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共同关注

后 记 共同关注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发明史,技艺的完善与发展标记了进步的每一个台阶,但没有一项技术像今日所见的人工智能那样,具有取代人类劳动的潜力。时下已开始应用的所谓“弱人工智能”其实并不弱。机器人未必需要以20世纪科幻电影中的那种形态存在,但它以不同的体量和形式出现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或公开地,或隐蔽地发挥着它们形形色色的功能,已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机器与人类之间,早已经不是科幻与现实的距离。本书在分析了人工智能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对价值观念的作用之后,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各地区社会文化传统不同,但是其中却包含了许多共有的元素。“人”在新的经济形态、社会组织和文化判断的框架内,应当如何定位,已成为世界各地共同关注的、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历史演变过程不难看出,人类的价值观也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进步。当前,如何在各自价值框架之内,实现对人与机器关系的调和,则需要依赖各国各区域自己独特的文化路径。在迎接机器带来的价值挑战中,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的国家如何团结协作,求同存异,寻求最大的价值公约数,关乎到人类集体共有的未来。为此,我们需要高度共同关注如下问题:

1.以人为本

人工智能核心是人机融合。在世界各个区域,政府、企业和民众都已经认识到,人机融合不限于脑机接口、智能义肢等物理形式,它更多的是情境化的、游击式的融合。随着需要依赖机器和大规模数据计算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多,人的生活将与机器发生长时间的伴生,渐成一体,这种人机融合是社会性的,其影响力不只是集中于产业链的局部,而是广泛存在于消费端与日常生活,算法在用途上的普适性进一步放大了人工智能的社会影响。

人工智能带来的道德挑战,是人的权益与机器及其拥有者的权益的平衡。历史上,工业化程度居先的发达国家小觑了产业革命的社会效应,没有从价值观的高度厘清劳动与价值的关系,没有配套的政策和制度应对,财富快速向持有技术与资金的一方集中。一些发达国家贫富矛盾尖锐,反智主义兴起,这正是早期人机关系中机器一方获益过多的后果。

与工厂一隅不同,今日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价值冲击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新的价值体系也将在民众参与和共治之中逐渐成形。人工智能对社会价值观的重塑,不能不以提升民众的数字福祉为根本。人工智能作为融资的大旗如果管用,那么它就应当在公共空间里接受民众的道德检阅,这是全民共建人工智能带来的价值观的经济基础,是具有决定作用的。唯有在更高的层次上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用于改善民众生活,人工智能才可能被广为接纳,广为使用。

世界各国对于人工智能的管理方式,已经出现了以人为本的共同趋势。在美国,消费者利用个人信息换取便利的盈利模式已显疲软,反制逐渐形成萌芽;在欧洲,围绕人的权益的价值规范成为其约束并追赶其他人工智能强国的一种文化策略;在日本,老龄化的人口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应用做出了限定;在中国,人工智能正在融入传统的和谐价值观中,在动态中寻求人与机器的动态平衡。这些都包含了社会公众对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合法性、合理性的重新审视。

各国虽然文化传统与经济路径各不相同,但是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诠释和定位“人”的社会经济坐标。人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所追求的幸福、安全、平等、自由、透明、信任等,也都需要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之下得到反映,获得保障,这是数字福祉的应有之义。当下人工智能发展,必须要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数字福祉的全面提升,在实践中充实其内涵、逐渐改变传统观念,这才有可能将人工智能发展与长久存在的社会问题的解决统一起来,造福人类。

2.和而不同

计算机语言不分国界,人机对话的本质是非文化的。曾有一种声音,认为人工智能的普及将实现赛博空间中的“天下大同”。目前,人工智能确实为一些价值伦理的跨国讨论提供了技术抓手,文化偏见与成见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化问题。然而,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有别于传统的技术—社会关系,其应用方式决定了人工智能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因此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仍不容忽视。

本书研究表明,价值观会因为人工智能广泛介入社会生活在各个区域出现一些相似的变化趋向,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化。现阶段,人工智能仍然停留在数据工具的层面,并不具备自觉的意识,无法以道德主体的身份参与文化的创造。换言之,人工智能在每个特定国家的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仍然会遵循既有的价值体系。因此,在价值观的层面,我们仍需要秉持和而不同的原则,避免走向极端。

此外,人工智能当下的产业形态也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要遵循价值多元的原则。商用人工智能离不开不断寻求新的运用情境,不断寻求新的人群。基于特定文化习俗的区域型应用场景,最终必然不止步于某个特定区域,反而会为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场景提供借鉴,并为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提供经验,创造新的利益增长点,为人工智能更好地施惠全球提供解放思想的力量。如果以不同的价值观念为背景,寻找更多使用的方式,这种社会环境对于人工智能发展本身也是有益的。

在一个行业发展初期,多一种选择就是多一种发展的潜力点与可能性。人工智能现阶段需要全球各国的通力协作。在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世界里,机器学习需要遵循多元利益的原则,人工智能的发展才能实现多元施惠。例如,2016年4月,英国标准组织(BSI)发布《机器人和系统的伦理设计和应用准则》中提到,研发企业要增进机器人对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性的尊重。为此,各国各区域之间应当在尊重不同文化习俗,尊重不同价值取向的基础之上,以人工智能为抓手,寻求更广泛的共同关切,把新的技术手段用作解开人类社会生活中百年难题的钥匙。

3.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不变追求,在于百花齐放。从价值观的层面看,人工智能关乎人类下一个科技台阶上的生存形态,关乎世界上各民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人工智能必须确保他们在新的科技生态之中,基本权益能得到保障,社会趋于公平而非走向反面,生活更加便利,但又不能以牺牲一切社交互动为代价。

国与国的科技较量,并不是单一的竞争关系。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技术空间里,人类的命运早已连为一体。作为文化的产物和塑造文化的科技工具,人工智能应当在多元的文明环境中成长,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使得各种价值观都能够成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养分,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对话。

人工智能在商用、民用中产生的伦理挑战已经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统一的战线。唯有在技术层面寻求更多的合作沟通,确保各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在相对透明、相对开放的政治语境中进行,才能推进这项技术用于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

今日的人工智能仍是一个极为松散的概念,它的定义宽泛,其对价值观的影响和随之而来的道德效应,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充实、更新。诚然,人工智能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要为我们的道德“减负”还遥遥无期。人类仍将长期处于与人工智能一起成长的初级阶段。席卷而来的潮流之中,与其一味应变,不如把关于未来的判断提前写在我们的价值观念里。在人与机器共同搭建起来的未来舞台上,人类始终还是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