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的呼声

二、回归本体的呼声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体育评论界出现了一股很强的思想潮流,渴望体育回归体育的本体,而不再成为某种观念的工具。

奥运会已经开始了。这一点,连我楼下卖豆浆的张太婆都知道。张太婆很老了,经历过很多事情。她也看电视,知道奥斯卡,她把那尊人人馋涎欲得的金像叫光屁股娃娃。她说,奥运金牌嘛,就是块金属做的牌牌。张太婆其实就是个哲学家,一句话就把看起来神奇的东西给还原回去了。什么隐喻、暗示、象征,统统都被她消解了。

奥运会是体育盛会,体育自然也讲精神,但主要还是竞技;体育也离不开智慧,但说到底还是体能。我们看奥运看什么,就是看热闹,玩一回心跳。那些闪闪发光的金属牌牌,就是这热闹好看不好看的基本保证。

沙威《金牌就是金属牌》

这个时期的评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将评论的主体和主题集中在体育本身,早些时候的体育评论中的那种强烈的政治冲动已经淡化。评论的主题是针对某个项目或者是某场比赛的讨论,表现出很强的技术化倾向。从体育到政治,演进为从体育到体育,成为这个时期最大的变化,也是体育新闻评论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此之后,技术化的体育评论成为了体育评论中最重要的内容。在这个时期,《体坛周报》、《足球报》成为了代表,而《体坛周报》代表性人物周文渊等人的体育评论就成为了最能代表这个时期的体育评论样式。

过去半年,中国足球一切围着出线足球转,耽误、荒废了多少更值得做的基础工作。可是,国家队、国奥队的大小赛事,不管是赢了还是输了,内容一概让“友邦惊诧”,又扔给无条件支持豪赌的各俱乐部一大批的伤兵疲将,以及一个奇异的联赛赛程。此前,除了中国女足联赛,我们还没有看到世界上哪一国联赛是在5月份开打的。更荒唐的是,多达14轮,即近2/3赛事安排在9月份以后进行。并且,22轮联赛居然出现了6次一周双赛!这样的中超,还能让人产生期望吗?

周文渊《中超开场哨:生于忧患》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由于在这个时候,各个体育项目都实行了行业管理,各个行业管理部门从理论上讲都成为了民间机构,不再成为国家机关,行政色彩相对淡漠,相应的权威性也大大降低。这为这个时期的体育评论产生了大量的批评性评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和先决性条件。这个时期出现的大量的批评性评论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特别是那些直接针对那些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操作水平的批评性评论。这个现象在足球评论中体现得最为充分。由于成绩一直很糟,所以,针对足球,特别是针对足球管理层的中国足协的评论性报道数量众多。如《体坛周报》的足球评论员周文渊在霍顿入主中国国家足球队时,不仅始终批评和置疑霍顿,更把主要的矛头对准国家足协。

另一个重要的体育评论走向成熟的标志就是:一大批专业化的体育新闻评论作者的出现。在《足球报》、《体坛周报》周围,聚集着许多专业的评论作者,他们的写作表现出了强烈的专业化倾向。90年代初,一些专业体育评论作者如王俊、毕熙东等人虽然是专业的体育评论作者,但并没有在单个项目上进一步细化,导致专业化不足。但是,进入90年代中,国内体育评论作者的专业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很快地出现了一批有意识地把自己的体育评论局限在单个体育项目之中的体育评论作者,如写足球的周文渊,写篮球的徐济成、苏群,写围棋的费胜昔。专业化的深度发展表明了体育评论的高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