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爱抱怨,不要着急提建议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长或长辈们小心呵护,他们提出的要求,几乎都被轻易地满足。当他们逐渐长大,在生活中,偶尔会遇到失意或坎坷,他们大多选择抱怨,如何调整他们抱怨的心态,接纳这个美丽而并非完美的世界,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孩子抱怨时,家长不能被孩子的情绪所影响,要认真倾听孩子的表述,找到孩子的纠结点,并客观、理智地分析孩子遇到的问题。同时,家长不要急于给孩子提建议,要先帮孩子理顺问题,再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小刚是初三的学生,一天放学回家,他告诉妈妈,英语老师换了,现在教他们的是一个刚退休的老师。妈妈认为,老教师经验更丰富,没觉得有什么不好。
后来,小刚总向妈妈抱怨。有时候,他很气愤地跟妈妈讲英语老师的种种“恶行”。小刚是一个内向的孩子,这个新换的老师能让他的情绪如此失控,妈妈觉得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于是,妈妈想有机会与老师沟通一下。
没过几天,老师给她打电话了,向她反应了小刚在英语课上的种种表现,比如,小刚上课不专心,做事有些磨蹭等。妈妈觉得老师对孩子要求比较严格,是一个负责的老师,就表示会配合老师的工作,帮助孩子进步,并请求老师多关注和帮助小刚。
小刚放学回家,妈妈跟他谈了老师反应的一些问题,他气得眼睛有些微红,说:“妈妈,我已经很努力了,老师分明是在找茬,不信,你可以问问班里的其他同学!”妈妈这才意识到,也许是小刚受了什么委屈,她怕跟孩子谈,孩子会抵触。
于是,妈妈就加了其他家长的微信,与他们聊聊这位新老师。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子一天最多的时候,被罚站了四节课,很心疼孩子,觉得小刚受委屈了,同时,她也很气愤。家长们建了一个小群,大家想找学校反映这个问题,想换掉这位老师。
后来,妈妈将这件事告诉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在教育行业很有经验,她帮妈妈分析了老师和孩子的情况,也剖析了妈妈的态度。她认为,老师或许有问题,但家长和孩子的问题也需要正视。因为家长毕竟不能帮孩子一辈子。孩子的路很长,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同学排挤、领导刁难等。如果孩子只会抱怨,不去面对,不想办法解决,他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和小刚沟通时,妈妈摆正了心态,告诉小刚,她当学生时,是如何与老师相处的,讲了很多老师的故事,小刚学到了很多与老师相处的方法。同时,妈妈告诉他,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和秉性,我们要学会接纳,而且遇到事,要学会想办法,去争取,而不是生气、抱怨。
后来,小刚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做了学好英语的计划。他表示,以后会改掉上课走神、磨蹭的坏毛病,多接触老师,让老师看到自己的努力。渐渐地,小刚与老师的关系有所改善,有时候,他还能跟老师开几句玩笑,妈妈趁机鼓励了他。
有时候,事情本身并不会让孩子难受、生气,而是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只有他们改变了自己对事情的看法,感受也就随之改变。所以,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为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负责,让他们做自己思想和情绪的主人。
家长需要告诉孩子,与其抱怨不如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努力去争取,不要期待他人或环境做出改变。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即使抱怨也不可能再改变既定的事实,只有学会接受,才能让自己不再痛苦。家长要鼓励孩子乐观、积极地想问题,多看事情的好的一面,并寻找解决的办法。
有时候,孩子抱怨只是一种坏习惯,而这种坏习惯可能是受家长的影响养成的。如果家长喜欢抱怨,自然孩子会变得爱抱怨。抱怨是没有用的,而没有一个人喜欢爱抱怨的人,想要不让孩子爱抱怨,家长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
周五放学,儿子回到家,就对我抱怨道:“妈妈,今天作业好多啊,我们老师也真是的,一到周末,就给我们布置很多作业,也不让我们多玩会儿。”面对孩子的抱怨,我对他说:“老师布置作业是对你们负责,让你们巩固一下所学的知识,再说,你早点写完作业,不就有很多时间玩了吗?”
儿子却说:“妈妈,你不知道,老师给我们发了几张英语试卷,还要求我们背会几篇课文,这得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作业。”我心想,这点作业就说多,儿子可真懒,但又想,儿子现在正处于情绪化的时候,如果我一个劲地批评和压制他,恐怕他会拒绝与我交流。
于是,我对儿子说:“是吗?这次怎么这么多作业,那真是要写很长时间了。不过,以前老师好像没有布置这么多作业。”儿子说:“就是,今天,我可真倒霉!”然后,我就说:“那我们赶紧想想,这两天怎么安排时间做作业吧?”
儿子说:“我今晚先把数学作业做完,明天再写语文和英语作业吧。”我赶紧鼓励儿子:“会自己安排时间了,有进步!”然后,儿子高高兴兴地去拿数学书和作业本,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作业,写完作业,儿子就早早地睡觉了。第二天,儿子很早就起床开始写语文和英语作业。
孩子抱怨作业太多,家长不能立即纠正孩子的价值观,教孩子学会吃苦,也不能帮老师说话,更不能批评孩子太懒惰,爱抱怨。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先稳定自己的情绪,再引导孩子思考。
其实,孩子有时候抱怨,也只是想向家长说一说,希望被家长理解。这个时候,家长只需要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支持,就能缓解孩子的情绪压力。同时,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比如,我们想想安排时间做作业等,这就是鼓励和支持孩子,帮助孩子从抱怨的情绪中走出来,进行自我反思。
家长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进行思考,就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这比家长说一大堆话去证明孩子的抱怨是错误的更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个时候,孩子也比较容易从感性的情绪走向理性的分析,并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当孩子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家长不要强迫孩子使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的问题,可以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是对孩子的肯定,也是孩子的要求,家长只有信任孩子,孩子才不会拒绝。
也许每个孩子抱怨的事情都一样,但他们的内在需求可能不一样。家长只要找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就能帮助孩子减少抱怨。抱怨会有很多负向能量,如果家长能够充分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让孩子积极、乐观地看待问题,就能使孩子学会正向思考,远离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