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现代免疫学

2.2.3 现代免疫学

20世纪60年代,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为免疫生物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使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进入70年代,尼斯等用免疫荧光法证明了淋巴细胞膜Ig受体存在并认为是B细胞的特征。费尔德曼等用半抗原载体效应证明了T和B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乌纳努埃等证明了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它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的第三类细胞。从而证明了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是由多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并初步揭示了B细胞的识别、活化、分化和效应机制,使免疫学的研究进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领域。

1972年,杰尼根据现代免疫学对抗体分子独特型的认识而提出了免疫网络学说,认为在抗原刺激发生之前,机体处于一种相对的免疫稳定状态,抗原进入机体后打破了这种平衡,导致了特异抗体分子的产生,当达到一定量时将引起抗Ig分子独特型的免疫应答,即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因此抗体分子在识别抗原的同时,也能被其他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这一点无论对血流中的抗体分子或是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作为抗原受体的Ig分子都是一样的。在同一动物体内一组抗体分子上独特型决定簇可被另一组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而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分子亦可被另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独特型抗体分子所识别,这样在体内就形成了淋巴细胞与抗体分子所组成的网络结构。网络学说认为,这种抗独特型抗体的产生在免疫应答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使受抗原刺激增殖的克隆受到抑制,而不至于无休止地进行增殖,借以维持免疫应答的稳定平衡。

免疫学对医学其他各领域的渗透产生了一些免疫学分支学科,促进了医学的发展。现代免疫学的发展丰富了基础医学的内容:产生了免疫生物学、免疫药理学、免疫血液学、肿瘤免疫学、移植免疫学、变态反应与自身免疫病学等分支学科。免疫学不仅已从单纯的抗感染免疫的范畴扩大到涉及当代医学几乎所有的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殖控制以及延续衰老等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