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方式的日新月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递和传播的方式、传播速度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网络社会的兴起,人成为网络关系网中的一个个小的节点,不需要直接见面,便能通过通信设备对话、发布观点。2016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应用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不断升级、移动网络普遍性接入,人工智能带来崭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大量内容分发平台和生产者激增,数字产业规模获得突破性发展,数字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成为了一种新社交形式,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脱离现实。
这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潜在的社会危机。一方面,信息的爆炸式增长、算法推荐的不良广告、制造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不仅占用了用户大量的时间,还给用户之间的关系带来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虽然推动了线上社交工具与平台的蓬勃发展,但是与之相应的社会规则和治理方法仍停留在“旧”阶段,在新情况面前缺乏有效的解决方式和应对措施。这一现象也暴露出社会问题与风险的交织泛化,受智能技术的影响,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超出了传统社会关系承载的边界,迈向人与机器关系的层面。同时,人工智能发展也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对技术优化提升的需求更为迫切。传统的人工审核速度和人员规模无法应对冗杂的图文信息,现存算法审核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内容审核能力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对传播造成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甚至人工智能算法棘手的“偏见”和“黑箱”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更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如用户接收到不公正、片面化甚至是带有文化或地域歧视色彩的信息。中国秉承责任先于自由、集体高于个人的精神,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多次对主流社交平台进行内容整顿,规范文明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力图为新时代模式下的交往提供舒适健康的氛围。
2020年疫情之下,中国的社交媒体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价值凸显。社交媒体作为新闻信息的分发平台,成为民众了解疫情的重要渠道,各大社交媒体以信息的公开、透明、真实、快速传播为根本,在消除和减少社会恐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中国三大社交平台为例,微信公众号凭借熟人社交关系链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分发,多篇疫情主题文章阅读量破百万;微博作为唯一的广场式社交媒体,更是在此次疫情中发挥信息中枢作用,集政令传达、疫情求助、社会监督、人文关怀、科普辟谣、社会维稳等多功能于一体,以疫情地图为载体,汇集疫情最新动态和国内外疫情发展,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不对称风险;知乎发挥其问答社区的优势,上线新型肺炎防控系列专题,涵盖科学辟谣、防护指南、心理援助等抗击新冠肺炎专区,并联合阿里健康、好大夫等在线医疗健康平台开通义诊通道,疫情期间“新型肺炎”相关回答获17.3亿次阅读。[18]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发挥技术长处,人工智能在社会媒体领域大显身手,使中国社交媒体风评和口碑得到好转,这也传递出当今中国“人情”关系的新模式,在人和人关系方面,要不断创新互动模式,调动用户积极性;在人和内容生产方面,基于技术手段建立更加垂直的生态圈,聚集用户形成高效、可信的圈层传播。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消费强国。在消费领域,商品交换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目前,消费正在向数字化模式靠拢,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消费方式更加灵活、便捷与高效,塑造出全新的消费形态。社交平台的兴起为消费提供了更刺激的方式,社交平台分享交流的天然属性使得年轻一代成为消费主力军,贡献出大量的消费体验和服务评价。据2017年埃森哲研究发现,中国95后消费者喜欢通过社交平台直接购物,70%的受访者表示有兴趣直接通过社交媒体购物交易。[19]技术的发展使消费渠道和方式向线上转移,零售业消亡的消息一度占据新闻头条,尽管这种消息往往噱头大于实际,但是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传统零售业的模式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消费者数据呈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算法准确度和算力提升以及智能硬件、AIoT[20]、虚拟现实、5G等技术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零售行业落地价值链的多个环节,其中,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是支撑“人工智能+零售”的两大技术。机器学习主要应用于数据分析与建模,以实现数据智能和产业链优化;计算机视觉技术则应用于对消费者及商品的识别与分析,相关应用已实现落地。[21]
“人工智能+零售”利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技术为线上线下的零售场景提供支持,将零售体系的门店、仓储、物流等环节纳入数字化管理和运营,包括: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线上图片、视频等各类商品的展示信息进行管理;利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保障智能客服服务;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用户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与留存数据信息,进行精准化和个性化推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整理归纳行业资讯,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智力支撑。这些与传统的零售方式大大不同,传统门店的导购往往通过与客户沟通交流的方式完成产品的推荐,产品是否符合客户预期,是否受到客户的喜欢,是否激起客户消费欲望等,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进入零售领域的理想情况是打通线上线下零售业,消费者可以在线购买或在线预订,再选择商店提货,线下门店也可以根据消费者数据,了解相应的消费偏好进行沟通推荐,创造更高效的购买模式。
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销售预测,对未来两周内销售预测的准确率能够达到75%~85%。相比而言,运用传统策略加上人工经验的方法,销售预测的准确率一般最高只有70%,所以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零售商更好地预测商品的销量。同时,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销售预测也可以显著地降低库存周转天数,直接实现相应的效益提升。例如,生鲜类品牌通过这种销售预测可以优化库存管理、减少生鲜损耗、降低经营风险。[22]
尽管“人工智能+零售”的概念和应用不断普及和扩大,但仍然面临困难,最突出是线下数据的获取与线上数据的长期割裂。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摄像头、智能广告机等智能设备识别用户的基本信息、行为轨迹和浏览偏好,并根据线上或过往的购买记录,进行推荐或者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运用人工智能虽然减少了人工带来的与用户需求不符、库存积压、信息反馈缺失等问题风险,但也削弱了人的精神世界活动。并且从个人的角度出发,零售业对个人消费数据的使用,对于一部分人来说这是好事,可以帮助快速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节约时间。但是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过度的推荐消磨了人的个性,限制了人去探索各种各样事物的可能性。
当前,中国社会的交往和消费方式日新月异,与之相生的人情价值观也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矛盾。智能技术将人们的生活从传统的人情社会中剥离,转而进入更加理性化、智能化的数据社会,这中间出现的问题既需要通过时间适应、规则变更来应对,又不能抱着消极态度滞步徘徊,忽略技术能极大地刺激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的出现。2016年中国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的意见》指出,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顾客消费行为支持企业开展服务设施人性化、智能化改造。2019年,“人工智能+零售”相关投融资事件共计17起,占2019全年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3.3%;占比较去年的1.8%,增幅达到83.3%。[23]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经济受到剧烈冲击。中国以巨大的付出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疫情使消费形式再次发生转变与升级,线上消费成为新消费的核心内容。电商网购与在线服务等新业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线上线下联动,一方面线上拉动整体销量并帮助实体经济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方面开创增长空间。另一方面传统实体经济主动拓展线上市场空间,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大批房地产开发商、家电企业等线下企业门店与京东天猫等平台达成合作。“618”期间[24],覆盖全国2.5万乡镇和60多万个行政村的1.2万个京东家电专卖店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2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