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宗及其支派——玄教
第三节 龙虎宗及其支派——玄教
江西龙虎山张天师一系与元室的联系,是从忽必烈开始的。忽必烈当政后,注意力就从北方转向了南方,并于至元十一年(1274)决定大举伐宋。为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元室对江南道教的争取工作也就于此时加紧进行。江南道教,道派众多,高道也不少,且多属于符箓道派。这些符箓道派中,从北宋始张陵后嗣被皇室尊崇,多被召见,十二位嗣教者中,就有八位被赐封为“先生”,由他们统领的龙虎宗也就逐渐名显于世。然而,由于此时传统的“三山符箓”之一的茅山宗高道辈出,因而成为北宋道教的主流,但这种情况到南宋时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宋理宗于嘉熙三年(1239),命第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龙虎宗正式成为江南诸道派的统领,其社会影响大增。
正因为龙虎山天师一系是江南很有势力的道派,故天师道特别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关注,对历代天师的尊宠更是无以复加。宋代,宋皇室对传统三山符箓的恩宠、礼遇几乎不分轩轾,但到了元代,元室对龙虎山天师的礼遇和优待远远地超乎其他二派之上。据《元史·释老传》载:忽必烈在平定江南的至元十三年(1276),即召嗣汉第36代天师张宗演赴阙,“至则命廷臣郊劳,待以客礼。及见,语之曰:‘昔岁己未(1259),朕次鄂渚,尝令王一清往访卿父(第35代天师张宗演),卿父使报朕曰:后二十年天下当混一。神仙之言,验于今矣。’因命坐,赐宴,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次年(1277),命醮于长春宫,“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命主江南道教事。得自给牒度人为道士。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属焉。诏谕江南复宫观赋役,即京师创崇真万寿宫,敕弟子张留孙主之”。张宗演从元世祖那里得到了特殊的恩宠,即:一是从统治者那里正式获得天师头衔。虽然在这以前,民间及张陵后嗣都自称其嗣教人为天师,但从未被官方承认过;二是获得主领江南道教的权力。在南宋理宗时,也只是获得提举三山符箓之荣,而这次元世祖却将管理整个江南道教的重任委之,可见恩隆之深。世祖授予张宗演天师头衔和主领江南道教事的权力,从此就成为定制,被元代诸帝所承袭,直至元终。从张宗演始,经第37代天师张与棣、第38代天师张与材、第39代天师张嗣成、第40代天师张嗣德、第41代天师张正言,都受到当朝皇帝的隆渥,皆被封为天师、真人或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领江南道教。龙虎宗获得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天师道龙虎宗的历史上纪录了空前显荣的篇章。
张宗演(约1244—1291),字世传,自号简斋,第35代天师张可大次子,19岁嗣教。他于至元十三年(1276)、至元十四年(1277)两次被召,赐封为36代天师、真人,命主江南道教事,然后还归龙虎山天师府。后来,又在至元十八年(1281)、二十五年(1288),“再入觐”。逝后,由其长子张与棣嗣教为第37代天师。
张与棣(?—1294),字国华,自号希微子。1291年嗣教。至元二十九年(1292)应召入觐,世祖忽必烈授其“体玄弘道广教真人”,管理江南诸路道教。成宗复召命醮于圆殿,又醮于长春宫。逝后,由其弟张与材嗣教为第38代天师。
张与材(?—1316),字国梁,自号广微子。张与材嗣教时,正当成宗铁穆耳登极,成宗对江南天师道十分重视,继续奉行忽必烈的崇道政策。元贞元年(1295),召见张与材于大明殿,加封张陵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并赐予张与棣等13人玉圭各一。元贞二年(1296)正月,授张与材为“太素凝神广道真人”,管领江南诸路道教事。大德二年(1298),奉诏设醮于佑圣观,退海盐、盐官二州海潮。大德五年(1301),召见于上都幄殿。大德六年(1302),授银印,视二品。大德八年(1304),加授“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武宗至大(1308—1311)初,朝京师,赐金服玉冠,授金紫光禄大夫、留国公,加封为“太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领江南诸路道教事。仁宗即位,给银印,视一品。逝后,其子张嗣成嗣教,是为第39代天师。
