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三大道派的创立
第二节 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三大道派的创立
金人属女真族,原居住在长白山和黑龙江流域。女真族经过部落联盟制向奴隶制的道路迈进,其中以完颜部为首的部落联盟在斗争中日益强大,1113年,在完颜阿骨打的统率下,战败辽兵,先后占领了辽东和宾州、威州等地。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即皇帝位,正式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国号大金,并命完颜希尹创造女真文字,于天辅三年(1119)正式颁行。紧接着,金太宗完颜晟于天会三年(1125)灭辽,天会五年(1127)灭北宋,占领东起淮水、西至秦岭的广大地区,从此形成金女真与南宋王朝互相对峙的局面,金国还不断发起侵略南宋的战争。但是,在完颜晟迅速占领辽、宋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以后,其内部的社会矛盾也便日益突出起来。在其统辖的地区里,不仅居住着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各有不同的文化和历史传统,而且还存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既有奴隶制,也有封建制,这就不能不发生矛盾、冲突。因此,广大人民,特别是广大汉族人民反掳掠、反奴隶制度统治的斗争连绵不绝,遍布各地。面对这种形势,金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所占领的广大地区的统治秩序,不得不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一是尽量收罗汉族士大夫担任州县地方官吏,一是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进行改革,使女真族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制的关系过渡。随着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必然带来经济上的繁荣和文化上的变革,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和他的继任者章宗完颜璟(1190—1208在位)都倡导女真族学习汉文化,通用汉语言,允许女真族与汉族通婚,使女真族与汉族在共同的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加强彼此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女真与汉族之间的融合。他们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兴办学校,以科举取士,将大批汉族士人吸收到他们的统治集团中,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但是,也有一些汉族士人不愿在金朝做官,拒绝在政治上与金朝统治者合作,而又不愿参加各地人民群众反抗金朝统治者的斗争,便走向隐遁之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金朝统治的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由一些汉族士人创立的新的道教派别——太一道、真大道和全真道。现按时间顺序介绍如下。
太一道。太一道的创教人系卫州(今河南汲县)人萧抱珍(?—116),其生平事迹史书记载语焉不详。据王鄂《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说:“始祖讳元升”,即是说元升为萧抱珍道号。《忽必烈大王令旨碑》称其为“羽升微妙大师”、“太一一悟传教真人”。创教时间约在金熙宗天眷(1138—1140在位)初,“天眷初,其法遂大行”。至于其教名的由来,据《元史·释老志》说:“太一教者,始金天眷中道士萧抱珍,传太一三元法箓之术,因名其教曰太一。”王鄂《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之碑》说:太一教以太一为名者,“盖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也”。“初,真人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箓济人,祈禳诃禁,罔不立验。”太一道崇尚符箓,其所传太一三元法箓系由天师道符箓秘法演化而来。元徒单公履撰《萧真人碑》说萧抱珍“远□汉仪,近追前代,上稽下考,而立教焉”。顺治《卫辉府志》卷一五《仙释》亦将萧抱珍与张道陵、寇谦之相提并论,说:“萧抱珍道成一悟,箓阐三元,创兴太一之门,密毗治化,潜卫邦家,虽汉张道陵、魏寇谦之,无以过也。”萧抱珍也模仿天师道秘传原则,维护一姓之承袭。太一道中,凡为“三元法箓”正传掌教者,都须改姓为萧,故嗣其教者的二祖韩道熙、三祖王志冲,均改为萧姓。
