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香港、澳门的道教

第二节 台湾、香港、澳门的道教

一、台湾道教

台湾何时有了道教,尚无定论,有晋代说、唐代说、明代说几种。不过,清代台湾地区已有了大量道教活动,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台湾地区的道教,以天师道(正一道)为主体,久传不衰,而其根源则在大陆,是中国固有传统宗教——道教的一个部分。

1949年以前,台湾道教的大致情况为:天师道流入台湾后,逐渐与当地的巫觋信仰相融合,具有台湾巫觋信仰的特点。道士比较注重醮仪,从事算命、卜卦、摸骨看相、观测风水等活动的人亦不少。而探讨教理教义、修持动静功者,则为数不多。另外,道、儒、释三教以及民间宗教结社相融合,佛、道神像合祀状况也相当突出。全真道在台湾也有传播,但并无全真丛林和子孙庙,以宫观为家,持戒清修,从事宗教活动的全真职业道士甚为罕见。台湾道教建筑,多以宫、观、庙、堂、山、洞、坛、祠、阁、厅、院、社、福地为称谓,主要奉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玄天上帝、玄坛元帅、孚佑帝君、关圣帝君、文昌帝君、保生大帝、天妃、水仙等神灵。台湾道士的称谓分为“乌头司公”、“红头司公”。

1949年,国民党从大陆溃败至台湾,当时江西龙虎山上清镇“天师府”的第63代天师张恩溥,携子张允贤随至台湾,并带走了家传印、剑。国民党中原本就有不少与天师道关系密切的党政军要人以及一些会道门首领,张恩溥等人到达台湾后,在他们的支持下,与当地道教界相结合,使台湾道教出现了新局面。

1950年,张恩溥在台湾设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湾办公处”,还成立了“台北道教会”和“台湾省道教会”(按:1987年改名为“中华道教会台湾省分会”),自任理事长。

1957年,又成立了“道教居士会”,会员称“大居士”。居士会吸收了与道教有联系的国民党政要、社会名流、民间道教首领,按道教宗派分设积善、经典、丹鼎、符箓、占验五道院,并各设住持主其事。“道教居士会”对左右台湾道教教务有相当力量。

1964年,“立法委员”蒋肇周申请筹组“中华民国道教会”,制定了“以研究道学,阐扬教义,整理教规,提倡人伦,砥砺道德,保全民族文化,增进社会福利,策划人类安全制度,以促进世界大同”的宗旨,提出了“任务及应办事项”十条,即:“一、遵奉国家法令,提倡道德,改良社会风俗事项。二、举办道学讲习,设立道教学院,培植人才,推行宗教教育事项。三、兴办救济慈善公益教育文化诸种事业,服务人群,增进社会福利事项。四、融合道教各教派,发展宗教教务事项。五、联合外来各宗教,促进团结合作事项。六、修建道庙设置教产,增培道教基础事项。七、维护道教庙宇、名胜古迹,美化道庙环境事项。八、研究整理道教经典科仪规例,划一教规仪法事项。九、设立布教场所,编印书刊,宣扬道教教义事项。十、办理其他有关道教事项。”1968年7月,召开了第一届理事监事会议,张恩溥当选为理事长,李叔还为常务监事。次年,张恩溥逝。1970年,台湾省政府顾问陈仙州继任第一届理事长。1971年,举行第二届会员大会,决定设立台北、台中、台南、台东联络中心,编组庙群。1975年,又召开了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推选国民党立法委员赵家焯为理事长,并对原来的宗旨作了修订。重新修订后的宗旨为:“阐扬教义,研究道学,整理教规,服务社会,促进世界大同。”另外,还制订了六项任务:“一、融合各道派,联合各宗教。二、兴办道学院,开设布道所。三、划一规例,革新道教科仪。四、维护教产,协助修建道庙。五、兴办慈善公益、文化事业。六、兴办其他有关道教事项。”1979年,召开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中华道教会”下设有台湾省分会、花莲县支会、高雄市分会、基隆市支会、台南市支会、嘉义县支会、台北县支会、云林县支会、台中县支会、屏东县支会、新竹县支会、高雄县支会、彰化县支会、台南县支会、台东县支会、台中市支会、彭湖县支会、桃园县支会、苗栗县支会、南投县支会、宜兰县支会。