张嗣成(?—1344),字次望,自号太玄子。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张与材逝,仁宗遣使至山命张嗣成主教事,并召入觐。四年(1317),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诸路道教事。延祐七年(1320),奉命设醮禳盐官州海潮。泰定二年(1325),加授为“翊元玄德正一教主”,知集贤院道教事。文宗、惠帝累有加赐。逝后,由其弟张嗣德嗣教,是为第40代天师。
张嗣德(?—1352),号太乙子。他嗣教后九年,天下兵兴,命弟子募义勇守乡里。至正十三年(1353),制授“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逝后,由长子张正言嗣教,是为第41代天师。
张正言(?—1359),号东华子。他嗣教于元末兵兴之后,“时京道不通且二年余矣,江浙行省遣间使传,制授天师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逝后,由其弟张正常嗣教,是为第42代天师。旋即,元统治结束。
综上所述,在蒙(元)统治者的优崇和授权下,有元一代的龙虎山天师不仅统领江南道教符箓各派的事务,而且在江南的全真道也受其管辖。江南各道派的事务,如宫观的赐额,道官、道职的任命,道官封号的赐予等等,皆须经过天师的首肯和向上转达。这样,龙虎宗逐渐成为南方道教的核心,其余符箓各派渐渐集合到它的周围,最后组成了道教发展末期的两大道派之一的正一派。
在元统治者的恩宠下,龙虎宗还形成了一个支派——玄教,它的创建人为张留孙。至元十三年(1276)四月,张留孙随张宗演应世祖忽必烈之召赴京城,至元十四年(1277),张宗演返回龙虎山,却将张留孙留在京师,获得元室的信宠,遂创立了玄教。
张留孙(1248—1321),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自幼学道于龙虎山上清宫,继又师李宗老,后游江浙间。至元十三年(1276),随张宗演赴阙,次年,张宗演返龙虎山,留下张留孙奉侍阙下。据史料载:“世祖尝亲祠幄殿,皇太子侍。忽风雨暴至,众骇惧,留孙祷之立止。又尝次日月山,昭睿顺圣皇后得疾危甚,亟召留孙请祷。”“若有神人献梦于后,遂愈。”于是,“上大喜,命为上卿,铸宝剑,镂其文曰‘大元赐张上卿’。敕两都各建崇真宫,朝夕从驾”。张留孙因祷雨和为皇太后祷疾有验而获得了元世祖的宠信。从此始,元室对张留孙的恩宠有增无已。至元十五年(1278),赐号玄教宗师,授道教都提点,管领江北淮东淮西荆襄道教事,佩银印。至元十六年(1279),奏复宫观,令自别为籍。此后,更是“宠遇日隆,比于亲臣”,常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和到江南访求遗逸,又奉命给成宗、仁宗取名。而且,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还以卜筮解除世祖任用完泽为相的疑虑。这表明,元世祖对于张留孙并不是只将其作为一个道士看待,而是作为国政咨询的谋臣。世祖逝后,张留孙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且宠信始终不衰,“朝廷有大谋议,必见谘问”,且给予的恩宠也是层层递进。如:成宗为张留孙加号为玄教大宗师,同知集贤院道教事,追封其三代皆为魏国公,官阶品俱第一。武宗登极即召见,升为大真人,知集贤院,位大学士上,寻又加特进上卿。到仁宗延祐二年(1315),张留孙所得头衔多达43字,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代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事,领诸路道教事。”也就是说,张留孙在几代皇帝的恩宠下,由道教都提点到玄教宗师、玄教大宗师;由上卿到特进上卿;由法师到真人、大真人;由知集贤院道教事,到领集贤院道教事、位大学士上,再加开府仪同三司。