太一道所奉至上神灵为北宋东西太一宫正殿奉祀的五福太一。《安阳县金石录》卷九元代《安阳上清正一宫圣旨碑》赞太一教说:“太一五福之位,莅中央尚丕承于灵贶。”说明太一教是以太一五福神为主祀之神灵的。太一道本身关于教义的经籍文献尽佚,但从文人集及残存碑记中可看出其虽然以符水祈禳为主,但也着重内炼。济源县《萧真人碑》说:萧抱珍立教“本之以湛寂,而符箓之为辅,于以上格圆穹,妥安玄像,度群生于厄苦,而为之津梁。迹其冲静玄虚,与夫祈禳祷祀者,并行而不相悖”。守柔弱亦是太一道修身之法。《秋涧集》卷四七《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载:门人李悟真问:“何为仙道?”萧道熙答说:“做仙佛不难,只依一‘弱’字便是耳,曰‘弱者道之用’也。”陈垣先生说:“而太一特以符箓名,盖以老氏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者也。”太一道亦以周贫济苦,乐善好施著世。《秋涧集》卷四七《太一二代度师赠重明真人萧公行状碑》就说,萧道熙“生平好赈施,养老恤孤近百人,人以镪五千月给为率,死乃已。贫者丧不能举,衣被棺椁,为俱具之”。而其四祖萧辅道掩埋道旁枯骨之事,更为社会人士所称道。《秋涧集》卷三九《堆金冢记》记其事说: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正月十二日,蒙古兵屠杀卫州城居民,十一月,萧道熙自河南归卫,“睨其城郭为墟,暴骨如莽,师恻然哀之,遂括衣盂所有,募人力敛遗骸,至断沟眢井……掇拾罔漏,乃卜州西北二里许,故陈城内地,凿三坎,瘗而丘之,仍设醮祭,以妥厥灵”,人呼其冢曰“堆金冢”,意谓人骨久而化为金石,完全体现了太一道“度群生于厄苦”的宗旨。注重封建伦理关系,笃于人伦是太一道教义最为突出之点。在萧抱珍立教之初,就非常注重教徒人伦方面的品行,对“以孝友著称”的人是极为赏识的。《秋涧集·太一三代度师先考王君墓表》说:“太一教法,专以笃人伦、翊世教为本。至于聚庐托处,似疏而亲,师弟之在两间,传度授受,实有父子之义焉。”中肯地道出了太一道教义教制的特点。《秋涧集·太一二代度师行状》记萧道熙对萧抱珍之死“缞绖哀慼,如丧考妣。于是相宅兆,具葬仪,及殡,整整有法”。三祖萧志冲对其先师道士霍子华,因“子华故有淹疾,师(指萧志冲)侍奉惟谨,前后十年,无懈倦之色,或衣不解带者数月,人以为难”。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行符法,重人伦,乃是太一道教义的要旨,同时也具有时代特征,表现出与当时南方诸符箓派甚多的一致性。
萧抱珍创立太一道之初,尚无宫观,只是在卫州家宅中行法,后来徒众渐多,乃于州之东三清院故址葺茅草庵而居。其徒侯澄受法后,在赵州及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各建一太一堂,奉持香火,以符水为人治病,这些堂口后来都发展成规模宏大的宫观。太一道的传授源流,据《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谓:萧抱珍“传之重明,重明传之虚寂,虚寂传之中和,中和实为教门四代祖。……□居寿者今为五祖云”。太一道在金代共有四代掌门人,所谓“重明”,即二代祖萧道熙,“虚寂”即三代祖萧志冲,“中和”即四代祖萧辅道。
萧道熙(1156—?),字光远,本姓韩,幼年即受度为道士,其父母均奉太一道。他嗣教时年甫十岁,改姓为萧。他资质聪颖,从小在宫观长大,受到较好的文化教育,知诗书,颇有儒风。王恽《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行状》称其“丰仪潇爽,德宇冲粹,博学善文辞,动辄数百言。乐与四方贤士大夫游,谈玄论道,造极精妙。书画矫矫,有魏晋间风格”。大定十一年(1171),应诏主持中都天长观,未越月,名声显扬京中,“户外之履满矣”。大定十四年(1174)春,辞归乡里,住持赵州太清观。大定二十二年(1182),金世宗召入内殿,问摄生之道,宠赐甚渥。大定二十六年(1186),思游历名山,栖真岩壑,于是将教事交予弟子王志冲,飘然而去,莫知所终。