1972年,台湾各大道观及道教团体负责人举行“庄敬自强座谈会”,成立了“道教革新委员会”,并拟出“道教诸神台湾炉下团体联系辅助委员会组织要点”。这个“道教革新委员会”仍为“中华道教会”下属组织,其主任委员为赵家焯,秘书长叶在旸,秘书长张柽。该会还设有“道教学术研究委员会”、“改善社会风气重要措施推行委员会”。1973年,“道教革新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委员会议,着手庙群编组工作。

台湾的道教会成员,有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两种。团体会员指宫、观、庙、堂、祠、社、院、坛以集体名义入会者;个人会员指道教徒以个人名义入会者。会员有居士、道士、教士、鸾士、乩士、相士、信士等七种称谓,其中除“居士”中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外,其余均属职业或半职业宗教人员。大体上,崇信神仙、经常烧香祈神的一般信徒,是不参加道教组织的。

台湾当局一方面禁止任何教团暗中传教,另一方面则主张其合法化、公开化,归入正统宗教,便于管理。台湾道教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高越天在《告海内外同道书》说:“凡不流于邪僻诬妄者,皆应认为同道,而不强其从同。至于修炼、积善、经典,以及符箓、飞鸾、占验、方伎等,则各有所信,各有所得。只须有益于个人之修养,有利于大众之进德,而不损及社会,则神道设教,以天济人欲之穷,本会自亦愿各方不多干涉。惟望道长、道友作有效之沟通与联系,使能咸归于正,达成‘道通于一’。”这种观点,与台湾当局的宗教政策是一致的。然而,这也使得台湾道教界教派的情况变得比较复杂,所包纳的教派及民间教派大致就有天师道、理教、轩辕教、夏教、天德圣教、瑶池金母信仰、斋教、一贯道等等。其中,一贯道在台湾发展很快。过去,台湾当局只允许其在道、佛二教和轩辕教下面活动,1986年开禁,允许一贯道总会成立。一贯道道徒主要以经商传道,其成员中有不少大企业家、大商人及知识界人士。据李达编著的《台湾宗教势力》一书称,一贯道成员总数在百数10万人以上,其中兴毅派信徒在60万人以上,法一派信徒在30万人以上,基础派信徒在10万人以上。台湾道教的宫观情况,据林道衡编《台湾寺庙概览》统计,现代宫观加上明清古庙,台北市为151座,基隆市为62座,台中市为62座,台南市为164座,高雄市为91座,台北县为230座,宜兰县为254座,桃园县为64座,新竹县为94座,苗栗县为163座,台中县为289座,彰化县为293座,南投县为144座,云林县为283座,嘉义县为416座,台南县为460座,高雄县为387座,屏东县为341座,花莲县为41座,台东县为57座,彭湖县为112座,总计4082座。又据《人民日报》1983年10月6日报道,台湾道教宫观共4158座。《北京晚报》1992年1月2日刊登的《台湾庙多》一文,说:“台湾道庙有6518座,未准予登记的神坛还有4820余座。总之,台湾有浓厚的宗教氛围,而道教信仰居于首位,保持有较大社会势力。据台湾民政厅和《民族晚报》、天师府《道教文化》统计,台湾的道教信士约在500万人以上。”

自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一国两制、统一祖国的方针以来,台湾道教界与中国大陆道教界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已不断有团体和个人回大陆寻根认祖、朝拜祖庭、奉请神像及请求受箓。

1988年6月,江西天师府接待了台湾台中县神冈村等两个进香团。同年8月,又接待了台中市慈圣宫进香团。1989年4月,台湾道教会理事蔡明贤、许持明道长一行,参访了龙虎山天师府。同年12月,台湾道教会基隆分会负责人第63代天师张恩溥弟子邱银惇等专程至龙虎山天师府谒祖。1990年3月,张源先大师等参观上清天师府,捐献香资,赠送道教书籍。1992年6月,台湾省高雄市林园乡汕尾村“嗣汉天师府”住持黄清河率进香团,到江西龙虎山天师府进香谒祖,并迎请天师神像。此外,仅1989年一年,前往武当山寻根访祖的台湾代表团就有30多个。

