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仰及神仙

第一节 基本信仰及神仙

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理论,尽管有方方面面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即它们都以“道”为其基本信仰。

道教以“道”名教,“道”就是其信仰的核心,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无不发端于此。道教的“道”,作为教理枢要、最高信仰,渊源于先秦道家,又称为“大道”、“常道”。它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是造化天地万物的本始、本根,是天地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道”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因修而得”。只要人们肯于认真修道,就能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神与道合,谓之得道”,“得道”以后,便会“与道同久”,长生久视,成为神仙。

长生成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道教按照众生均可修道成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功、道术,或者叫做修炼方术,如服食、行气、房中术、守一、外丹、内丹,以及斋醮、符箓、禁咒、守庚申等等。在涉及这些内容的著作中,除了大量宣扬宗教迷信的糟粕之外,也保存了许多关于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等有价值的资料,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重要文献。道教的修炼方术,贯穿着一个“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的思想,认为人的生命的寿夭存亡,完全取决于自身是否善于修道养生,这跟儒家“死生由命”的宿命论思想不同,它包含着积极的人生意义。这也是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特点。

道教信仰的最终目标既然是长生成仙,并进而升入神仙世界,那么,它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完成这种论证的呢?总的说来,道教的这种神学论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道”的神秘性和永恒性来推出人能长生成仙的结论。道教认为,道是有意志的、不可思议的,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它化生万物,又寓于万物,人只要修道、宝精、爱气、全神,即可长生不老。葛洪《抱朴子内篇·至理》谓:人只要得道,便可以从中获取这种神秘的生命力,从而像道一样永恒存在。《形神可固论》云:“身者,道之器也,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第二,以精、气、神理论来解释人能长生成仙。在道教看来,精、气、神是人生命的三大要素,人之所以夭亡,是因为精耗、气竭、神衰。葛洪说:“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形神可固论》亦谓:“人之炁与精神,易浊而难清,易暗而难明,知之修炼,实得长生。”故修炼精、气(炁)、神,就可以长生成仙,以物质存在的永恒性克服生命个体的短暂性。

第三,以道教的形神理论证明神仙可致。道教认为,人的生命分为两部分,一是物质性的“形”,一是精神性的“神”。长生成仙,就是肉体不老,精神长存。人之老死,皆因形体衰朽,神去其形。《抱朴子内篇·至理》说:“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身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因此,修性可以固命,养性可以全神,形神永固,则长生可致。

第四,以道教的变化思想论证人能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谭峭曰:“夫变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变化之术,无所不能,雉可变为蜃,雀可变为蛤,死而更生,男女易形。故物类受气不定,可以互变。”葛洪说:“化形为飞禽走兽,及金木玉石,兴云致雨方百里,雪亦如之,渡大水不用舟梁,分形为千人,因风高飞,出入无间,能吐气七色,坐见八极。”因此,人也可以化为神仙。谭峭《化书·生死》谓:人若达化化不间、生死必然之理,“虚而乳之,神可以不化,形可以不生”,达到有神无形的永恒境界。

第五,通过夸大医药的作用来论证人能长生成仙。《抱朴子内篇·论仙》说:“若夫仙人,以药物养生,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可见,道教认为药物不但能够治病养生,延年益寿,如果制作得法,炼成金丹大药,服之还可以使人长生不死,成为神仙。

对神仙的追求是道教的特色之一,这既不同于佛教,也不同于基督教或伊斯兰教。所谓神仙,其实就是道教理想中的修真得道、神通广大的长生不死者,所以又称神人或仙人。《易·系辞》云:“阴阳不测之谓神。”《庄子·天下篇》谓:“不离于精,谓之神人。”

在早期道教中,神与仙稍有区别。神,一般是指天界地位较高、权力较大的神灵;仙,是指由人修炼而成的长生不死之人。当然,有时也不加区别,统称为神仙。神仙具有超出凡人的能力和神通,《庄子·逍遥游》: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葛洪的《神仙传》称:仙人可以耸身入云,无翅而飞,驾龙乘云,上造天阶,化为鸟兽,浮游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人莫见。面生异骨,体有奇毛,性好深僻,不交流俗。连相貌和生活习惯都与常人不同。

道教所崇奉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据《道教三洞宗元》等经典称:由混洞太无元玄之青气化生为天宝君,又称元始天尊,居清微天之玉清境,故称“玉清”;由赤混太无元玄之黄气化生为灵宝君,又称灵宝天尊,居禹余天之上清境,故称“上清”;由冥寂玄通元玄之白气化生为神宝君,又称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居大赤天之太清境,故称“太清”。三者合称为“三清”。此三君各为教主,即三洞之尊神,统御诸天神灵,为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宇宙万物皆为其所创。《魏书·释老志》说:老子先天地生,厥迹无常,历任三皇五帝之师。《隋书·经籍志》又谓: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故称元始。天尊之体,常存不灭。

“三清”之说,初见于六朝,唐宋时已臻极盛,道教奉为最高尊神。有老子一气化三清,或说三清皆为元始天尊之化身的说法。

道教所奉神灵,除“三清”外,还有各种天神、地祇、人鬼及众多的仙真,其神灵系统是复杂而庞大的。各个神仙之间,又有品位高低之分,等级极为森严。陶弘景说:“三清九宫,并有僚属,例左胜于右。其上惣称曰道君,次真人、真公、真卿。其中有御史、玉郎诸小号,官位甚多也。女真则称元君、夫人,其名仙夫人之秩,比仙公也。……凡称太上者,皆一宫之所尊。又有太清右仙公、蓬莱左仙、太极仙侯、真伯、先监、先郎、先贤。”又说:“虽同号真人,真品乃有数;俱目仙人,仙亦有等级千亿。”陶弘景撰《真灵位业图》,第一次给道教诸神编制了一个神谱,依照七个等次给道教的三千余名神仙安排了一个序列。此对道教神学是一大贡献。

总之,道教崇奉神与仙,既是其基本信仰的外在表现,又是从中国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古代神话,战国以来的神仙以及民间信仰、佛教诸方面,对原有的神、仙、神话人物、英雄人物,具体地继承、吸收、修饰、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祭天帝、敬仙真、祀百神的崇拜奉献体系。这个体系经历了八百多年,至宋代才最后定型,成为后世通行的道教神系的基础。实质上,道教神仙世界森严的等级,恰恰正是人间世界封建等级制度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