萧志冲(1151—1216),字用道,本姓王,号玄朴子,博州堂邑人,其父王守谦为萧抱珍弟子。萧志冲16岁即赴卫州礼萧道熙为师,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试经度为道士,任卫州管内道门威仪,领教门事。大定二十六年(1186),继任掌教。《滹南集·太一三代度师萧公墓表》谓:萧志冲“素不为辞章,及升堂谕众,随意而言,悉成文理,劝戒深切,听者耸然,内外相庆,以为宗门得人矣”。不久,补住中都天长观。当黄河泛滥,太一万寿观被冲毁,他率众修复一新,并加以扩建,“声望既隆,求教者接迹而至,岁所传无虑数千人”。金章宗明昌(1190—1195)间,前尚书右丞刘公伟自大名移镇河中,“道出淇上,谒师甚恭”。承安元年(1196),因日蚀,于神霄宫设醮祈禳。章宗泰和(1201—1208)间,以皇嗣未立,参与亳州太清宫普天大醮。泰和七年(1207),奉诏设醮禳解蝗灾,命为道教提点,赐号“元通大师”。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辞回归卫州,以教事付萧辅道,养老西堂。
萧辅道(1191—1252),字公弼,号东瀛子,卫州(河南汲县)人,为萧抱珍的再从孙。大安二年嗣教,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奉诏主持亳州太清宫。《太清观懿旨碑》称其“富文学而重气节,谨言行而知塞通”。与之所游者皆当时名士,他在士大夫中享有极高声誉。金元之际,萧辅道受忽必烈赏识,为元初太一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由于太一道的教祖、道士都未能留下论著,只有金、元文人集中保存了一些关于太一道的文字,如王若虚《滹南集》、王恽《秋涧集》、王鄂《鲒埼亭集》等。陈垣先生撰有《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其中的《太一篇》对太一道的历史作了较为全面的考校论述。又因太一道在金代及元初的影响,故《元史·释老传》为其立传。
真大道。起初名“大道”,后加“真”字。创教人为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人刘德仁。刘德仁(1122—1180),号无忧子,少年时出家为道士。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自称太上老君下降,授予《道德经》要言,使传玄妙大道。此后,刘德仁便立九条戒法,在黄河下游一带传道,教人以忠君孝亲,诚以待人,清静无邪,安贫乐道,力耕而食,量入为用,爱生勿杀。这样的观念,在饱经战火蹂躏的北方,得到了百姓的共鸣,不数年,大道教遍及中原。
大道教的宗旨,以老子《道德经》为本。宋濂在《书刘真人事》中说:“德仁在宋金之间,仿佛老子遗意以化人。”《元一统志·制赠大道正宗四世称号碑》说:“大道之教……清净寡欲,谦卑自守,力作而食,无求于人,得老氏立教之旨为多。”而其戒条为:“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利,安贱贫,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弈,毋习盗窃。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学者宜世守之。”元赵清琳《大道延祥观碑》说:“其教则大率以无为清静为宗,以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其困苦,去其纷争,无私邪,守本分。而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为赡足之。有疾者,符药针艾之事,悉无所用,惟默祷于虚空,以至获愈,复能为世人除邪治病。其亦犹是平日恬淡,无他技。彼言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而知,惟以一瓣香朝夕恳礼天地。”《元史·释老传》也说: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于人,不苟侈于己者也”。这些都反映出大道教提倡自食其力、少私寡欲,不谈飞升炼化、长生久视,融合道、儒、释三教,特别是援儒入道的特点。这些特点,表明了它与早期符箓派道教有明显的不同,也与原来的丹鼎派道教有所区别。
大道教在其传教活动中,也善使用召劾之术。刘德仁就以祈祷治病、驱役鬼神驰名。宋濂《书刘真人事》说:刘德仁“且善于劾召之术”。杨果《玉虚观大道祖师传授之碑》说:刘德仁“救病不用药,仰面视天而疾无不愈”。《重修隆阳宫碑》亦称:刘德仁自得至人授诀之后,“由是乡人疾病者远近而来请治,符药、针艾弗用也,愈效如影响焉”。总之,大道教“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持之以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及乎德盛而功成,乃可济生而度死,以无为而保证性命,以无相而驱役鬼神”。这些记载,都表明大道教在修炼方法上是以内丹修炼之要“守气养神”为重,其祈祷治病,役驱鬼神的劾治之术是修炼“成道”后的外用。从这些来看,大道教的教旨似与北宋诸道派无直接继承关系,是道教史上独具特色的教派。