1989年8月,台湾中华道教总会一行15人,在副秘书长张柽、顾问平国藩和龚群等率领下,参访北京白云观。张柽在与中国道教协会负责人及白云观执事的座谈会上发表讲话,说:“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台湾和大陆道教之间的往来不应该割断,因为我们的祖师是一个。中国人只有信奉道教,只有‘清静无为’才能得到幸福。……不愿意中国的土地上变成西方文化的殖民地。”

1990年元月,台湾《统一日报》社社长、世界宗教徒联谊会新闻组主任彭绍周率台湾地区道教领导人亲善访问团在泉州进行考察访问,并与泉州市区道教文化研究会同仁进行了座谈和学术交流。同年5月,由周大围、李炳南带领的台湾保生大帝庙宇联谊会大陆进香团到泉州、厦门、漳州等地参观访问,参加厦门吴真人研究学术讨论会。

1990年4月,应中国道教协会的邀请,台湾天师府秘书长、《道教文化》创办人龚群,香港《大道》杂志创办人陈达强和美国旧金山紫金阁阁长谢满根一行,在参观了四川、广东等地道观后,说:“国内道教不愧为世界道教的楷模,道教真正的希望在祖国大陆。”

1990年12月,代表台湾40个道庙的台湾道教科仪交流朝圣团,参访了中国道教协会和北京白云观,举办了“海峡两岸醮仪讲坛”。

1991年9月,北京白云观道众为台湾麻豆代天府迎请斗姆元君举办了三天开光道场。同年,台湾省到白云观迎请神像71尊。

1993年,台湾文化三清宫理事长黄胜得、高雄文化院蔡文,应邀访问中国道教学院。黄胜得发表讲话,说:“道教是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古老的国教,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文化是我们炎黄子孙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职责。希望我们今后加强往来,为道教发扬光大共同努力。”

二、香港道教

香港,是指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在内的地区。原属广东东莞县管辖,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2年8月,英帝国主义强迫清廷订立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占领了香港岛;1860年10月,又强迫清廷签订《中英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1898年6月,清廷又被迫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行租占了新界。于是,整个香港地区就处于英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然而,香港居民中有98%是中国人,与祖国内地有着不可分离的血缘关系,在思想文化上与传统中国文化一脉相承。

香港何时开始有了道教的传播、何时有了道教宫观,迄今仍无定论。不过,从史料来看,自明季(17世纪初)起,香港一带地区已经有了道教的传播,至清代,所建宫观已有不少。历史较为悠久的香港道教宫观,诸如屯门青云观、大屿山鹿湖普云仙院、上环文武庙、长州北帝庙、湾仔北帝庙、红磡鹤园角北帝庙、元朗旧墟玄关二帝庙、元朗八乡元岗众圣宫等,都留有清代文物,或者建于清代。从其分布来看,这些宫观所在地又恰是清朝时有较多人口聚居之处。民国以来,道教在香港继续得到发展,属广东罗浮山酥醪观一系的一群奉信道教的晚清遗老,如张学华、陈伯陶、黄佛颐等人,对香港道教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和纯阳派三大派别。

先天道带有浓烈的三教合一色彩,信奉的神灵是三教圣人,尤以观音大士最为普遍。属于这派的道堂有九龙道德会龙庆堂、紫霞园、英庆堂、永乐洞、翠竹林、瑞霞园、心庆堂、宾霞洞、智园、金霞精舍、藏霞精舍等。先天道在香港有两大系统,其一是正统先天道传至香港发展的道堂组织,其二则属先天道分支同善社的一脉。曾任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的汤国华,即为这派的领袖人物。

先天道创立于明清之际,据说起因于不满外族的专制统治,以刘基、王守仁、顾宪成、黄宗羲、王船山、顾炎武、颜习斋、钱大昕、洪亮吉、孙星衍等明清大儒为先贤,以瑶池金母(按:又称老母)为最高神,主张人性本善、天堂地狱轮回和阴阳五行及礼拜祖先等传统观念。总之,信仰上主张儒、释、道三教融汇,再加天主教、伊斯兰教,五教共参,以道德哲理为基础,以“天人合发”为最高境界。理论上以宋明理学为主体,对濂、洛、关、闽各派,禅、净、显、密各宗,老、庄、孔、孟各圣,以及道教的积善、修静、丹鼎、符箓、经论、感应、占验诸家都表示尊重;修持上主张内外同修。外功指行善积德,内功指锻炼精气神。然而,得道者必须先积德,外功与内功相互并进,才能成道。虽说先天道以“行儒家之礼,持释宗之戒,修道教之功”为宗旨,三教参融,但其实质仍以道教为主。

