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化
专业化是对一般时政新闻评论的一个重要的和基本的要求。不过,在一般时政新闻评论中,虽然也有许多的专家学者等非常专业的人士加入,但是在很多时候其实对专业性的要求并不十分高,也并不十分必要和严格,更多的还只需要诉诸于理性、常识或者普遍的价值观等,因此无需哲学、社会学等专业人士即可参与评论。而他们所面对的受众,也大多都是一些没有专业背景并且无需专业背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并没有非常专业化背景的人仅仅是因为更多的从事或者关注而变为公众的意见领袖的原因。
但是,与一般性时政新闻评论不同,体育新闻评论的专业性更强,也更加专业化。体育受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专业化程度非常高,这就对评论者的专业化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根据2010年电视体育节目人均收视时长表统计,年收入2600元以上的阶层收看节目近3400分钟/年,大学以上受教育程度近3100分钟/年,干部及管理人员3460分钟/年,这三个数字都是年收视节目时间最长的。总体上男性、老年、高学历、干部/管理人员、初级公务员/雇员、中高收入受众收视比例都较高,且倾向性强。学历和收入与电视体育节目收视偏好呈现正相关关系,这是现阶段我国电视体育节目受众的基本特征。从国际上看,这种情况更加明显。根据《福布斯》的调查,NFL超级碗观众构成为:
年龄:2~17岁,9%;18~34岁,20%;35~55岁,34%;56岁以上,37%。
种族:黑人15%,白种人77%,拉美裔8%(注3:未计入其他族群)。
收入:低于2万,9%;2~4万,17%;4~7.5万,32%;7.5~10万,17%;10万以上,25%(注4:年收入)。
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上是绝对主力人群。种族上,白人为绝对多数。收入上,四分之三以上为中、高收入阶层。白人、男性、中年及以上的中产阶级,既是美国社会的主导阶层,也是超级碗最重要的受众群。
体育节目的收视人群的年轻化、收入水平高和受教育程度高的特征导致体育节目对专业化要求非常高。观众对于评论节目的要求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信息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获得对赛事等相关内容的更多和更有价值的认知。受众的教育程度和年轻化决定了他们大多都是具有一定能力的和水平的体育迷,在某些专项领域里有非常深厚的专业化造诣,其专业程度仅仅财经评论等领域的受众可以相比,其他评论领域的受众并不具备这种专业性。体育受众普遍长期跟踪一个项目,时间短的可能两三年,长的甚至可能一辈子。他们拥有该专项领域非常丰富的知识,对技战术现状、发展,运动员的历史、个性和技术特点非常了解,他们中的许多人的专业水平甚至不在电视机构的评论员和解说员之下,比如央视解说+评论员于嘉,就是一名在校大学生,通过一次普通的NBA解说大赛脱颖而出。其他许多体育频道的解说和评论员也基本上都是从各个完全不相关的行业转行而来。如著名的黄健翔在进入央视解说和评论足球之前,是一名外交学院毕业的学生,人生和职业轨迹从未涉足任何体育领域。截至目前,广东体育频道新闻专业毕业的普通话述评员只有两名,其余都是非科班出身。在全国范围内,体育解说和述评也基本上都是从其他与体育无关且非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
受众的高度专业化决定了体育评论人必须具有高于受众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事体育评论。有关网络上流传的韩乔生以及其他一些主持人的各种笑话,除了他们的口误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就是因为专业化不够而导致的错误。比如:“9号维阿一脚射门,守门员维阿把球扑了出来,好险啊!”、“xx跟上一脚凌空抽射,球进了。这是他本赛季攻入的第13粒头球”、“一定要利用场地的宽度,多打身后,多打直传球”、“漂亮的反越位……哦,不是,没有成功”、“中国队的守门员杨璞一个大脚把球开到前场,对不起,中国队的守门员是杨琦”、“今天转播的是××与爵士犹他队的比赛”等等,以及孙正平在每一次重大赛事的开幕式上只会按照顺序念进场队伍或者队员名单、新一代的刘建宏等人基本仍旧沿袭画面复述式的解说和评论风格,观众对此都普遍表示反感。2014年足球世界杯期间,许多人都表示,在刘建宏解说比赛时,宁愿把声音关掉,只看比赛画面。
广东体育频道主持人蔡晟譞曾经感叹道:现在的感觉是做一个好的体育解说不是一般的难,因为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他解释道:“体育解说员比新闻节目主持人需要更多的临场应变和反应,比大型晚会主持人需要更多的深度专业知识,比起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则需要更多对事实发生的事件进行解析评述,比起新闻现场记者又多了主持和掌控整个赛事转播节目的任务,各方面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齐全。”仔细分析这段话,可以看到,除了临场应变、对节目的掌控等一般主持人的业务素养外,体育解说员最重要的还是体育专业知识。随着观众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他们对解说和评论的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是体育解说的最主要的困难之所在。因此,体育评论人必须不断地提升专业素养,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需要。《体育评书》的梁宏达曾经担任《当代体育》、《环球体育》、《乒乓世界》、《灌篮》等杂志的主编或者总策划,在全国多个电视台的许多节目中都担任过主持和嘉宾,被人称为“体育活字典”。有了这个强大的专业能力的支撑,他可以独自一个人每天办一期节目,每天面对整个体育世界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做出评说。他的单口相声般的个人秀节目才能在整个体育节目中独树一帜并获得较高的评价。
不过,虽然体育评论员强调自身的专业能力,但是,在某些特殊场合,某类非专业人士的加入可以一定程度上调和专业化带来的严肃和刻板,活跃节目的整体气氛。如广东体育频道的NBA解说一直有一位不大懂篮球但颇能调侃的嘉华的加入,央视邀请完全不懂足球的沈冰加入世界杯节目也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眼球。在演播室内的节目中,不少节目引入了足球、篮球宝贝,如央视在《豪门盛宴》节目中,舞台服务类人员大多都是年轻靓丽的女星,这可以一定程度上丰富节目的视觉效果,强化体育节目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