大道教的主张,颇能适合当时中下层社会的宗教需求,因之赢得了不少信徒。金大定(1161—1189)初,“传其道者几遍国中”,“故远近之民,有愿为弟子列,随方立观,为不少焉”。金代大道教主要在黄河以北传播。刘德仁于大定二十年(1180)二月十五日逝世,弟子陈师正嗣教为二祖,三祖为张信真,四祖为毛希琮。从五祖郦希诚起,就进入了元代。有关大道教之二祖、三祖、四祖的史料现存极少,对他们的情况,只能大致勾勒轮廓。
陈师正(?—1194),字正谕,号大通子。家贫,幼渔于河,刘德仁挈以入道。掌教后,“弘宣祖道,度人罔极,设化无方,阐教垂一十五年,法寿则莫得而识”。
张信真(1164—1218),号希夷子,青州乐安(今山东广饶)人。15岁,参礼陈师正为道士。金明昌五年(1194)嗣教。据说他“戒行精严,祛邪治病大有灵应”,“禀质不凡,行法好古,敷宣圣教,克肖先师”。他撰有诗文数百篇,集为《玄真集》,已佚。
毛希琮(1186—1223),号元阳真人,38岁时掌教,共五年。史称其“见性达聪,罔愆成法,心厌尘世,不永斯年,掌教五星有奇,得年三十八岁”。
大道教自毛希琮后,内部发生了分裂。其教分为燕京天宝宫与玉虚观两派,天宝宫一派以郦希诚为五祖,玉虚观一派以李希安为五祖。入元后,郦希诚一派得到元皇室支持,被尊为正统。从这时起,大道教改称为真大道教。
全真道。该派创教人为京兆(今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王重阳。王重阳(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又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道号重阳子,出生于一个家业丰厚、财雄乡里的地主家庭。从小读书,修进士籍京兆学府,曾试过武举,中了甲科,署职为酒税小吏,郁郁不得志。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加之宦途无望,遂遁入玄门,弃家修道。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王重阳自称在甘河镇遇神人授之修炼真诀,便在终南山筑穴洞,名“活死人墓”,穴居修道二年多,对外佯装疯狂,自号“王害风”。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自己突然焚烧其居,只身前往山东传教,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今蓬莱)、莱州(今掖县)活动,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王处一、丘处机、郝大通和马钰之妻孙不二七人为徒,世称“七真”,并建立了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以“全真”名其教。四方前来受戒者接踵而至,不数年,徒众遍及山东。大定九年(1169)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二徒在昆嵛修炼,自己则携丘、刘、谭、马西归。一行人到达开封的第二年(1170),王重阳即辞世,四弟子扶柩回关中,将其安葬于终南刘蒋村其旧隐之地(今陕西户县祖庵镇)。此后,大弟子马钰便为掌教,其余六真便各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一带修炼,活动中心主要在关中。从金世宗后期起,全真道活动中心便随刘处玄、丘处机、郝大通等的相继东返,又回归于山东半岛。全真道在金代传播情况,元好问《紫微观记》说:“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佰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
全真道的教祖、骨干多出身于知识阶层,其文化素养在金初三大道派中最高,留下的著述也最多。现存金代全真道士的著作约有二十余种,其中有关教义、教制的论著重要的就有:王重阳《立教十五论》、《金关玉锁诀》、《授丹阳二十四诀》,马钰《丹阳真人直言》、《丹阳真语录》,刘处玄《至真语录》,丘处机《大丹直指》,侯善渊《上清太玄鉴诫论》及《晋真人语录》。而且,他们还善于用诗文表达其思想,这方面重要的有:王重阳《全真集》、《教化集》、《分梨十化集》,马钰《渐悟集》、《洞玄金玉集》、《神光灿》,刘处玄《仙乐集》,谭处端《水云集》,丘处机《磻溪集》,郝大通《太古集》,王处一《云光集》,侯善渊《上清太玄集》,长筌子《洞渊集》等等。这些论著和诗文集,不仅全面而系统地表述了全真道的教义教制,而且还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上来看仍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但又具有独到之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合一三教。