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的编纂及分类
第三节 道藏的编纂及分类
道教初创时期,其经籍并不多,主要奉《老子五千文》,重要的还有《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随着道教的发展,道书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两晋之际,葛洪《抱朴子·遐览篇》载有道经205种,近680卷,另有符57种,约500余卷。此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总括三洞”,整理道书,有1228卷,于宋明帝泰始七年(471)撰《三洞经书目录》。《三洞经书目录》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经目录,首倡按经书来源分类的思想,为以后道书的编纂分类奠定了基础。开元(713—741)中,唐玄宗遣使搜访道经,加以校刊,编为《道藏》,目曰《三洞琼纲》,总3744卷(一作5700卷)。这是编纂《道藏》的开始,是历史上第一部道教经书总集。此后,宋、金、元、明皆有编纂。但是,将全藏镂板刊行,则为宋徽宗政和(1111—1118)中所编《万寿道藏》,总540函、5481卷。不过,明以前所编《道藏》均遭焚毁。现存的《道藏》为明代的《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共5485卷。所集经书,按其渊源和传授系统的不同,分三洞、四辅、十二类进行编排。
所谓“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三部,系承袭陆修静《三洞经书目录》题名。道经来源不一,其初各有传授系统。《道教三洞宗元》、《三洞并序》皆称:洞真系天宝君所说经,为大乘;洞玄系灵宝君所说经,为中乘;洞神系神宝君所说经,为小乘。“此三君各为教主”,即天宝君为洞真教主,灵宝君为洞玄教主,神宝君为洞神教主。另据《道藏目录·凡例》:凡托名元始天尊所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真部,《上清经》属之;托名太上道君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玄部,《灵宝经》属之;托名太上老君造作的经典,均收于洞神部,《三皇经》属之。道教认为:“三洞经符,道之纲纪,太虚之玄宗,上圣之首经。”故三洞为道经中最重要的三个部类。
所谓“四辅”,即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总称,是对三洞的解说和补充。据《道教义枢》和《云笈七签》记载:太玄为洞真经之辅,太平为洞玄经之辅,太清为洞神经之辅,正一部则通贯三洞和三太(按:即太清、太玄、太平),遍陈三乘,为以上六部之补充。《正统道藏》虽仍分三洞、四辅,实际上分部已经混淆。如《上清经》当入洞真部,今大多误入正一部;《度人经》诸家注当入洞玄部,今误入洞真部;道家诸子注疏当入太玄部,今亦误入洞真部。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总为三十六类经,也称三十六部。据《云笈七签》和《道教义枢》记载:所谓十二类或十二部,即:
(1)本文类:经教的原本真文;
(2)神符类: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
(3)玉诀类: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
(4)灵图类: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
(5)谱录类:记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
(6)戒律类:戒规、戒律的经书和功过格;
(7)威仪类:斋法、醮仪及道教科仪制度的著作;
(8)方法类: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各种方法之书;
(9)众术类:外丹炉火、五行变化及一切术数等方术书;
(10)记传类:众仙传记、碑铭及岳渎道观的书;
(11)赞颂类:歌颂赞唱神灵的著作,如步虚、赞颂灵章、诸真宝诰等;
(12)章表类:建斋、设醮时上呈天帝的章奏、词等。
《道藏》的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是一种既反映道经传授系统,又反映道书实际内容的双重标准分类体系。但是,因后世道书日益增多,传授系统渐趋混乱,因而三洞的名称有失原义,各分十二类已嫌重复,四辅之下又不分类,在检索上有所不便。现在,新编的《藏外道书》已不采取这种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