先天道的另一支派——同善社,与正统先天道有一些区别。从修炼方式上看,正统先天道徒毋需出家持斋守戒,只要诚信亦可得道成仙;同善社道徒则须严格恪守佛家戒条,长期吃素,修持内外功,才可成正果。不过,无论是正统先天道还是同善社,两者在香港都被承认为正统的道教组织。

据罗智光《代先天道答美国密西根大学人类学系讲师桑安硕士问题十三则》谓:今天香港的先天道,“已支持及致力香港道教联合会,融汇各支各派,发扬道教,致力于宣道、教育、慈善工作,而非圉于一隅,存门户之见”。又说:“至于教中领导架构,则因目前后辈多不肯茹长素(按:即守释家之戒),未能依法规进升等级,不能达到掌权的法定地位,各道堂唯有改组为有限公司,采选举制。但宏教工作,则因后继乏人,发展未如理想,甚至有乾班式微的倾向。”据黄兆汉、郑炜明两人的研究,说:“目前香港的先天道,乃香港道教联合会的成员之一,明显地以道教的一份子自居,盖其自谓教中戒律森严,且重视内丹的修炼,故强调乃属道教。但据笔者调查研究所得,即以道教的角度来看,现在香港的先天道的形态已与前大不一样。目前的香港先天道,已可分为乾(男性教徒)道的积善派和坤(女性道徒)道的丹鼎派两大派;盖为了适应现代生活,目前先天道大多数的男性为了谋生,已渐放弃内丹的修炼,改为行善积德,以所得钱财办道;而女性道徒,则仍有许多严守戒律,精修内丹的。因此说现代的先天道,可分两大支,而香港的先天道,尤具这方面特色。”

全真道是香港颇为流行的另一个道派,与内地全真道相同,是奉金人王重阳为始祖的一个道派,它主张三教合一。在香港的全真道,仍以王重阳七大弟子之一的丘处机所创龙门派最有影响。属于这一派的道观有青松观、蓬瀛仙馆、万德至善社、云鹤山房、玉壶仙洞等。此外,还有属于全真派的竹林仙馆。

纯阳派是以吕洞宾为崇拜主神,并同时供奉铁拐李、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曹国舅、韩湘子、钟离权等神仙的一个道派。吕祖信仰在香港非常流行,全真教各派别以及其他一些不标榜纯阳派的信徒也拜吕祖,例如青松观、蓬瀛仙馆、松荫园佛道社、省善真堂、万德至善社、云泉仙馆、通善坛、竹林仙馆、玉壶仙洞、信善坛、六合玄宫、纯阳仙洞、庆云古洞等。就现在的情况看,香港不少道堂都常常请吕祖降乩,训示善信。

香港道派,除以上所介绍的三大派之外,还有相传属于闾山三奶派、位于新蒲岗的魏氏广德祖坛;有以六壬神功为主,崇奉李淳风的六壬派;还有一般只做法事,师徒或父子相传,俗称喃呒佬的职业道士。同时,还有自谓源于茅山宗支派的清花派、江湖组织的流民派等。他们皆自己标榜为道教传人,并以道术招徕信众。

香港道教供奉的神灵对象非常多,上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下至历代仙人、圣贤、菩萨。换言之,香港道教所奉神祇,一是以道教正宗为信仰基础,崇奉三清、吕祖及全真祖师;另一则是融会儒、释、道三教根本信仰,崇奉三教圣神。而香火最盛者为吕洞宾和赤松黄大仙,其次为全真祖师、佛教的观音菩萨。“三教合一”可说是香港道教特色之一。

据悉,香港目前约有大大小小的道堂、宫观120余个,著名的有圆玄学院、青松观、啬色园、蓬瀛仙馆、云泉仙馆、信善紫阙玄观、黄大仙祠、九龙道德会龙庆堂、道教通善坛、竹林仙馆、明元仙馆、华松仙馆、信善坛、六合玄宫、玉壶仙馆、长州北帝庙、筲箕湾谭公庙、鲤鱼天后庙等。