这个特点,可说是全真教义最为鲜明突出之处,从王重阳创教之日起,一直都很重视。王重阳《金关玉锁诀》称其教“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树生三枝也”。《重阳全真集·永学道人》谓:“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收来做一家。义理显时何有异,妙玄通后更无加。”《孙公问三教》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云:“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主张道、儒、释三教的核心都是“道”,无有差别。他的弟子们也是继承了这一主张,高唱三教同源一致,如丘处机《磻溪集》卷一曰:“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刘处玄《仙乐集》卷三曰:“三教归一,弗论道禅。”谭处端《水云集》卷上云:“三教由来总一家,道禅清静不相差。”尹志平《葆光集》卷中云:“道显清虚妙,释明智慧深,仲尼仁义古通今,三圣一般心。”这里要指出的是,金代全真道教义中的三教归一论主要是一种宣教口号,虽已注意到从三教的核心义理上来融通三教,但尚未展开深入的论述。而且对儒、释的吸取偏重于释,特别是佛教禅宗的思想。全真道三教合一理论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力倡三教平等。王重阳《金关玉锁诀》谓:“三教者如鼎三足。”马钰之徒王丹桂《草堂集·咏三教》说:三教“同一体,谁高谁下?谁后谁先?共扶持邦国,普化人天,浑似沧溟大海分异派流,泛诸川。然如是周游去处,终久尽归源”。
第二,以“全精、全气、全神”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全真道追求长生成仙,但鄙弃肉体。王重阳说:“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又说:“离凡世者,非身离凡也,言心地也。”丘处机说:“吾宗所以不言长生者,非不长生,超之也。此无上大道,非区区延年小术耳。”肉体在全真道的眼中,不过是“一团脓”,说:“白玉肌,红粉脸,尽是浮华妆点。”此肉总归要腐烂,血液总要干竭。全真道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长期以来道教成仙说的一种总结,反映了道教传统“仙术”长期实践的失败。
肉体既然不可能永恒不灭,那么,什么才是永恒的呢?那就是身中不生不灭、超出生死的“性”。他们称之为“心之性”,或“元神”、“本真”、“真性”、“本来真性”等等。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说:“是这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此是长生不死也。”“惟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刘处玄《至真语录》说:“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阴阳之外则其神无死也。”《长春祖师语录》说:“生灭者形也,无生灭者性也、神也。有形皆坏,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示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功数之外,在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晋真人语录》说:“长生不死者,一灵真性也。”
从这种真性超出生死的观点出发,全真道在修炼上确定了唯重修心见性以期成仙证真的修炼路线,通过对心性的修炼以达到“全精、全气、全神”,谓之“全真”的超出生死之外的最高境界,即通过对性的修炼以达到生命的永恒。总之,全真道的修炼之道,以降伏心意、明心见性为道要,是内炼成丹之前提,而又主张炼化精、气、神以结丹成仙,可说是明心见性与传统内丹的结合、融合。
第三,“苦己利人”的宗教实践原则。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说:王重阳“创立一家之教曰全真。其修持大略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之宗”。要求全真道士应把物质生活需求降低至最小的程度,摒绝一切物质欲望。《丹阳真人语录》说:“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晋真人语录》说:“若要真行,须要修行蕴德,济贫拔苦。见人患难,常怀拯救之心,或化诱善人入道修行。所为之事,先人后己,与万物无私,乃真行也。”“利人”不仅是宗教道德要求,而且是成仙得道的重要条件,金代全真道上至创教祖师及其“七真”,下至一般道徒,都以此作为宗教实践的原则严格奉行,史料中关于他们“苦己利人”的记载,俯拾皆是。如《北游语录》说马钰“以去奢从俭,与世相反为大常,凡世所欲者,举皆不为”。