爵位由三品到二品,再到一品。既有勋号,又能实际职掌,其政治地位之高,管理道教权力之大,在当时道教诸派首领中绝无仅有。这样,张留孙就利用元世祖的赏识和留守京师为天师在京的合法代理人,皇恩日隆,政治地位稳固,道教权力日益增大的机会,陆续从江西龙虎山征调了许多道士到两京崇真宫,或委以京师教职,或派遣到江南各地管理道教事务。这些人出身龙虎山,有姓名可考者就有八十余人,又在各地发展了为数不少的教徒,他们成为张留孙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一个以张留孙为中心的龙虎宗支派逐渐形成。关于玄教之名,自它形成时就有了。虞集《陈真人道行碑》说:“开府公(张留孙)受知世祖皇帝,肇设玄教,身为大宗师,择可以受其传者,非奇材异质不与也。”张留孙说:“钦惟圣朝治尚清静,乃崇道家之言,谓之玄教,实始命臣典领。”至于玄教的教徒人数则无法弄清,但从其宫观遍布于江苏、江西、湖南、广东等地的情况来看,当是很可观的。总之,玄教的产生过程,具有不同于一般道派之特点,即它不是先在群众中宣传教义,吸收教徒,建立组织,再取得统治者的承认;而是相反,先得到王朝的信任,然后再派骨干发展徒众,建立组织。再者,它也不是从无到有吸收教徒,而是以龙虎宗为基础,从中选择骨干派往各地去发展组织。这就是说,玄教是从原有的龙虎宗内分化出来的支派,并不是一个新道派,正如陈垣先生所说:“玄教由正一教分出,实一教而二名。”
玄教有一套独特的组织机制,其最高首领为玄教大宗师,住大都崇真万寿宫,以玄教嗣师副之。又设崇真万寿宫提点一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设江、淮、荆、襄都提点一名,负责处理各路道教之事。在地方上,行省一级设都提点一名,路设道录一名,州设道正、道判,直接管理本州道教宫观。这样,玄教在与龙虎宗的关系上,一方面有其相对独立性,如玄教的掌教由“玺书”任命,大宗师印、剑为皇帝所赐,故在处理本派内部事务时,可以不听命于龙虎山天师;但另一方面,由于玄教首领和骨干大都出自龙虎宗,而历代天师又是主管江南道教的首领,故又要受其管辖,特别是在处理与江南其他道派相关的问题时,还需听命于天师。而玄教所传播的地域,主要在今天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等长江以南地区,与天师主领江南道教的区域完全一致。
玄教在元代虽然发展很大,却以政治上的显贵名于世,在道教理论上没有什么建树。其教的宗旨,张留孙在临死前“召诸弟子曰:吾教以清静无为为本,慈俭不敢为天下先,其宗旨也。今玄教特被宠遇五朝四十七年,尔徒见其盛也,其亦知吾之战战慄慄,至于今而后知,而后知其免夫。尚思恪恭乃事以报称朝廷,毋坠成规,则吾志也”。从这里可看出,在其宗旨的背后,隐藏着强烈的参政意识。其第二代宗师吴全节也说:“予平生以泯然无闻为深耻,每于国家政令之得失,人材之当否,生民之利害,吉凶之先征,苟有可言者,未尝敢以外臣自诡而不尽心焉。”
在“以清静无为为本,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立教宗旨的指导下,向元皇室尽力效忠,玄教的掌教人积极参与元室的政治活动,尤以张留孙、吴全节二人最为突出。《玄教大宗师张公碑铭》说:张留孙“每进见,必陈说古今治乱成败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赖公荐扬致位尊显者数十百人,及以过失获谴,赖公救解,自贷于死者,亦如之”。吴全节也向元统治者推荐官吏,他在一次奉命祀岳渎返京觐见成宗时,就对成宗推荐过洛阳太守卢挚,说:“‘臣过洛阳,太守卢挚平易无为,而民以安靖。’……即日召拜集贤学士。”玄教的宗师及其弟子们,还先后奉命去江南访贤,为朝廷搜罗人才。《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说:张留孙于“(至元)十七年(1280),奉诏祠名山川,给驿马五十,令访遗逸以进。……回朝,以所见闻剡于上,上悉用之”。吴全节说:“大德九年(1305)夏,予奉旨搜贤。”张留孙的弟子王寿衍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延祐四年(1317)两次奉旨访求江南隐逸。他们还为元皇室处理全国道教事务献计献策,如:建议集贤院与翰林院由统一官署分为两院,由集贤院掌管提举学校,访求隐逸贤才,凡国子监、玄门道教、阴阳祭祀、占卜祭遁等皆归之其下。