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本章小结

哲学思想中的价值观理念,有着丰富的实践内涵与实际意义。正如法国哲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 Lipovetsky)指出:“一个社会不应局限于物质生产和经济交流。它不能脱离思想观念而存在。这些思想观念不是一种‘奢侈’,对它可有可无,而是集体生活自身的条件……没有价值体系,就没有可以再生的社会集体。”[31]多样且不断变化的价值观是不同民族、阶级、社会集团在特定历史时期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和措施的体现。

价值观念的变革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历史上,牛顿力学的创立造就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英国哲学家、自由主义之父约翰·洛克(John Locke)由此得到启发,提出“人本位”观念代替“君本位”,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对自身和社会价值的认知,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英国宪政实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32]科学技术对精神文明的特殊社会功能、对政治格局强有力的影响、乃至对尖锐的政治如战争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印证了技术不仅能够赋能与赋权,而且其本身就构成一种权力的行使和对传统权力模式的替代。

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将体现在不同国家及个人如何看待人工智能问题,而所有具体的政策制定又反映了一个社会在智能时代建构着怎样的价值观。尽管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更迭十分迅速,但其对任务进行系统化和自动化的核心思想并未改变。因此,研究者应当先从理论层面去研究问题,准确地剖析概念,明确价值诉求,最后尽可能地将它们转化为实际行动。研究者有义务思考如何将抽象的理论落实到实践当中,努力寻求使人工智能的发展更符合公众利益和人类公平所应该具有的价值目标。


[1]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杨宜音.社会心理领域的价值观研究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1998(02):3-5.

[3](美)米尔顿·罗克奇(Milton Rokeach).人格理论(第8版)[M].高峰强,等,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52.

[4](美)克鲁克洪(Kluckhohn,C.).文化与个人[M].高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40.

[5]Milton Rokeach.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89(2).

[6]Shalom H.Schwartz.Are There Universal Aspects in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uman Values?[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94,50(4).

[7]Inglehart R.,Haerpfer C,Moreno A,et aL(eds.).2014.World Values Survey:Round Six-Country-Pooled Datafile Version:https://www.worldvaluessurvey.org/WVSDocumentationWV6.jsp.Madrid:JD Systems Institute.

[8]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9.

[9]吴向东.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J].哲学研究,2008(5):22-28.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29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12]张建立.日本国民性研究[J].日本学刊,2015(B01):82-89.

[13]张建立.日本国民性研究的现状与课题[J].日本学刊,2006(06):131-142.

[14]木卜.当代欧洲人的价值观[J].道德与文明,1985(2):36-36.

[15]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sage,1984.

[16]罗纳德·英格尔哈特,黄语生.变化中的价值观: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6(03):7-31+3.

[17]Inglehart R.The silent revolution in Europe:Intergenerational change in post-industrial societies[J].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71:991-1017.

[18](美)小约翰·B.科布(John B.Cobb,Jr.).后现代公共政策重塑宗教、文化、教育、性、阶级、种族、政治和经济[M].李际,张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9]车德志,张艳涛.当代中国的转型与发展[J].求实,2013(03):37-40.

[20]罗素.人类的知识[M].张金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97.

[21](德)萨克塞(Sachsse,Hans).生态哲学[M].文韬,佩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162.

[22]Bunge,M.技术的哲学输入和哲学输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4(1):54-6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24]高亮华.技术:社会批判理论的批判——法兰克福学派技术哲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02):23-30.

[25]Pitt J C.On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past and future[J].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Quarterly Electronic Journal,1995,1(1/2):18-22.

[26]Mitcham C.Notes toward a philosophy of meta-technology[J].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Quarterly Electronic Journal,1995,1(1/2):13-17.

[27](美)理查德·费曼.发现的乐趣[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144.

[28]Fromm E.The revolution of hope,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 Vol.38[J].1968.

[29]Fei-Fei Li.How to Make A.I.That's Good for People.Nytimes.March 7,2018.

[30]陈自富.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J].科学与管理,2016,36(5):25-33.

[31](法)吉尔·利波维茨基、(加)塞巴斯蒂安·夏尔.超级现代时间[M].谢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11.

[32](英)洛克.政府论(下)[M].瞿菊龙,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