金代全真道教义教制,在王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是比较全面的,其主要为:一、凡出家者先须投庵,身以心定,气神和畅;二、云游访师,参寻性命;三、学书不寻文乱目,宜采意心解;四、精研药物,活人性命;五、修盖茅庵,以遮日月,但不雕梁峻宇而绝地脉;六、道人必须择高明者合伴,以丛林为立身之本;七、凡静坐者须要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毫无思念;八、剪除念想以求定心;九、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十、调配五行精气于身;十一、修炼性命是修行之根本;十二、入圣之道,须苦志多年,积功累行;十三、超脱欲界、色界、无色界;十四、养生之法在于得道多养;十五、超离凡世,非身不死,而在心离凡世。王重阳的这些立教要点,是对全真道立教宗旨和修持方法的集中阐述,并体现了前述的三个特点。全真道与金丹派南宗一样,均重性命双修,但南宗以修命为首,而全真道则以修性为首,并不尚符箓,也反对黄白之术,鄙视肉身成仙,强调道士必须出家住庵,不准有妻室,倡导三教合一说,从而形成了与过去那些主张符箓、烧炼、章醮等旧道派及金代其他新道派均不尽相同的特色。
下面,我们将王重阳七大弟子的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马钰(1123—1183),字玄宝,原名从义,字宜甫,号丹阳子,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其家世为当地豪族,富甲州里。大定七年(1167)七月,在一次酒宴上他与王重阳相遇,见王重阳颇有仙风道骨,乃邀之于家,为其在宅中建全真庵,事以师礼。在王重阳的化导下,遂弃家产,苦心励节,潜心修炼,随王重阳过云游乞食生活。其后,马钰之妻孙不二也出家师事王重阳。王重阳临终之时,以全真秘诀付予马钰,命其掌教。他门下弟子形成全真遇仙派。撰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金人王颐中辑《丹阳真人语录》。马钰门下传授如下表:
谭处端(1123—1185),字通正,原名玉,字伯玉,号长真子,山东宁海人。父为铁匠,他是全真七子中出身最寒微的。十五岁,存志于学,擅工草隶。患风疾,经年不愈,百药无效,求治于王重阳,一宿即愈。遂于大定七年(1167)礼王重阳为师,皈依其门。马钰卒后,接任掌教。他门下弟子形成全真南无派。撰有《水云集》。其门下传授为:
丘来处灵机玉(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人。据《金莲正宗记》于李卷志大四乘道载:“家世栖霞,最为名族。”大定八年(1168),于昆嵛山礼王重阳为师入道。在王重阳病逝后,丘处机在陕西磻溪洞穴居,苦心修炼。又在龙门山(今陕西宝鸡东南)苦修。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东归栖霞,并在刘处玄之后接任掌教。丘处机是全真七子中年纪最小者,为全真道在元代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门下弟子形成全真龙门派,为全真道明清以来传承的主要派别,一直流传至今。著有《大丹直指》、《磻溪集》、《摄生消息论》等。其门下传授为:
王处一(1142—1217),号玉阳子,宁海东牟(今山东牟平)人。其母笃信道教,王处一受母亲影响,幼即慕道。大定八年(1168),师事王重阳,出家修道,受师命于铁查山七宝云光洞修炼。大定二十八年(1188),曾应诏赴阙主持万春节醮事。他门下弟子形成全真嵛山派,撰有《云光集》、《西岳华山志》等。其传承不甚清楚。
郝大通(1140—1212),字太古,号恬然子、广宁子,宁海人。出身于一个“历代宦游”,“家故饶财,为州首户”之家。从小失去父亲,事母甚孝,少好黄老,尤精《易》理。大定八年,师事王重阳,出家修道,改名璘。大定十五年(1175),在沃州桥下静坐修炼六年,后北游真定,传教度人。他门下弟子形成全真华山派,著有《太古集》。其传承为:
刘处玄(1147—1203),字通妙,号长生子,莱州(今山东掖县)人。自幼丧父,事母至孝,誓不婚宦。大定九年(1169),礼王重阳为师。继而奉师命西游开封,乞食修炼,士庶从之者众。大定二十八年,在昌阳设醮祷雨有验,继谭处端后任掌教。他门下弟子形成随山派,著有《黄帝阴符经注》、《黄庭内景玉经注》、《仙乐集》、《至真语录》等。其门下传授为:
孙不二(1119—1182),号清静散人,马钰之妻,宁海人。王重阳初到其家,劝他们夫妇二人入道出家,不允。王重阳乃每日索取一梨,切成若干块以寓意,最后终被化导,在马钰出家两年后,孙不二乃于大定九年(1169)赴宁海金莲庵,礼王重阳为师,成为女道士。奉师命上街乞化,后游于伊、洛间,传道度人。她门下形成清静派,后人编有《孙不二元君法语》、《孙不二元君传述丹道秘书》。其门下传授不清。
