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存是未来趋向
机器智能的发展不仅将模糊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更会加剧冲击现有网络信任关系和安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当更高级别的通用型人工智能和超级人工智能出现之时,人类与机器的关系将会面临新的挑战,包括人机之间如何协助和如何相处,机器是否可以享有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人道主义待遇。而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未来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
早在2013年,欧盟研究机构就预感到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可能会对未来就业市场产生颠覆且不可逆转的影响,它们通过市场风险分析,发表了一系列预测报告。另外,牛津大学学者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和迈克尔·奥斯本检验了702种职业被计算机化的可能性,按照被取代的风险大小进行了排序,最终认为美国将会有47%的工作面临被计算机取代的风险。其中电话促销员、会计、体育裁判、法务秘书以及收银员等5个工种被认定为最有可能被计算机取代的工作。后续的研究指出英国有35%的职业可能被取代。[9]对此,英国“一些著名的科技精英表达出对人工智能的警惕以及悲观态度,如霍金在《卫报》上发表《这是我们星球最危险的时刻》一文,认为工厂自动化已经影响了传统制造业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兴起将继续破坏中产阶级的工作”。[10]英国玛格丽特·博登在《人工智能的本质与未来》一书中也提到了类似的担心。[11]有的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也会影响德国的制造业,“机器人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将减少约61万个组装和生产类岗位”。[12]
尽管如此,欧洲各国对人机关系的未来也有不同看法。欧盟发布了《机器人战略研究议程(2014—2020)》,分析了未来机器人发展的技术群,包括系统设计、机械电子、人机交互及智能技术。其中,人机交互技术群主要包括人机界面、人机合作和安全技术。[13]由此可见,人机合作已成未来人机关系的大趋势。
此外,埃森哲咨询公司首席技术官保罗·多尔蒂曾撰文指出,人工智能到2035年就可以帮助许多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率翻倍、完成就业转型,并培养出人类与机器间的新型关系。
好莱坞科幻电影对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艺术探索,并形成了四种不同的观点和态度[14]。欧洲人士对于第四种设想“未来人机如何相处”,给出了答案。2015年,由英国亚力克斯·嘉兰编剧并导演的电影《机械姬》对人机之间的恋情进行了追问。天才程序员Caleb被请来对Nathan开发的机器人Ava进行图灵测试,但双方却心生爱慕,Caleb最终帮助Ava逃到外面世界,自己却被囚禁在实验室。同样,类似情感也出现在法国电影《她》中。男人公在与女朋友分手后一直未能走出感情阴影,情路一直不顺。但有一天,一个只听得见却触摸不到的人工智能女友叩开了他封闭已久的心扉。她拥有迷人的声线,温柔体贴而又幽默风趣。他们很快发现彼此是如此投缘,尽管不能感受彼此的温度、呼吸,但心灵的相通却带给他们久违的温暖。虽然,电影结尾没能上演男、女主人公长相厮守的奇迹,但能够与人类交心的人工智能的创意还是引发了无数人的遐想和憧憬。
之所以出现人与机器人相互爱慕、真假难辨的影视情节,是因为开始有人不再视机器人为一种工具或某种功能,人和机器人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等的状态;又由于人类与机器人间的沟通、理解甚至冲突,使人与机器人实现了共处共生,这也是人类追求的“善”的生活。以“善”为目标,人们在对待具有人类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人工智能时会考虑机器的感受,将它们视为准人类,赋予他们尊严和价值,因为人类也希望别人(包括人工智能)能够这样对待自己。对待机器人的态度折射出的正是人类对待自己的态度。如果说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幻电影带来的是对人类目前行为的伦理反思,那么人机关系的科幻影片传递的就是对未来人机平等共存的真切思考。
而这种影视情节已经出现在现实生活,情感机器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有温度且人性化的服务。目前,业界对其前景一片看好。英国科学界甚至预测,到2050年人类有可能和根据需求定制的情感机器人“结婚”。不过,玛格丽特·博登也提及了一些评论家肤浅的概念:“个人的爱慕接近情欲、性迷恋和单纯令人舒适的熟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