教师往往把参照群体作为评价自我、他人的比较性标准。良好的家师关系能够使农村幼儿园教师形成与家长一致的教育价值理念,促进师幼关系发展,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内部工作模型和安全基地,从而为幼儿成长提供必要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