在金代出现的三大新道派中,以全真道的势力为最大,其弟子众多,在元代发展至鼎盛。
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建立之后,均受到在野汉族人士的向往,参加者不少。《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广化真人岳公之碑》说:“昔者金有中原,豪杰奇伟之士,往往不肯婴世故、蹈乱离,辄草衣木食,或徉狂独往,各立名号,以自放于山泽之间,当是时,师友道丧,圣贤之斈湮泯澌尽,惟是为道家者,多能自异于流俗,而又以去恶复善之说以劝诸人。一时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从之。受其教诫者,风靡水流,散在郡县,皆能力耕作,治庐舍,联络表树,以相保守,久而未之变也。”《大元奉圣州新建永昌观碑铭》也说:隐逸清洁之士“翕然从之,实繁有徒。其特达者各相启牖,自名其家,若寂然师弟弘衍博济教行北山是也。耕田凿井,自食其力,垂慈接物,以期善俗。……敦纯朴素,有古逸民之遗风焉”。由此可见,这些新道派既是一种宗教团体,也是一些在野汉族士人相互联络的组织,一经建立,便得到迅速发展。而且,它们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金廷的密切关注。金朝的统治者为了争取汉族士人的支持,便千方百计地对这些道派的首脑人物进行笼络,表示亲善,并对他们所代表的道派给予扶植。
金熙宗完颜亶(1138—1149在位)对汉文化有较深了解,即位后采取辽、宋汉制。对于道教,据《大金国志》卷三六“道教”条:熙宗朝设有道司、道录、道正等道官管理道教,任期三年,并设道阶六等,有侍宸、授经等名目。熙宗于皇统八年(1148),亲自召见太一道祖师萧抱珍,并为其道观赐额。《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之碑》载:“皇统八年,熙宗闻其(萧抱珍)名,遣御带李琮驿召赴阙……悼后尤加礼敬,赏赉不訾,其为奏乞观额,敕以‘太一万寿’赐之。”
金世宗完颜雍(1161—1189在位)即位不久,为安定民心,承北宋之制出售寺观名额、僧道度牒、大师号。先是于“大定二年(1162),凡释道之居,无名额者,许进输赐之”。又于“五年(1165),上谓宰臣曰:‘顷以边事未定,财用阙乏,自东、南两京外,命民进纳补官,及卖僧、道、尼、女冠度牒,紫、褐衣,师号’寺观名额”。对于新道派,世宗也采取笼络的政策,据《隆阳宫碑·书刘真人事》载:大定七年(1167),诏刘德仁入居中都天长观,赐号“东岳真人”。大定九年(1169),为太一道二祖萧道熙敕立万寿碑额于所居道观。大定十四年(1174),因天长观遭灾损毁,曾命有司修复,是年修好后,世宗率领太子和百官前往庆贺,做道场三日夜。《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载其事说:“大定十四年三月,户部尚书臣仲愈、劝农使臣谨言,奏十方天长观馆御既安,像设既严,敢以闻。是月既望,天子暨皇太子率百执事款谒修虔,遂命为道场三日夜,以庆成。”大定二十二年(1182),诏萧道熙入内殿,问以摄生之道,世宗赏赐甚渥。又于大定二十七年(1187)和二十八年(1188),两次诏王处一进京,并为其修建“修真观”,并赐金书篆额,又赐以金帛巨万。大定二十八年,诏丘处机,命其“主万春节醮事”,问以至道,赐钱十万。令塑纯阳、重阳、丹阳三师像于其所居宫观之正位。
金章宗完颜璟(1190—1208在位)是金朝皇帝中最为“尊玄崇道”者,与太一道三祖萧志冲来往密切。明昌(1190—1195)间,章宗常常请萧志冲于太清宫作醮,赴太极宫诵经百日。《滹南集》卷四二说:“时,户部侍郎胥鼎方提控寺观,恐师南还,率朝士十余候之,曰:‘今明主临朝,尊玄重道,天长才废,随建此宫,如师者人天眼目,不容遽去也。’会宫众亦坚挽之,遂勉为留。”金章宗对太一道的尊崇还不止于此,朱澜《十方大天长观普天大醮瑞应记》载:“明昌元年(1190)二月癸卯,皇太后微爽节宣之和,越翌日甲辰,皇帝朝隆庆宫问安于慈训殿,还出寝门,行不能正履,朝夕视膳,畴咨药石,未尝解带,以谓祷于上下神祇,著在典故。壬子,敕大天长观设普天大醮七昼夜,仰祝皇太后圣寿无疆,赐钱五百万,梅檀沉水降真等香二百八十斤,龙脑五两,命昭勇大将军拱卫直都指挥使兼客省使大仲尹西上阁门使张汝猷、左振肃完颜阿鲁罕为行礼官,诏提点天长观事冲和大师孙明道曰:‘老君道教乃中国之教,不比释氏西胡之人,以击钹为事,自今以始,醮上不得用法器。即日降普天大醮青词一通,其词曰:嗣天子臣谨上启三清、四帝、二后,……垂至神而洞鉴,锡景命之延洪嘉与群生,永依大庇。’”以皇太后生病之事为由,虔诚奉道,大加赏赐,“辛酉,皇帝驾幸天长观行香,礼毕,车驾还宫,行礼官暨高功大法师闻启发牒,皇帝斋戒七日。癸亥,内降御书青词九通,沉檀四斤,龙脑十两”。