又如,至元十八年(1281),全真道在与佛教的辩论中败北,面临全部道经典籍被焚毁的厄运,张留孙即密启太子真金,说:“黄老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太子真金果然以张留孙之言陈述于世祖,“上始悔悟,集儒臣论定所当传者,俾天下复崇其教”。“而醮祈禁祝亦不废”。英宗至治年间,全真掌教蓝道元因罪被黜,掌教缺人,泰定帝接受吴全节的推荐,“以汴梁朝元宫孙公履道主之”。可见,玄教首领及其道徒,至少从三个方面参与了元王朝的政治活动:一是参与全国宗教事务,二是访罗隐逸、举荐贤才,三是调解人事纠纷。这都表明玄教不仅有强烈的参政意识,而且有行动,深得元王朝统治者的信任,玄教能获得殊荣,政治地位显赫,历朝皇帝对他们的信任始终不衰,就不是偶然的了。
玄教除以政治上的尊荣显贵卓立于有元一代外,还以思想上的儒学化、宗教内容上的杂采兼收为特点名于世。
从史料看,玄教思想上的儒学化是渊源有致的,袁桷说:“尝闻龙虎山尊崇吾圣人书,弦诵之声接于两庑。”就是说,龙虎山是有着习儒学的传统的,故玄教浓厚的儒学特点不是偶然的。在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吴全节。史载:张留孙“每与廷臣议论,及奏对上前,及于儒者之事,必曰臣留孙之弟子全节深知儒学,可备顾问。是以武宗、仁宗之世,尝欲使返初服而置诸辅弼焉”。当时的大儒吴澄就对吴全节的儒学修养大为赞赏,说:“吴真人全节寄迹道家,游意儒术,明粹开豁,超出流俗。”不仅如此,他在至顺二年(1331)还向文宗推荐过当时世所罕知的陆九渊之学。据载:“进宋儒陆文安公九渊语录,世罕知陆氏之学,是以进之。”可见吴全节儒学修养之深厚。
道教本身的宗派界限不是壁垒分明的,相互间的思想、方术常相交融。玄教不仅兼融旧有的符箓各派的内容,而且也吸收新道派的内容。这种杂采兼收的特点,在其掌教到骨干们的身上都体现出来,如吴全节、夏文泳、陈日新、陈义高等人。吴全节从小学道龙虎山,对龙虎山传统的祈禳斋醮十分在行,“道家醮设之事,是其职掌,故于科教之方无所遗阙”。然他又从陈可复学雷法,向东华派首领林灵真学道法,向赵淇学金丹派南宗丹道。史曰:“授受雷法最著者,今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弘道玄德真人吴君其人也。”“凡弟子受道于公(林灵真)之门者,在州里不下百余人,在方外则天师门下高闲董公,宗师堂下闲闲吴公(吴全节)。”赵淇见吴全节“神气冲爽而有福德,可以受吾道。乃焚香密室,出其书以授之,则皆海蟾、玉溪之秘云”。夏文泳“三教九流之书,无所不读,而深明于儒先理学之旨。又尝受河图于隐者,有昔人未睹之秘,而于皇极经世之说,亦瞭然胸臆间。所至名山洞府,必穷探极讨,以广见闻。道法斋科,悉加订考折衷。下至医药卜筮,莫不精究其术”。在向陈可复学雷法方面,他的成就仅在吴全节之下。陈日新“道书丹经、大洞玉诀、灵宝、黄箓斋科等书,皆极精诣”,且“又能论人生甲子,推之以言其祸福寿夭奇中”。陈义高“胸中无固滞,学不劳而旁通百家,用于致雷雨、役鬼神,于卜筮推步俱有大过人者”。
玄教在元代共有过五任掌教。该教在掌教的嬗递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掌教传承制度。除第一任掌教由元世祖直接任命外,其后的几代掌教皆由前任掌教选定,并向皇帝推荐,由皇帝降“玺书”加以任命;下任掌教人选,不是现任掌教临终前才确定,而是早就确定的,有一个正式名称——“嗣师”。历届继任掌教在正式接任时,除须有皇帝任命的玺书外,还须以张留孙遗下的大宗师印和宝剑相承传。前已有述,张留孙在仁宗延祐三年(1316)已升为开府仪同三司、特进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弘教冲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贤院、领诸路道教事。在这一大串头衔中,除开府仪同三司为张留孙所独有外,其余的大体上是玄教的每任掌教都有的。这就是说,每任玄教掌教都会被封为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大真人、知集贤院、领诸路道教事,这些头衔成为玄教掌教的特有标志。
第一任掌教张留孙掌教44年,于元贞宗至治元年(1321)辞世后,就由吴全节接任为第二代掌教。