1961年6月,香港成立了道教联合会(简称道联会),是目前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由香港各道堂代表组建而成。1966年6月,向香港政府申请注册为有限公司,1967年3月获得批准而成为香港六大宗教团体之一。截至1990年1月1日,集体入会的有65个大小道堂、道观,散布于香港岛、九龙、新界和离岛各地。这65个成员是:青松观、圆玄学院、啬色园、蓬瀛仙馆、云泉仙馆、省善真堂、九龙道德会龙庆堂、抱道堂、翠柏仙洞、竹林仙馆、金兰观、先觉祠、玉壶仙洞、通善坛、六合玄宫、松荫园佛道社、万德至善社、信善坛、华松仙馆、竹隐长春洞、心庆佛堂、纯阳仙洞、善济佛道堂、庆云古洞、行德佛道社、香港道德会善庆洞、英庆堂、竹林精舍、藏霞精舍、玉清别馆、玉霞阁、芝兰堂、宾霞洞、天启道坛、翠竹林、云鹤山房、永乐洞、明元仙观、万佛堂、松庆苑、乾元洞、瑞霞园、崇珠阁佛道社、天真堂、飞霞精舍、慈善阁、赤园堂、普善佛堂、莲鹤仙观、紫霞上园、葆真堂、飞雁洞、觉园、仁枫佛道社、金霞精舍、成德堂、灵霄阁、香港道德会福庆堂、义庆堂、九龙别院、六合圣室、圣明坛、真霞观、仁德善社、崇道堂等。香港道教联合会,宣称以“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为立会基石,劝人向善,以善行事,实为以道教信仰为主体的儒、释、道三教联合体。它与其隶属的六十多所道堂并无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六十多个道堂各有自己的宗旨、活动方式和主持人,只是在举办、处理有关香港地区道教界的大事时起教务方面的组织、协调作用。道联会会长为柳子元,副会长有侯宝垣、陈立、罗智光、吕重德、宋锡珍、林忠汉、邓九宜、黄桂。主席为汤国华,副主席为陈钦、黄廷荣、吴耀东、赵镇东、丘福雄。道联会下设总务、财务、宣道、慈善、交际、调查、稽核、文书、经忏、妇女、学务等部门。会址设在九龙深水埗。

香港的道教团体,不遗余力地为文化事业,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办有幼稚园、小学、中学。由道联会主办的学校有13所,其他团体主办的有15所,在这方面最有成绩的当属圆玄学院、青松观和啬色园。这些学校主要分布于新界及九龙地区,招生对象一般以家境较为清贫的子弟为主。这些学校的办学方针是:“以‘道化教育’为目标,大至以道为宗,以德为化,以修为教,以仁为有育,旨在以道为中心,导人向纯朴真诚,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修行要目,希望学生有良好品德,身体强健,学识丰富,使能于现代社会中,尊重道德修养,运用科学技能,精神与物质文明并重。”注重兴办教育,可说是香港道教界的又一大特色。

香港的道教组织,在社会福利慈善事业方面也颇有建树。各道教组织共办有诊所七间、安老院(又名敬老院)九所,另有儿童院、医药局、老人服务中心和青年自修室。热心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也是香港道教界的特色之一。香港道教的另一特色是商、教合一。许多道教领袖,不仅为弘扬道教做出成绩,同时也是成功的商界人士。宫观道堂大都从事工业或商业活动,有些宫观也称为“有限公司”。

总之,香港道教具有与内地道教明显不同的特色,其道派多与全真道有关,正一道(天师道)流传不广,主要在新界渔村的农村地区传播,以在家修行者为主。

香港学术界重视对道教的研究。许地山教授是香港学者中道教研究的先行者。1934年6月,他撰写的《道教史》上册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我国学界较早出现的道教史专著,影响较大。可惜未能续完,令人遗憾。1935年9月,他在《读书季刊》第一卷第二期上发表论文《道教的根本思想及其对于人生的态度》。1941年6月,又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扶箕迷信的研究》。

