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人才培育,促进教育和培训体系升级

重视人才培育,促进教育和培训体系升级

200多年前,由于担心机器会夺走人们的工作进而毁灭人类,英国工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卢德运动,捣毁了取代工人工作的机器;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600名交易员,到2017年只剩两名;2016年以来,AlphaGo在围棋人机大战中先后击败李世石和柯洁。金融、围棋等行业受到如此重大的冲击,人们不禁会问:人工智能是否会抢了人类的饭碗?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昂季耶夫曾表示,未来三四十年将有大量工人被人工智能取代,从而形成巨大的就业与转业问题,就像20世纪大量马匹被机械取代一样,只不过这些后果将发生在人的身上,除非政府能够对新技术带来的红利进行再分配。欧盟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全球性社会变革,并早已着手准备,应对诸多不可预见的挑战。

首先,消除“数字鸿沟”,为每个人提供所需的数字技能。

数字化正在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中等技能工作正在被自动化,低技能工作将会受到人工智能更为显著的影响。预测人工智能的潜在就业影响并投资于劳动者,正是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价值观所要求的。因此,为了避免区域、产业或人群之间不平等的继续扩大,欧盟为受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影响的劳动者提供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帮助过渡转型期工人尽快找到新岗位。在2014—2020年期间,欧盟投入270亿欧元支持技能培养,其中23亿欧元专门用于培养数字技能,重点与私营部门合作开展数字技能培训项目。[42]

同时,欧洲投入了大量精力与资金开展电子商务与人机协作的相关研究。[43]欧盟委员会尝试在“B to C”交易中,促进人类——人工智能的互动和合作。为了建立公平、透明的应用环境,明确保护消费者的法律要求,并便于人们使用人工智能,欧盟主张个人应当知悉人工智能产品的用途、性能和特征,对使用人工智能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享有控制权,并有权知道自己是在与人类还是在与机器人交流。尤其是当个人与机器人交流时,应当知晓如何向人类求援、如何纠正操作失误、如何查看系统决定。通过这类尝试,欧盟正在充分赋能个人。

欧盟成员国也在积极行动。2018年9月,德国通过《高科技战略2025》,作为未来高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德国政府集众多公共部门和科研机构之力,建立促进研究和创新的战略框架,以“为人研究和创新”为主题,把支持微电子、材料研究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未来技术发展和培训与继续教育紧密衔接。2018年11月,德国正式发布《德国联邦政府人工智能战略》,提出了“AI Made in Germany”(AI德国造)的口号,将人工智能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这份人工智能战略全面思考了人工智能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并强调重视人工智能在中小企业的应用。[44]

除德国之外,英国也有所行动。2016年10月,英国发布《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报告,强调在消除数字鸿沟方面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加强公众参与,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与人工智能科技互动,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如通过辅助智能机器人技术减少人力成本急剧升高的问题。通过鼓励公众参与,人们对于人工智能未来更加充满信心,更有利于促进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科技发展。

英国专家们也都认为积极、负责的人工智能法规及其监管,不应局限于少数专家和利益相关者,也应多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在人工智能政策制定过程中,应有更多的披露措施,这有利于公众了解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也有利于英国建立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同时促进先进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45]

其次,跨越“技能鸿沟”,培养多元、跨学科人才。

随着人工智能受到世界各国和各科技企业的关注,欧洲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在过去几年里也迅速增长,各大企业对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特别是高学历的人工智能人才有着强烈的需求。

2011年以来,信息和通信技术专家需求每年增长5%,并在短短五年内迅速将总就业份额从3%增加到3.7%。但是在欧洲,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人员还至少有35万个职位空缺。[46]这表明还是存在“技能鸿沟”,高端人才严重供应不足。为此,欧盟大力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多元化、跨学科培养(如鼓励人工智能领域双学位)(见表4-2)。

表4-2 欧盟主要成员国人工智能人才分布 单位:人

img

资料来源: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2018.说明:2018年英国尚未脱欧,所以统计在列。

根据Linked In搜集整理的全球人工智能各大会议的专家数据显示,英、德两国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建设上有着不尽相同的境况。英国一直较为重视工业发展,这导致英国人工智能教授、人才等纷纷从学术界进入工业界。在英国,只有14%的人工智能人才出席过学术会议。

德国则与英国相反。德国在学术界拥有大量的人工智能专家和教授,并且有近44%的人工智能人才曾出席过学术会议。[47]为此,德国一直寻求给工业界和学术界一个共同的成长空间,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商业化,并建立新型技术中心。由此可见,德国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更多来源于学术界推动,而英国更多来自行业驱动。

除了英国和德国之外,其他国家也大力促进跨学科人才的培养。2018年2月,巴黎—萨克雷大学共同体成立“DATAIA研究所”,该研究所是一所跨学科数据研究所,通过将数据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方式,培养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同年3月,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化与自动化研究所、巴黎文理研究大学共同体以及相关企业在巴黎联合成立了“PRAIRIE研究所”,集中法国人工智能研究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力量,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48]

除此以外,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也是促进人工智能人才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作为新兴产业,近几年发展迅猛。要想在竞争激烈的人工智能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各个机构之间优势互补、群体作战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英国依托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等高校形成“伦敦—牛津—剑桥”联盟,相互之间交流合作,使得英国拥有更为密集的教育研究资源和深厚科研底蕴,加快培养大批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49]

最后,弥补“学习鸿沟(learning gap)”,推出就业择业和学校教育计划。

欧盟各国都着重强调科技人才对于人工智能进步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在学校教育阶段加大人才培养。

2018年,欧盟在学生就业择业和学校教育政策方面推出以下举措:一是推行专门的培训和再培训计划,为受自动化威胁的专业人员提供新技术培训项目;二是监测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欧盟范围内的技能缺口并提出建议;三是为学生和毕业生提供高级数字技能培训项目;四是鼓励校企合作,吸引更多人工智能人才;五是邀请社会合作伙伴在其联合工作计划中关注人工智能及其对就业和经济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工作岗位多元化和性别平衡的重要性;六是把人工智能融入到学校课程。[50]

英国在培育人才方面,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政府在高等教育层面设立全额奖学金计划,满足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系统及相关领域对于科技人才的需求。德国“在高校设立AI专业,推出科学青年学者培养及教学计划,至少新增100名教授;将AI基础知识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教学内容;制定AI技术工人战略等”。[51]2018年9月,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与谷歌联合开设“人工智能与高级视觉计算”教席,“设立该教席能充分发挥法国在数学和信息科学专业的教学科研优势,让法国青年一代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数字化带来的变革”。法国Enedis电力公司为2018—2020学年硕士生提供3个奖学金名额,每位学生可获得3万欧元资助。[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