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孩子总丢三落四,要及时纠正
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丢三落四,不是忘记带书包,就是忘记带钥匙,或者是忘记带其他东西。虽然,这只是一个小错误,但它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不小的困扰。可以说,孩子丢三落四这个坏毛病,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心病。
孩子丢三落四这个毛病并非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而孩子身上的每个习惯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所以,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坏毛病是如何养成的,然后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一般来说,丢三落四的孩子一般都有独立性差、做事毛躁、依赖性强等特征,他们的记忆力并不差,之所以会丢三落四,大多是因为家庭教养坏境造成的。家长过于溺爱孩子,包办代替孩子做事,使孩子事事都不想,才容易丢三落四。针对孩子这个问题,家长要及时纠正。
女儿做事总是丢三落四,经常把自己的物品弄得一团糟。有一次,女儿上学忘记带作业,不带作业跟没写作业一样,要被老师罚站,女儿为了不受惩罚,就让老师给爸爸打电话,让爸爸帮她把作业带到学校。
事后,爸爸告诉女儿:“我最多只能给你送两次作业本,第一次是疏忽大意,忘了,没关系,第二次,你又忘记了,爸爸也不怪你,但如果第三次,你还这样,那你就是故意犯错,爸爸可再也不给你送了。”
女儿虽然答应着,但她并没有将爸爸的话放在心上。很快,她又忘记带作业本,这次,爸爸不再给她送作业本了。由于她没带作业,被老师罚站了。晚上,女儿写完作业,开始收拾和整理自己的书包。从那以后,女儿丢三落四的毛病有所改善,她的物品经常摆放得很整齐,也很有条理,做事也比较有规划。
孩子总是丢三落四,这个坏习惯并非是一天形成的,习惯的养成主要跟家庭教养环境有关。家长总认为孩子小,包办孩子生活上的很多事,让孩子产生依赖,知道自己不做,自有家长来帮自己做,所以,做不做都没有关系,自然就干脆不做。当孩子逐渐长大,家长再重视这个问题,就收不到很好的效果。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不可能一直替代孩子成长,所以,家长不能事事都管,但又不能什么事都不管,要懂得掌握分寸,适当“懒”一些,让孩子承担“丢三落四”的后果,让他意识到,没有人会为他承担责任,培养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孩子这个坏毛病。
彬彬是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他已经上初中了,但总是丢三落四,东西经常随手一丢,上学的时候,不是忘了拿书、作业,就是忘记拿校牌。
有一天早上,妈妈开车送他去上学,都快走到学校了,他突然大叫:“糟了!我忘记拿校牌了,咋办?妈妈赶紧回去拿吧!”妈妈生气地说:“说你多少次了,晚上要将自己的东西都准备好,总是忘这忘那,都快到学校了,才想起来,再说妈妈上班要迟到了,你该为自己丢三落四负责,自己想办法吧!”
妈妈又接着说:“以后再出现这样的事情,妈妈不会再帮助你,也不会替你承担后果!”彬彬听了妈妈的话,开始发脾气:“不就是忘了带校牌嘛,不管就不管,罚站就罚站,不让进学校更好呢!”
两个人都不再说话了,而彬彬一想到小学跟奶奶在一起时,不管忘了什么,奶奶都不会训斥自己,反而会安慰他,帮助他想办法,替他送作业,觉得还是奶奶最爱他。想到这,彬彬委屈地留下了眼泪,可他却悄悄地擦干眼泪,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不想让妈妈看到。
当孩子总是丢三落四时,有些家长会理解孩子,觉得孩子年龄小,难免想不到,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就会帮孩子收拾或解决问题,而有些家长却在孩子因东西找不到而求助时,不管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后果,这样,孩子才会长记性,不会再丢三落四。
孩子丢三落四,是做事没有条理、不注重规则的一种表现。有些孩子随手将东西一扔,等到下次用的时候,却找不到了,这是孩子从小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家里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或长辈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觉得孩子小,什么事都替孩子做,直到孩子上中学,他需要独自面对很多事,这种丢三落四的危害就越来越凸显,家长这才开始意识到。
孩子丢三落四,家长不要过于训斥孩子,必要时,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指导。想要帮助孩子改掉这个毛病,要尊重孩子,与孩子商量,让孩子做出改变。开始执行时,家长可以敦促孩子检查自己的东西,比如,家长提前让孩子检查自己必须要带的东西,或者,让孩子将要用的东西写在一张纸上,并一一核对,以此监督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同时,要提醒孩子有序地摆放物品,东西用过后,要及时放回原位。当孩子丢了比较重要的贵重物品,家长不能再买,以此让孩子明白,东西丢失所带来的不便,以后尽量少丢或不丢东西,从而学会有条理地做事,学会检查自己的物品,勇于承认责任,改掉“丢三落四”的坏毛病。
琳琳是一个乖巧的孩子,性格比较开朗,但她有一个丢三落四的坏毛病。不是今天丢一支铅笔,就是明天丢一块橡皮,更重要的是,她从来不当回事。每天晚上,检查文具时,妈妈都会问她:“铅笔怎么又少了?是被班里的同学抢走了,还是丢了?你说实话,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不会怪你的。”
琳琳告诉妈妈:“笔掉在地上了,当时没想起来捡。”妈妈无奈地说:“你知道东西掉了,为什么不捡?咱们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我们辛苦挣的”妈妈接着说:“铅笔、橡皮虽然只是小钱,但也是花钱买来的,你要懂得珍惜,知道吗?”
为了让琳琳理解,妈妈还让她看贫困山区的纪录片,让孩子知道,世界上还有孩子生活过得很清苦,连书本都没有。妈妈还用过其他方法,比如,在橡皮上写上名字等,都没有多大效果。
有时候,孩子的心智没有那么成熟,对物品的整理能力比较弱,顾这边,顾不上那边,这个属于正常现象。孩子对物品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高,这是孩子年龄特点所致。即使家长给孩子灌输挣钱不容易等概念,由于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真正明白。
当孩子逐渐理解后,可能会出现很强的内疚感、负罪感。毕竟孩子不是故意丢东西的,只是因为不在意,或者顾不上来,如果孩子总是为丢东西而心事重重,觉得对不起父母,这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想要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坏毛病,家长可以多观察孩子丢东西的频率,一旦发现孩子丢东西的频率降低,就要抓住机会,夸奖孩子,“我发现你最近只丢了一支笔,明显比原来丢得少了,你是这么做到的?”
如果孩子说:“我用完就马上放铅笔盒里了,就没有丢”,或者说:“我看笔掉地上了,就捡起来了”,或者是其他类似的回答,说明孩子有了掌控能力,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及时肯定孩子,切不可随便说一句“你真棒!”,这并不能为孩子带来很好的体验。而是要看着孩子的眼睛,真诚、认真地夸赞她,说出她做得好的具体细节,孩子才能牢记这种成就的时刻。
然后,妈妈可以继续说:“我以前总说你,你都没有做到,最近是怎么做到的,你表现得很好,我们再想一下,笔是怎么丢的?当时没有捡,是因为有事打扰你了吗?如果以后在遇到这种情况,你该如何处理好这种事呢?我们一起想个好办法,让你的所有物品都能归位。”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都是在引导孩子,没有直接给孩子答案,要求她应该怎么办。所以,当孩子丢三落四时,家长不能总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不听取孩子的反馈,这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们只有尊重孩子,他们才会有自己的办法,而不是家长反复训练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学会,遇到问题时,不找任何理由,要积极主动找办法。家长越懂得鼓励和包容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宽松、宽容的环境,孩子才会向家长敞开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