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就业与劳动正当性

社会就业与劳动正当性

机器智能的发展将可能大规模取代以往的人力劳动,影响社会就业结构的变化,未来社会有可能面临着大量失业问题,这几乎是历次技术变革带来的共性问题。从长远来看,技术对就业整体影响可能会是积极的,然而由于过程的漫长与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人们对技术引发的失业担忧可能会一直存在。

20世纪机械的大规模应用使得新的交通工具出现并取代了马匹,原先由马车运输业发展来的众多岗位消失殆尽,大部分人陷入失业危机。21世纪,当中国人面对人工智能在金融、交通、医疗、消费等领域的优异表现,不得不担心技术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许多工作岗位将再次被智能化替代。从传统的制造业到服务业,甚至到新闻撰写、医学诊断、法律行业等具体的工作场景,人工智能的身影已经无处不在。麦肯锡曾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将有3.9亿人因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普及而改行,有8亿人会失业。物理学家霍金2016年在英国《卫报》上发表文章称:“工厂的自动化已经让众多传统制造业工人失业,人工智能的兴起很有可能会让失业潮波及中产阶级,最后只给人类留下护理、创造和监管等工作。”[26]牛津大学2016年报告“Technology at Work V.2.0:The Future Is Not What It Used to Be”预测,发展中国家的工作自动化风险提高,中国、印度等主要新兴经济体的自动化风险,分别是77%和69%。

2015年9月10日,腾讯财经发布了一篇题为《8月CPI同比上涨2.0%创12个月新高》的文章,便是由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根据算法自动生成,它能瞬时输出分析和研判,在一分钟内将重要资讯和解读送达用户。同年11月,新华社宣布“快笔小新”机器人投入使用,可以快速完成体育财经类的新闻自动写作。2016年在里约奥运会上,由北京大学和今日头条媒体实验室联合研发的Xiaomingbot(张小明)的机器人亮相[27],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和视觉图像处理,通过语法合成与排序学习生成新闻,在奥运会开始后的13天内,Xiaomingbot撰写了457篇关于羽毛球、乒乓球、网球的消息简讯和赛事报道,每天撰稿30篇以上。这样的消息无疑给原本忧心忡忡的人们再次增加一层心理负担,社会就业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小觑,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迫在眉睫。尽管如此,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相信人工智能带来的是历史性的新就业机会,“新技术不是让人失业,而是让人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每次新技术革命都会引发人们的担心,过去200年大家一致担心新技术会抢走就业机会,事实上,新技术创造了更多新岗位。”[28]2018年12月,普华永道发布《人工智能和相关技术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29]报告指出:一方面,人工智能及相关技术在未来20年将取代中国现有约26%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对中国就业的净影响可能将创造约12%的净增岗位,相当于未来20年内增加约9 000万个就业岗位。2019年4月,人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3个新职业信息,其中有12个职业是因新技术而产生的,分别是: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电子竞技运营师、电子竞技员、无人机驾驶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以一个明显的场景举例,当我们使用一个新软件的时候,系统会让我们勾选一些标签从而为我们推送更符合喜好的内容。内容生产者在平台发布内容的时候,平台也会弹出勾选标签的对话框或者选项,以便更好地推荐内容。这种打标签的做法为人们接收内容推荐提供了便利,但同时正是因为大量标签的存在,数据才有了充分的分析空间和商业价值。数据标签可以清晰地勾勒出用户的基本画像,知道用户最想要什么,以便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和营销活动,为商业开辟出了新的发展空间。

数据标签背后孕育的是新产业的兴起,数据标注公司成为创造新工作机会的重要场地。数据是人工智能的养料,但是大部分从互联网来的数据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标签不清楚的问题,在进行算法训练之前,要对这些数据进行严格的清洗和标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力成本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则严重偏低,可以说中国在数据标注方面的优势远胜于其他国家,同时数据标注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有利于解决庞大的人口压力带来的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数据标注公司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但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标注业务也在向小城镇转移,数据标注行业已经开始为中国一些偏远城市和农村的劳动力提供新的就业机会。据艾瑞咨询2018年人工智能数据资源定制服务市场细分结构数据显示,语音类数据标注服务和视图类数据标注服务占据绝大规模。[30]据智研咨询整理的数据来看,2018年数据标注与审核行业市场规模已达到52.55亿元,行业增长空间充足。[31]数据标注行业的增长正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就业机会,对于百度、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来说,需要标注的数据工作量巨大,倾向于将大部分标注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既推动了AI的发展,又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生产层面考虑,自动化机器大规模取代人的工作,对应产生失业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可能会被创造的新的工作机会解决。尽管如此,人们还是需要警惕新工作机会的诞生可能会对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造成的巨大干扰,数百万人的择业和人生发展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发生改变。未来社会,新岗位需要的往往是懂技术的人才,人们为了生存,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这一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格和苛刻。人类发明和使用机器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让机器的自动化生产解放人类劳动力,但是目前阶段大部分的人要担心即将被机器抢走的工作,而变得更加主动地接受智能化,接受各种就业再培训计划,这其实是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矛盾和负担。如果劳动者不学习掌握相关的智能技术,将直接丧失通过劳动获得幸福的权力。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常规劳动所占国民收入份额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收入流向资本而非劳动力。另一个相关趋势是劳动市场的两极化或空心化,高技能与低技能岗位的就业比例提高,而中等技能岗位的就业率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有所下降。[32]

