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 经典免疫学
2025年08月10日
2.2.2 经典免疫学
经典免疫学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其特点是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从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但其回避了机体免疫反应的基本生物学规律即“自己”与“非己”的识别作用,从而忽视了对免疫生物学应有的重视与研究。
进入19世纪后,微生物学在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细菌学家科赫等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方法学上创造性地解决了细菌的分离培养,从而能获得纯种细菌,为人工菌苗的制备创造了条件。巴斯德更有意识地研究获得减毒菌株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科学实验,终于发现了应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可获得减毒菌株。1881年,巴斯德应用高温培养法获得了减毒菌株,从而制备了炭疽菌苗。其后他又将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获得了减毒菌株,从而制备了炭疽菌苗,巴氏减毒菌苗的发明为实验免疫学建立了基础。
19世纪末,俄国学者梅契尼科夫发现了细胞吞噬作用,提出了细胞免疫学说,认为吞噬作用是机体免疫防御主要手段。德国学者贝林和埃尔利希据此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认为血清的杀菌作用是抵抗病原体的主要手段。
1934年,马拉克提出了关于抗原抗体反应格子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血清学反应现象。1938年,蒂塞利乌斯和卡巴特建立了血清蛋白电泳技术,从而证明了抗体活性存在于血清丙种球蛋白部分,其后建立了分离纯化抗体球蛋白的方法,为抗体理化性质的进一步研究建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