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妒忌,如何根除这颗“毒瘤”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经常鼓励和表扬孩子,但他们却不知道,过多的、不恰当的鼓励和表扬,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如果他的某方面不如别人,他就无法接受,从而产生妒忌心理。
孩子一旦产生妒忌心理,就会对被妒忌者持有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妒忌之心,帮孩子根除“妒忌”这颗“毒瘤”,使孩子拥有豁达的心态,就能让他快乐成长。
小薇上四年级,刚从外地转入新的班级,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善于表达自己,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小薇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收入比较高,家庭条件也比较优越,又是家中的独生女,爷爷奶奶都很宠爱她,加上她很聪明,家里的人更是什么事都顺从她,在学校,由于她学习好,老师们很器重他,同学们都很崇拜她。
在班里,没有几个人愿意跟她玩。因为她看到别人穿得比自己漂亮,或者其他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心中就不开心,见不得别人比自己行,超过自己,甚至有时还故意找别人的茬。
孩子由于年龄小,认知水平比较低,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又比较差。在生活中,有些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好,会认为自己比其他孩子高一等,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当他们看到别人得到表扬或超过自己时,心里就会不平衡,但又无法理性对待,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产生了妒忌心理。有时候,家长在生活上过于攀比,也会使孩子产生妒忌心理。
为了不让孩子产生妒忌心理,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当着孩子面去议论或贬低别人,当好榜样,以身作则。同时,家长不能因为疼爱和喜欢就过于夸奖孩子,要客观、正确地评价孩子,也不能因为孩子在某方面不如别人,就埋怨、指责孩子,应该帮助孩子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妒忌心,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当孩子诉说的时候,其实正在体验强烈的不快,而这种情绪的起因或许是因为别人有某样她没有的东西,这个时候,家长最好不要劝慰孩子,给孩子买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反而会诱发孩子更大的贪欲或攀比。
其实,孩子最想将自己的心事向家长倾诉,希望家长能倾听他说的话,并理解和体谅他。当家长听完孩子的诉说,不必加以评论,要用轻松和微笑,帮助孩子控制好自己的妒忌心态,这样,孩子的负面情绪就能慢慢消退。
小倩和小丹都是四年级的学生,两个人是最要好的朋友。小丹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有时候,老师还拿她的作文作为范文,让同学们向她学习,这让小倩很不服气,她经常对其他同学说:“小丹的作文,我好像在哪见过。”或者说“她上了作文培训班,才写这么好的”由于她说的这些话没有事实根据,使大家都很反感她,这让小倩很受打击。
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对小倩说:“小丹作文写的好,你妒忌她,在背后说她的坏话,这是不对的。她的作文好,是她努力的结果,你不要总觉得自己不如她,没有信心赶上她,只要你有自信,化嫉妒为进取,相信自己也能写好作文,就一定能做到。那么,你有信心写好作文吗?”
小倩听了妈妈的话,顿时很振奋,回答道:“我有信心写好作文。”然后,她问妈妈,该如何写好作文。于是,妈妈和她一起制订了计划。小倩虚心地向好朋友小丹学习写作技巧,争取赶上对方,同时,她还发扬自己的优势,比如,她的英语比较好,就要继续努力,争取考个更好的成绩。
慢慢的,小倩有了自信,不仅写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妒忌心也随之慢慢地消失了。
孩子缺乏自信,总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觉得自己比别人差,就容易刺激他们的妒忌心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帮他们克服妒忌心理,比如,孩子妒忌别人是因为画画不如别人好,我们可以帮孩子提高画画水平等,以此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化妒忌为进取。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甚至拿别人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缺点,比如,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就说“你看那谁的数学成绩每次都考100分”等,这就会伤害孩子,让孩子很难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丧失自信,更重要的是,会对家长表扬过的同伴产生妒忌和憎恨心理。
当然,也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不拿孩子跟别人比较,反而是孩子自己要跟别人比,这种争强好胜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大概3岁开始就喜欢跟别人比较。有些孩子,看到别人的优点,会将其变成自己的目标,激励自己比别人做得更好,但绝大多数的孩子,他们往往无法做到这种心态,别人的优点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所以,孩子才会有妒忌之心。
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比如,你数学比她学得好,你会弹琴,她不会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除了让孩子知道他们有什么外,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在羡慕别人时,也有人在偷偷羡慕着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
其实,每个人都有妒忌心理,只不过,孩子不懂得掩饰自己的妒忌之心,当孩子妒忌别人时,家长不能立即否定孩子,要理解和接纳孩子,只有这样,孩子的愤怒才会逐渐消失。然后,家长再正确引导孩子,将孩子的妒忌之心化为激发潜能的动力。同时,家长要让孩子遵循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