吴全节(1269—1346),字成重,号闲闲,饶州(今江西上饶)人。13岁入龙虎山学道,师事达观堂李宗老。又从雷思齐学《易》、《老》。至元二十四年(1287),张留孙征其入京,成为张留孙所倚重的大弟子。曾多次奉诏访求遗逸和祠祀岳渎。成宗即位后,奉敕每年侍从行幸,以及外出祠祀。元贞元年(1295),制授冲素崇道大法师、南岳提点。大德二年(1298),制授冲素崇道玄德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大德十年(1306),制授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大德十一年(1307),武宗即位,制授玄教嗣师、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崇文弘道玄德真人,佩玄教嗣师印,视二品。至大三年(1310),封赠其祖为昭文馆大学士,封其父为司徒、饶国公,母为饶国夫人,名其所居之乡曰“荣禄”,里曰“具庆”,并奉命归乡荣其亲。至治二年(1322),嗣教为玄教掌教,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崇文弘道玄德广化大真人、总摄江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佩一品印。吴全节嗣教后,历经英宗、泰定帝、文宗、惠帝四朝,把玄教继续推向极盛,上则侍奉于皇帝左右,下则周旋于大臣显贵之间,而又与文人士大夫相交往。在掌教25年后,于至顺二年(1331)告老,至正六年(1346)逝。夏文泳接任为第三代掌教。
夏文泳(1277—1349),字明适,号紫清,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16岁,学道龙虎山崇真院。大德四年(1300),张留孙征召其至京师,为张留孙亲近的弟子之一。大德八年(1304),受命“抚视诸道流于大江之南,比还,制授元道文德中和法师、(大都)崇真万寿宫提点”。仁宗皇庆元年(1312),特授元成文正中和真人,江淮荆襄等处道教都提点,赐银印,视二品。至顺二年(1331),吴全节告老时,请以夏文泳做嗣教宗师。惠宗至正六年(1346),正式继任掌教,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元成文正中和翊运大真人、总摄淮荆襄等处道教、知集贤院道教事。他掌教四年,可谓是守成的一代。《夏公神道碑》曰:“公既登教席,一意精白以佐清净无为之治,综理庶务,悉遵前人成规,众咸安之。”张德隆接任为第四代掌教。
张德隆(生卒年不详),字元杰,号环溪,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为张留孙从子。早年学道龙虎山,后被征召至京师,“从其伯父大宗师开府公及其所礼嗣师吴公居京师崇真万寿宫”,“数被上旨,函香代祀岳镇、海渎、汾阴、后土、龙虎、武当诸山”。至正九年(1349)嗣教,制授特进上卿、玄教大宗师、冲真明远玄静演教大真人、总摄江淮荆襄道教事、知集贤院道教事。夏文泳在将教权交付于张德隆时,说:“宗门教位,四传至汝,吾可无身后之虑矣!”不过,张德隆掌教时,已至元代末期,白莲教和红巾军相继起事,接着就是天下大乱,元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他也不可能对玄教有多大建树。他掌教至何时,不见记载。于有兴接任为第五代掌教。
于有兴(生卒年不详),他于何时嗣教,嗣教后做过一些什么事情,史无明载。据明王祎《马迹山紫府观碑》说:“(薛)公名廷凤,字朝阳,蚤学道龙虎山,故特进、玄教大宗师吴公之弟子,而今大宗师于公又其弟子。”学者们据一些零星材料研究,推测其大约在至正十四年(1354)或其前任掌教,至正十八年(1358)仍在掌教任中,但此时离元之亡仅十年,只能是最后一任掌教。而且,在玄教第三代掌教夏文泳时,就已是“守成”,至其第四、五代掌教时,因天下兵兴,恐怕连“守成”都谈不上了。玄教的兴盛及崇高的政治地位,亦随着元朝的灭亡而失去。
总之,玄教是元皇室对张留孙特殊恩宠下的产物,有元一代龙虎宗的活动都是以玄教为核心来进行的,张留孙等玄教掌教人,作为天师在京都的代理人,原本该由天师处理的许多事务,都由他们代为处理执行。虽说如此,玄教仍未脱离龙虎宗,所以,元朝灭亡后,由于朱元璋只承认龙虎宗张天师,玄教入明以后就不复存在,仍旧归宗于天师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