《滹南集》卷四二《清虚大师侯公墓碣》说:太一道士侯元灿于明昌初,“以高德应诏,入住中都天长观。自泰和(1201—1208)改元,国家事祈禳,连设大醮,羽流极天下之选,而师皆与焉”。获赐紫衣及“观妙大师”号。崇庆(1212—1213)间,召住中都太极宫,授“清虚大师”号。金章宗与全真道首领间的交往更多。明昌元年(1190),丘处机东归栖霞,大建琳宫,章宗敕赐其额曰“太虚”。承安二年(1197)七月,召见王处一于便殿,问以养生之道和性命之理,以及治国和边境之事,赐紫衣及“体玄大师”号,居京师崇福观,日给钱二百缗。不久,王处一上表请求还侍其母,获准。泰和二年(1202),又请王处一赴亳州太清宫主行普天醮事。承安二年(1197)冬,召刘处玄赴阙,敕寓天长观,问以玄旨,并赐以“灵虚”、“太微”、“龙翔”、“集仙”、“妙玄”等五观额。承安三年(1198),又遣使征召,“以鹤板蒲轮接于紫宸,待如上宾,赐以琳宇,名曰‘修真’。官僚士庶,络绎相仍,户外之履,无时不盈。明年(1199)三月,乞还故山,天子不敢臣,额赐‘灵虚’,宠光祖庭”。
除新道派的头面人物外,章宗还对一些学有成就,在士人中有一定影响的其他道士,如袁从之、李大方等,也予以尊宠。章宗不仅常请道士设醮,并对醮仪法器等非常关心,亲自过问,还亲撰青词。而且,章宗对道书的收集整理也很重视。由于北宋间编撰的《政和万寿道藏》至金时,其经板已残缺不全,大定四年(1164),金世宗曾诏以南京(今河南开封)道藏经板付中都十方天长观,章宗明昌元年,诏命天长观提点冲和大师孙明道主持搜访天下遗经,得1714卷,又根据《政和万寿道藏》经板补板,最后勒成一藏,即《大金玄都宝藏》,共6455卷。这次道经的搜集整理,对道教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新道派的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其在下层群众中的影响,也引起了金统治者的猜疑,故金章宗即位之初对这些道派也曾采取过限制。如:明昌元年十一月,“以惑众乱民,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明年(1191)十月,“禁以太一混元受箓私建庵室者”。这种限制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维护金王朝的统治。不过,这些新道派所具有的对维护金朝统治、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也被一些金朝要员所认识,有的重臣即出面奏请收回禁令,且得到了章宗的同意。于是,全真道等新道派“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如:承安三年(1198),全真终南祖庭观主就趁刘处玄见重于章宗的时机,购买了数十个观额和三百张度牒。在泰和元年(1201)、三年(1203),金廷在亳州太清宫举行“罗天大醮”,参加法事的道士们即乘此机会奏请金廷允许,度道士千余人。元遗山的《紫微观记》在谈到全真道的发展时即指出:“故堕窳之人,翕然从之,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佰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上之人亦尝惧其有张角斗米之变,著令以止绝之。”然而,实际上却是“禁”而不能绝,反而更加发展了。正如姚牧庵《重修玉清万寿宫碑》所说:“欲锢其说以叛涣其群”,却“势如风火,愈扑愈炽”,以至“羽服琳宫日新月盛乎金之世”。
卫绍王完颜永济(1209—1213在位)嗣位之后,金朝统治已处于急转直下之势,他在位时间不长,但金代敬道之制犹存。受到章宗宠遇的道士李大方,在卫绍王执政期间,仍然活跃于朝廷,大安(1209—1211)初,奉召获赐云锦衣,佩金符,加号“通玄大师”。金宣宗完颜珣(1213—1223在位)即位不久,燕都便告失守,在这岌岌可危的形势下,他对道教仍给予关注,向一些宫观赐名,以资保护;对道士仍给予礼遇,赐号封官。但是,他在征召丘处机、李处静等道教头面人物时,丘、李等人看到金廷大势已去,均拒不奉召。金哀宗完颜守绪(1224—1234在位)执政仅十年,便被元太宗窝阔台所灭。然而,在他统治期间,对道士于善庆、于道显等仍予以关怀,遣使征召,给他们赐赠封号。
总之,由上所述可以看出,金代道教的发展不仅与金朝统治者对其的尊崇态度相关联,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动荡、战火纷飞、人民生活极无保障、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极为尖锐的情势下,宗教的需求便突显了出来,因此金代新道派的产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它们得到人们的尊奉也是具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