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解说式评述
指的是在赛事直播解说中由嘉宾承担的对赛事进行评论的部分,比如冰球的英达,NBA的苏群、张卫平、杨毅,足球的张路、宫磊等等。解说+嘉宾的节目形式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电视,它既是对世界主流电视节目形态的一种引入,也同时是对宋世雄为代表的广播式以现场进程描述为主的解说风格的一种反思和改进,顺应了观众对赛事深度解读的需要。它把对赛事的解说和评价完全区分开来,各自设定较为明确的职责,各自分工负责,实现赛事的更为精细化传播。这种形式降低了解说的负担,而将更多的职责交给了嘉宾,因此对于嘉宾就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嘉宾既是一个非常专业化的业内人士,掌握该项目非常丰富的知识,非常深入和敏锐地解读赛事的进程和运动员的临场状况,同时,又必须非常善于语言表达,能在演播室内流利地与解说员对话,解说和评论双方能达到较好的默契。由于中国体育界从业人员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因此能胜任现场评论并与解说达成良好默契的嘉宾并不十分多,即使经历了近二十多年之后,稍有不慎,依旧会因为嘉宾人选不当而对节目造成极大的损害,如2014年世界杯央视选择朱广沪作为嘉宾时,由于朱广沪在电视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解说员的默契程度出现了严重问题,引发国内观众一片反感。在第一、二次参与解说之后,朱广沪甚至只能在整场比赛中寥寥数语,最后被迫退出解说。
解说和嘉宾的形式虽然明确了双方的职责,满足了受众对赛事深度解读的需要,但是由于电视声画一体的传播,解说员对赛事的一般性进程描述已经越来越不重要,相应的,受众对赛事解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造成了嘉宾可能不堪重负和解说员的虚位化。对于孙正平、韩乔生一类赛事专业能力非常弱的解说员来说,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一个虚悬的摆设,一个可有可无的串场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解说员日益开始向专业化过度,出现了一大批有非常专精的专业能力的解说员,他们既可以像常规解说员那样完成串场和赛事进程描述的工作,也可以在没有嘉宾的情况下完全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完成对赛事的深度解读。比如浙江电视台解说员金宝成被誉为中国体操解说第一人。体操解说被认为是解说难度最高的体育项目之一,其中又分为男子体操和女子体操,两个子项目的比赛规则、技术分解又有很多差异,所以一般解说体操时,专业解说员都只是报出运动员的名字,然后将专业讲解留给出任嘉宾的教练、裁判或者退役运动员。但是金宝成不仅可以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况作出非常专业性的评价,甚至可以在裁判打出分数之前就提前报出一个非常精准的分数。这得益于金宝成的高度专业化能力,为了很好地解说体操,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研究项目,后来他甚至还成为一名体操国际级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