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派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体育新闻评论是体育新闻评论概念派最为活跃而集中的时代,也是这个时期体育新闻评论压倒性一统地位的流派。以政治观念为指归,以非体育的观念形态为核心,强调某种政治宣导和意识图解,以体育阐释政治,以宣传替代传播,是观念派最大的特征。
是我们,是我们中国人夺得了本届奥运会第一枚金牌!半个多世纪来背着奥运会“0”的包袱的中国人,从此可以吐气扬眉了!
年轻的中国运动员许海峰、曾国强用百步穿杨的绝技和力举千钧的气概,把零的耻辱甩进了太平洋,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结束了“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开创了中国人夺得奥林匹克金牌的历史。这是响亮的序曲,是更大胜利的前奏。
当地一家报纸评论说:“中国人刚一回到奥运会,就迈出当仁不让的步伐,令人不安。”为什么不安?因为他们目光依旧。要知道当今的中国已跨入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代。
自豪吧,健儿们!自豪吧,青年们!自豪吧,炎黄子孙!因为今天,我们当之无愧地向全世界说:“别了,0!”
《别了,0!》
这篇曾经获得1984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为文者的最基本的一些特征。全文文气充沛,动感流畅。可以理解的是,在那个全民族发愤图强,振刷精神,砥砺奋发的时代,当然需要某种厉风突进式的激昂慷慨来振奋民气,而为文者,也当然体现和表达了那个时代的民族情绪。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为文者,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空洞、口号化、概念化与逼人的气势是那个时代的最大的特色,本文也不例外。虽然通篇谈论的是体育的内容,但是,其实质内容与体育几乎毫无关系。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假如将其中的“奥运”、“金牌”、“许海峰”等关键词汇替换成任何一个在国际上获得同等荣誉的行业或者个人,其他文字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此文依旧可以同样成立。
轻易的尊严、浮泛的激情、空洞的概念和激昂的情绪下毫不掩饰的“民族”、“尊严”或者“自豪”的观念形态,在每一个词汇中都无不滴淌着时代的浮躁、个体的消泯、对虚浮的宏大叙事的深刻的依恋之情,是那个时代的基本情结,而在此之下的体育新闻评论当然不能免俗,而时势也恰好机缘巧合,体育的迅速地走向国际并获得荣耀为那个时代的振奋与希望提供了最好的注脚,于是,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能体现那个时代精神气质的评论样式甚至是文体样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技术派和娱乐派逐渐抬头并最终成为了体育新闻评论的主流,这是体育新闻评论正本清源的回归,但是,由于独特的时代和国内权力架构和运行机制,这种非体育的概念化体育新闻评论不仅没有完全退出体育评论领域,反而依旧牢牢占据着一些非市场化的有强烈政府机构背景的媒体的体育评论版面。其中,北京奥运会为这类评论提供了一个自从20世纪80年代之后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虽然历经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历经了三十多年这个国度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和意识上的变化早已无法同日而语,但是,观念化的体育新闻评论在在基本的观念形态上似乎根本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依旧翻滚和执着于“国家”、“民族”等核心意识,依旧眷念和沉醉着虚浮的宏大叙事图景。
气势恢弘、精彩纷呈的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无论是对中华民族还是对奥林匹克运动,无论是横看世界还是纵观历史,北京奥运会都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北京奥运会,在奥林匹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相聚北京,同台观看开、闭幕式。45亿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共同分享北京奥运会的快乐。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名运动员挑战极限、攀越新高,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奏响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乐章。
北京奥运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谱写了灿烂的新篇。百年奥运追梦,两度申奥努力,7年不懈筹办,奥林匹克精神在13亿人中得到广泛普及和弘扬,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华大地结出丰硕果实。北京奥运会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时代风采,充分展示了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迷人魅力,使人们领悟到中华民族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广纳万方的气概。中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奋勇争先,以夺取51枚金牌、100枚奖牌的骄人成绩,登上了金牌榜首位,中国的体育事业实现了重大历史性突破。
北京奥运会,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树起了新的界标。没有30年改革开放,就没有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今天,中国能够把一届精彩的奥运盛会奉献给世界,能够以成熟、包容、开放、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30年改革开放积淀的民族自信。被喻为“改革开放成年礼”的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又一个新起点。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是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不会忘记国际奥委会对北京的信任,不会忘记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不会忘记全国人民的热情参与,不会忘记170万志愿者的无私奉献,不会忘记北京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盛会的艰辛付出。光荣属于北京,属于中国,属于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属于昨天,属于今天,更属于充满无限希望的明天。
一次伟大的盛会,必将留下丰富的遗产。北京奥运会的成功,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国的发展进步注入巨大的活力,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增添新的生机。
北京奥运会在圆满和精彩中谢幕,又在新的光荣和梦想中再出发,召唤着我们为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不懈奋斗。
《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北京奥运会成功的启示之一》
强势的国家机器附庸的媒体几乎都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盛会,比如这个在奥运会结束不久立即推出长篇连续评论《北京奥运会成功的启示》。如果我们将两个时代的两篇评论进行对照,会令人沮丧地发现历史的进程似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高速发展,相反,似乎多少有些步履迟缓,臃肿难行,观念形态的进步和变革几乎无迹可寻。
评选1980年十名最佳运动员揭晓了。
首都十个新闻单位联合举办,有17万人参加的这次评选活动,称得上是一次盛举。
17万张选票所代表的岂止是17万人,而是更多,更多。不知有几十万、几百万人因没买到选票而焦急,以至有点埋怨了。可以说,17万张选票代表了上百上千万颗火热的心,热乎乎地扑到了那些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身上。
成百上千万人热心关注评选最佳运动员,他们仅仅是看到最佳运动员的成绩、胜利和桂冠吗?不,绝不只是这个。他们还选中了运动员在从事体育运动这个竞争性甚强的事业中所表现的最佳精神。这就是:
那种立志在国际比赛场上升国旗,奏国歌,为社会主义祖国争光的最佳精神;那种在人生的阶梯上不虚度年华,勇往直前,步步登高,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最佳精神;
那种勤奋学习,刻苦训练,锤炼思想,掌握技术,不怕苦,不怕累,不信鬼,不信邪,为崇高事业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最佳精神;
那种要奋进,要追赶,要超过,一刻都不甘落后,时时都力争上游,革命英雄主义的最佳精神;
那种互相协作,配合默契,团结一心,协同作战,集体主义的最佳精神。
《我们的时代需要“最佳”精神》
这是一篇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体育评论文章。大量的排比句,铿锵而坚定的文气,简短但有力的句式,让全篇贯穿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评论风格:大气、激情,文气逼人,激情磅礴。
但是,跨越三十年之后,特别是这个社会经济、意识以及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革的三十年之后,翻开这两篇评论,除了句式的变化、具体内容的不同之外,无论是在文笔、文风,或者是在观念形态,以及对宏达叙事的宗教式的狂热和体育本身意义的不屑一顾上,两文如出一辙。体育评论虽然通篇谈的都是体育,但又没有任何具体的体育内容。体育已经成为了政治的一个符号。借体育而说政治,将一切泛政治化,是从那个时代延续至今的观念派体育新闻评论的最大以及最高准则,也是这两篇跨越三十多年的体育新闻评论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