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免疫应答

2.6.8 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刺激所产生的以排除抗原为目的的生理过程。这个过程是免疫系统各部分生理功能的综合体现,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通过有效的免疫应答,机体得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常被用作免疫反应的同义词。免疫活性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产生应答(活化、增殖、分化等)并将抗原破坏和/或清除的全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根据免疫应答识别的特点、获得形式以及效应机制,可分为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两大类。固有性免疫亦称为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

固有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参与固有性免疫的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和NK T细胞,其识别免疫原虽然不像T细胞和B细胞那样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但可通过一类模式去识别病原微生物表达的称为病原体相关模式分子的结构。其特征是:①无特异性,作用广泛;②先天具备;③初次与抗原接触即能发挥效应,但无记忆性;④可稳定遗传;⑤同一物种的正常个体间差异不大。固有性免疫是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也是适应性免疫的基础。适应性免疫应答有三个主要特点:

2.6.8.1 特异性

特异性是指某一特定抗原刺激可以从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库中选择出相应的T细胞或B细胞克隆,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多样性是指T细胞库或B细胞库呈高度的异质性,是许许多多特异性识别抗原细胞克隆的总和,赋予机体具有识别周围环境中数量极大的抗原种类并与之发生反应的能力。

2.6.8.2 耐受性

在胚胎期,自身组织成分与相应的淋巴细胞克隆相遇,这些淋巴细胞克隆被删除或被禁忌,出生后这些克隆丧失了针对自身组织成分的反应性,即免疫耐受,但完好地保留了针对“非己”抗原的识别和反应能力。免疫耐受机制是免疫系统区别自身和非己的关键。

2.6.8.3 记忆性

T细胞和B细胞在初次免疫应答过程中都会产生由经抗原刺激活化、增殖淋巴细胞分化而来的记忆细胞,这种记忆细胞与初始(或未致敏)淋巴细胞不同,当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可出现应答的潜伏期短、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再次免疫应答。

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固有性免疫往往是适应性免疫的先决条件,如树突状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病原生物实际上是一个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过程,为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识别准备了条件。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分子可大大促进固有性免疫应答,如抗体可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称为调理吞噬,或促进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又如许多由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参与固有性免疫应答细胞的成熟、迁移和杀伤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