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电视评论的发展演进

二、体育电视评论的发展演进

专题节目的尝试从1978年就已经开始,从这时到1984年,基本上以体育知识介绍和赛事欣赏为主,1980年,央视推出了固定时段的《体育之窗》(每周15分钟)、《世界体育》(每周15分钟)和《体坛纵横》(每周50分钟)。其中,《体育之窗》为自制节目,其余是国外赛事的集锦类节目。《体育之窗》最初以体育教学内容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国内赛事欣赏板块以及深度报道类板块。播出的《体坛丰收年》以及荣志行的专题报道《志行风格》等节目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后者甚至获得了全国电视节目一等奖。这些栏目是我国体育电视评论类栏目的初创。

1990年亚运会之前,央视在体育新闻类栏目中尝试加入评论节目内容,在距离亚运会还有300天之前,就在《体育新闻》栏目中推出了《亚运纵横》节目,介绍亚运会的历史以及国内亚运会的准备情况。距离亚运会33天时,《体育新闻》又播出了33期北京亚运会场馆建设情况的小专题。8月22日亚运会火炬点燃仪式开始,央视在《体育新闻》栏目中推出了《亚运之光》板块,对各地亚运火炬传递情况进行深度报道。

早期的专题主要集中在知识性介绍,更准确地归类为社交类节目。不过也有个别深度报道类节目如,《盲聋哑人运动会》、《北京站的一次运动会》、《公安运动会》、《消防运动会》、《幼儿园运动会》、《大连农民足球队》、《老年长跑队》等。但总体数量不多,影响也较小。

从1985开始,专题类节目的内容开始向深度报道和背景报道延伸。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之后,由于大量的直播和录播基本已经覆盖了赛事的进程,因此仅仅一般意义的赛事进程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报道已经非常不够,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必须开发更为新型的大容量和深度化报道。《体育之窗》节目逐渐有意识地增加了一些非赛事类节目,将更多的节目关注在运动员和运动队的身上,在大型运动会开始之前,就播出介绍运动会的历史、主办地和各个队伍的情况等等内容。如后来的25集大型专题《亚运大拼搏》。

20世纪90年代开始,体育栏目出现杂志化转变。1990年亚运会报道中,央视首次采用演播室直播的节目框架,穿插直播、录播、专题、采访、新闻、评论等多种报道形式,大大增加了节目信息量。1991年,央视将《体育之窗》、《体育世界》、《体育纵横》取消,合并为大型杂志化栏目《大世界》和《赛场纵横》,大幅度提高自制节目。非专题类评论内容在赛事中的地位逐渐受到重视并引用到演播室播出。

由于亚运报道的成功,此后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以及其他大型赛事的报道中,演播室直播的框架被继续保留下来,专题、现场互动、评论等内容进一步增长。1993年我国申奥报道中,央视在现场租用了一个演播室和一个评论席位,对投票的进程进行报道和预测。1995年,我国第一个体育脱口秀节目《体育沙龙》诞生,此后,央视还推出了《体育今日谈》、《五环夜话》,山东台推出了《侃球时间》等脱口秀节目。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央视更加重视专题类节目的制作,每天开办早、中、晚三档专题奥运报道,前两个专题主要以新闻为主,晚间专题则以深度报道为主,主要针对中国队进行深度报道。如《强者的对话》、《我心中的王义夫》等专题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1995年央视体育频道开播后,体育节目的时段更加充裕,恰逢当时央视的资源不足,多数国际体育节目没有购买版权,节目需求增大而节目资源的困扰使央视不得不加大评论类节目的投入。在这一期间,出现了大量的评论类栏目,如脱口秀节目《体育沙龙》,准纪录类栏目《世界体育报道》和深度报道类节目《足球之夜》,上海五星体育频道《今日体坛快评》、《唐蒙视点》,天津电视台体育频道《白话体育》、凤凰卫视《天天运动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体育评书》、北京电视台《较量》等等。同时,在大型赛事报道中,开始注重深度报道,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深度报道更加强化,1997年上海全国运动会上,采用了大型杂志化报道方式。1999年第三届女足世界杯后,央视的10集《铿锵玫瑰》每集30分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报道赛事。2002年世界杯的《你好,世界杯》集中报道世界杯知识和各个队伍的情况以及赛事的组织情况。2004年雅典奥运会,央视推出了120集奥运冠军专题片,150集《巅峰时刻》,150集《中国军团》。当年的欧洲足球锦标赛上推出专题《豪门盛宴》。2006年德国世界杯有《世界杯殿堂》、《进军德国》、《世界足球之旅》等专题,在赛事进行中,以演播室综合类报道《豪门盛宴》采用主持人+嘉宾+演艺+现场观众参与等环节,为即将开始的直播赛事预热。

纵观我国体育评论类节目,在节目总量上大幅提高,在节目类型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并逐渐接近国外体育节目的规模,制作的技术水平上也不断提高,如前方和后方两个演播室的传递和衔接已经比较顺利流畅和默契。在制作理念上也从过去的更为民族主义趋向而转变为更注重体育的娱乐精神,弱化政治意识。体育评论类栏目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电视的立台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