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偷窃,需正确引导
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过偷窃的行为,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了这种行为后,大多都很气愤和担心。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正因为如此,家长才会对孩子进行严厉的批评,甚至打孩子,他们害怕孩子学坏了,长大以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但这种打骂的方式往往没有什么效果,孩子还是会出现偷窃的行为。
在生活中,孩子常常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家,这种现象很常见,面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家长的反应是很重要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孩子,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经一事长一智,使其有尊严地走上正确的道路。
小宇是一个12岁的男孩,经常跑出去玩,很少在家待着,甚至住在同学家几天,让父母疯了似的到处找,最后,通过老师,父母才找到小宇。最令家长感到气愤的是,小宇经常偷钱跑去玩游戏。为此,父母平时没少给小宇讲道理,但他依然偷钱。
有一次,小宇趁父母不注意,又偷了500元跑去玩游戏。当小宇回到家时,兜里只剩50元,父亲顿时火冒三丈,拿起扫把就毒打了他一顿。父亲认为,棒棍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器,如果再放纵小宇做出偷钱这种事,会毁了孩子,但除了打孩子,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在生活中,不少家长会定期给孩子零花钱,但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孩子来说,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除了衣食住行要依赖家长外,还有各种欲望需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会过于追求物质,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孩子的欲望会被放大很多倍,加上周围身边的小伙伴都有零花钱。如果孩子没有零花钱,或者零花钱太少,受到外界的诱惑,就会偷家长或同学的财物,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欲望。同时,孩子觉得拥有了零花钱,才能和其他小伙伴一样,是平等的。如果孩子需要借助某件东西才能加入伙伴们的生活,家长可以适当地满足孩子。
另外,有些家长比较忙,与孩子很少沟通,孩子缺少了情感和关爱,也就是说,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家长的关注,他们就会感到无聊。加上惹上偷窃的恶习,他们不愿意与其他小伙伴接触。有时候,他们也会因为偷窃而感到自卑,通常,他们在学校的朋友不会太多,因而没有表现自身感受的渠道。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爱。
当家长得知孩子偷窃,切不可用打骂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以免孩子屡教不改。如果孩子偷了他人的东西,家长要及时监督孩子归还物品,并要求孩子向他人道歉,保证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当然,如果家长陪孩子一起道歉,更容易让孩子改掉偷窃的坏毛病。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偷了家里的钱,可大概算一下孩子拿钱的数目,并与孩子进行沟通,家长需要明确告诉孩子,拿的钱必须要归还,可以通过做家务活或扣除部分零花钱的方式还钱。如果孩子表现的不错,可以适当增加零花钱。
孩子有过偷家里的钱的行为,家长不能认为家里丢钱就是孩子偷的,没有证据的胡乱猜测,只会伤了孩子的心。家长应该相信孩子,不要认为孩子偷窃就断定孩子的品行有问题。要知道,面对孩子偷窃,家长的反应很重要,如果家长反应过大,会使孩子走向极端。
小峰是一个初中生,性格比较活泼,是一个懂事听话的孩子。有一次,妈妈发现自己放在钱包里的钱少了200元,就问小峰爸爸,小峰爸爸表示没看见。这时,妈妈开始怀疑是小峰拿的。
当小峰回到家,妈妈问他是否拿了钱包里的钱,刚开始,小峰还不承认,后来,经过妈妈的再三询问,小峰才承认自己拿了钱。妈妈心平气和地问他:“你用钱做什么了?”小峰告诉妈妈,好朋友屡次带他玩,这次,他想请好朋友去玩,所以拿了妈妈的钱。
妈妈知道小峰拿钱的原因后,并没有大吼大叫,而是告诉他:“你下次需要钱,可以直接跟妈妈要,但你这次没有经过我的同意,就拿我的钱,我要惩罚你,你欠了我200元,以后要慢慢还给我”。
事后,妈妈就当这件事没有发生一样,为小宇准备了晚餐,又像平时一样和孩子聊天。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偷拿妈妈的钱,还时刻惦记着将拿的钱还给妈妈。
孩子偷窃,家长适当地惩罚孩子,有助于帮助孩子吸取教训,改正这种不良的行为,而不是怨恨家长的管教,变得更加叛逆。不管家长采用何种方式惩罚孩子,都要知道,惩罚是爱的一种手段,一定要掌握好那个度。
实际上,孩子受到惩罚后,最反感的就是家长总是旧事重提,这种经常翻旧账的做法,会伤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一旦惩罚结束,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依然像以前那样爱他,这件错事已过去了。
有时候,教育孩子并不是只教孩子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教孩子生活上的学习,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其实,通过体验的教育方式,比如,捡废品卖钱等,让孩子体会到赚钱的不容易,不用打骂,这也是值得家长采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家长惩罚孩子,是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并改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但如果家长对孩子采用情绪化的惩罚,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孩子犯错,家长不能单纯地打骂孩子,因为这种教育方式非但起不到任何作用,反而会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会惹家长生气,那他下次就会偷偷去做,只要不被家长发现就好,并没有真正理解偷窃是一种错误的行为。
当家长发现孩子偷窃时,首先要保持冷静,要明白,孩子有了偷窃的行为,并不代表他以后就变成小偷,这只是孩子的一种不良行为。家长需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偷窃的真正原因。
然后,家长需要跟孩子明确底线,不能因偷窃而完全否定孩子,应就事论事,为孩子保留一些自尊心,并告诉孩子,偷窃这种行为是不被他人所接受的,如果做了,就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
想要改掉孩子偷窃的不良行为,家长就要以身作则,不能贪小便宜,或者没有经过别人的允许就拿别人的东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同时,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家长都要多关心和关注孩子。当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行为时,一定要及时纠正孩子,采用恰当的方法,就能轻松解决孩子偷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