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报、评并行
所谓的报、评并行,就是在赛事进程之中,体育电视的解说和评论两个内容并行不悖。
在宋世雄为代表的广播式解说时代,由于受到广播解说的严重影响以及大多数情况下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共用一套转播信号,解说在基本上仅仅满足于对赛事进程的描述,基本没有评论的内容加入。
经过中国体育电视界对宋世雄解说风格的反思之后,新一代的过渡性解说韩乔生、孙正平等人开始注意到广播解说与电视解说的区别,并有意识地降低进程描述的内容,试探性地加入了一部分评论内容。但是,这一代的解说员依旧是按照传统播音员的方式培养出来的,他们更关注于吐字、发音等基本语言功底,却不大重视文化能力的培养,体育专业的能力就更加匮乏。专业化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在强化评论时力不从心,出现很多错误和笑话。在这种情况下,国内电视机构开始从两个途径力图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专业化嘉宾和提升解说员专业化水平。
引入专业化的评论嘉宾是最便捷的方式,国内最早的探索之一是央视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中引入张路、张慧德。张路是前北京足球队守门员,张慧德懂意大利语,长期从事意大利的报道,对意大利足球有很深的了解。这个尝试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在NBA转播中又开始引入徐济成等嘉宾主持。评论嘉宾已经成为国内各个体育电视机构转播赛事时的一个标准配备。
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问题,一旦操作不当,还可能导致非常严重的问题。韩乔生、孙正平等一批人由于专业性不够,导致解说和评论产生严重的区隔,央视解说员仅仅负责解说,嘉宾则进行技术化分析和评述。这种区分虽然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受众对解说和评论的双重需要,但是两者之间无法非常好的结合,比如在某个非常技术化的细节的地方,如果嘉宾意识到需要进行评述但解说却并不释放空间,嘉宾就很难插入。而何时释放空间很大程度上又由专业化程度过低的解说员把控,所以除了极个别如张路、张卫平等与解说员磨合得非常好的嘉宾之外,绝大多数嘉宾和解说员之间都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如解说员该释放空间时却没有释放,而释放空间让嘉宾进入时嘉宾却没有准备,嘉宾大量时间被空置,而观众需要的内容却完全被忽视等等。同时,由于嘉宾并非电视机构人员,其工作时间受到一定限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于常用的高水平嘉宾临时无法参与节目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在没有较好人选的情况下,电视机构被迫只能接受水平较低或者对电视操作流程并不十分熟悉的嘉宾,这就给节目造成很严重的损害。如一度在网络上非常著名的2013年的一场足球乙级联赛的赛事转播。电视解说员本人基本没有足球专业能力,因此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嘉宾身上,但是这位嘉宾首先是普通话严重不过关,地方口音太重,让观众听不懂或者误会,一些误会甚至产生非常不良的后果。其次是这位嘉宾不知道电视评论的基本工作特性,他或者长时间沉默不语,或者不顾解说员的正常解说,中途突然插话,严重影响了解说员解说的连贯性,也让解说员和观众有些摸不着头脑,整场解说和评论的效果都非常差。
有鉴于此,解说员和嘉宾都向对方靠近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这就出现了解说员技术化解说和嘉宾的解说化评述,两者日益融合,并最终无限接近于合二为一。这一趋势在新一代的解说和评论中开始出现并日趋完善。比如央视黄健翔的解说和评论就已经基本无法明显区分,由于黄健翔个人对足球特别是欧洲足球的高度专业化能力,因此与大部分其他项目不同,他的解说无须一位技术嘉宾的加入,可以同时完成解说和评论两种工作。其能力大大超越了他前期和他同期的解说员,成为新一代足球解说和评论员的佼佼者。篮球领域内,新一代的解说以于嘉等为代表,也基本融合了解说和评论两种职能,在他们与技术嘉宾的合作中,已经无法区分两者在具体工作岗位上的差异。而在评论员方面,许多嘉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基本能够较好地同时完成解说和评论的工作。在很多电视机构转播的赛事中,常常会一名解说+主持人配备两个以上的评论员的配置来转播一场比赛,但是在具体的解说和评论过程中,已经很难区分他们的实际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