饶宗颐教授于1956年4月出版《敦煌六朝写本张天师道陵著老子想尔注校笺》,1991年11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增订本,易名为《老子想尔注校笺》。此书在欧洲道教研究学者中引起广泛重视,影响极大。此外,他还撰有《想尔九戒与三合义》、《老子想尔注续论》、《四论想尔注》、《老子想尔注考略》、《太平经与说文解字》、《吴县玄妙观石础画迹》、《论敦煌残本登真隐诀(p·2732)》、《南戏戏神咒哩啰嗹问题》、《全真教与西安鼓乐》等极具学术价值的道教研究论著。

黄兆汉博士在1982年出版了Investigations into the Authenticity of Chang San Feng chuan-chi。1988年出版《道教研究论文集》、《明代道士张三丰》、《道藏丹药异名索引》。1993年出版Mortal or Immortal——A Story ofChang San Feng the Taoist。合著《香港与澳门之道教》。

此外,还有研究道教音乐的曹本冶博士;出版有Taoist Tradition and Change一书的徐佩明博士。

1978年,道联会创办的机关刊物《道心》年刊正式发行,它是香港道教界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同年6月,庆云古洞机关刊物《道声》月刊出版。1990年元旦,大道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大道》季刊。同年2月,省善真堂出版机关刊物《省善月刊》。1992年6月,香港道教学院主办、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道家文化研究》。这五种刊物中,《道心》、《道声》、《省善月刊》旨在弘教,而《大道》与《道家文化研究》则学术性较强。

香港还举办过两次“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第一次在1985年12月11—15日举行,论文以《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论文集》编辑发行;第二次会议在1989年12月26—30日举行。

在推广道教知识方面,道联会学务部于1982和1986年印行了汤国华先生编撰的《道教知识》、《道教知识教学会参》,作为香港各道教中学的教科书。

近年来,香港人士对道教的研究工作正在展开,且有上升之势,宫观坛堂也不断增多,表明道教在香港社会的地位日益重要,越来越普及。

三、澳门道教

澳门原属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包括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居民以华人为主。

香山地区早在宋朝就有了道教的传播,且颇为活跃。不仅建立了规模宏大的道观,供奉道教尊神三清、玄武、天后、东岳大帝、城隍、康王神等,而且还有修真的坤道。元、明两朝,供奉的神灵又增加了洪圣爷、文昌帝君、关帝、北帝。清朝初年,道教在香山地区有了更大的发展,拱北地区建立了太清道观和北帝庙。这一切,对澳门所产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澳门境内,在明成化(1465—1487)间也有了与道教有关的妈祖信仰,建有妈祖阁庙。现知最古老的弘仁殿,则建立于明弘治元年(1488)。正统道教的遗迹在澳门也是可见的,如约建于1891年的属全真派的吕祖仙院、医灵庙内就有属于正一道的张天师殿。澳门的道教与大陆及香港道教有渊源关系,太乙门纯阳派信善系在澳门建有紫阙玄观,以及尊崇吕祖的云泉仙馆。除正统道教的庙观外,澳门还有供奉哪吒的哪吒庙,供奉康君的康真君庙、望厦康真君庙,供奉关帝的三街会馆关帝古庙、凼仔岛关帝天后古庙、路环九澳三圣庙、路环三圣宫,供奉女娲的(又名灵岩观、灵岩仙观)女娲庙,供奉玄武的凼仔北帝庙,供奉谭仙(又称谭公)的中环九澳三圣庙、路环三圣宫、路环谭仙圣庙等等。澳门民众最为崇信的是海神天后,其次为朱大仙、三婆神、洪圣爷等海神。另外,如石敢当、土地、财帛星君、鲁班先师、华光大帝、华佗先师、社神、福神、太岁和侯王等神灵也受到崇奉。可以说,澳门的道教信仰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的特点。

当代澳门道教,其重要组织有澳门儒释道联合会,办有1974年成立的凼仔孝思墓园。此外,也有先天道的活动踪迹。20世纪80年代,在凼仔和路环两岛,少数道士代为主持许多带宗教性质的仪式,为人做法事的道士则开有道馆,较为有名的如灯明道院、李七道馆等。

澳门东亚大学文学硕士,现任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师的郑炜明,在研究澳门道教方面颇有心得,与香港的黄兆汉合撰《香港与澳门之道教》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