智能机器取代人类工作的另一因素是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往往能比人类做出更精准、更快捷的推测。如果将决策权力交给机器,那么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如何相信自身的尊严和主体性?人的尊严是中国社会价值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农耕文明大国,劳动从来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赚得生存资料,更重要的是人从劳动中获得认可、满足和生活的意义,它代表了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人类毕竟是身体性的存在,生活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系于感性经验,主要包括劳动经验、待人接物经验以及娱乐经验。当人工智能取代了劳动经验和待人接物的经验时,人类就只剩下娱乐经验,生活经验将变得十分贫乏和雷同。也许在未来人们普遍能够达到衣食无忧,所有人都脱离贫困,但是,在欲望满足之后失去意义,或者说,在幸福中失去幸福,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后劳动时代的悖论。”[33]所以当人的工作机会被机器剥夺,甚至要服从机器的指挥时,失去劳动的人类也会失去劳动的快乐、失去价值,甚至可能会导致人的退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交流也随着机器的大批量引入而减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异化。当人工智能可以提供一切生活服务时,“一切需求皆由技术来满足,那么一切事情的意义就由技术系统来定义,每个人只需要技术系统而不再需要他人,人对于人将成为冗余物,人再也无须与他人打交道。结果是人不再是人的生活意义分享者,人对于人失去重要性,于是人对他人也就失去兴趣。这是人的深度异化,人不仅会对生命意义产生迷茫,而且变成了非人化的存在。”另一方面,由算法提供的精准推测近来也受到了质疑。中国外卖市场庞大,两大平台饿了么和美团商户数分别为350万和620万,骑手数分别300万和399万[34],消费者使用平台订购外卖的习惯基本成熟,且用户规模持续扩大。在适应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送餐时间成为平台制胜的法宝之一,“快”成为吸引和维护客户的优势条件,然而在“快”的背后却隐藏着危机。2020年,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引起社会的震撼,基于算法的路线推荐和管理系统忽视了种种客观因素,拼命挤压骑手,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安全事故隐患,算法也许不仅没有使劳动更容易,甚至有可能使劳动更加高危。对于机器的预测和推荐,需要更加审慎地思考。

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不仅是体力劳动,还波及文化艺术创造活动。2017年,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出版了首部由AI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近年来,人工智能创作的绘画被拍卖,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被传唱等消息不绝于耳,甚至经过媒体的报道已经到达神乎其神的地步,引发了人对自身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主体性地位的怀疑、担忧与思考。长期以来,人类以能够独具一格地从事文学艺术创造活动来显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如今,人工智能是否已经发展到了能够替代人类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程度呢?机器人是否正在抢夺人的劳动创作权?人是自然界中能够借助工具和智能与其他物种抗衡的生物体。从远古时代到农业文明时期,再到工业革命时代,人不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发展形成涉及审美、艺术、人生意义等诸多精神领域的思考,“艺术创造和欣赏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性”[35]是人们就艺术的本质达成的共识,也是人最闪光的地方。“人在自然状态中萌生主体意识的表达,当从只有主体意识的人成为能创造出艺术品的艺术家时,还需要纯粹的内在生产机制才能创造出艺术品、如想象力和创造力、一定的艺术技巧、个人性情及生活经历。”如果人类的艺术创作需要以上的因素,那么人工智能的创造又应该如何定义呢?

好在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创作权的争夺从目前看几乎是微乎其微的。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技术具有开创性和创造性,但是它却不具备艺术创作的精神性和情感性,所谓的人工智能创造,只是基于大量数据学习的算法模型的产物。微软“小冰”创作的诗歌,并不具有真正的意境或者说只是机器学习后产生的意象拼贴,读起来语言晦涩且结构不完整,“小冰绝无人类生命体验的温度波动,天然缺失需要倾诉的情感相符”[36],同样,AlphaGo也并不具有同人类般的“围棋智慧”,它只是储存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围棋对弈数据,通过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地分析与处理,得到相应的统计规律,按照这个规律与人类下棋,所以它使用的全部知识归根到底还是来源于人类。智能机器可以掌握创作的技法、获得相应的知识储备,但是无法体验作品背后的情感,这是人类对劳动创作权的掌控和幸福价值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