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忍:不给别人添加麻烦的责任感教育

隐忍:不给别人添加麻烦的责任感教育

稍微熟悉日本的人都会明显地感觉到日本是一个非常有秩序感的社会。这种秩序感主要是源于日本社会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社会性的教育规则。而这个规则也是在日本的文化规范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之下形成的。

不愿意添麻烦的责任感教育,是日本文化排外性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日本作家黑泽明在他的作品《蛤蟆的油:黑泽明自传》中提到:“我们日本人,接受了把看重自我视为恶行,以抛弃自我作为良知的教育,而且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甚至毫不怀疑”。这种特有的责任感教育让日本社会呈现出了一种极度自制文明状态,而这种极度自制的状态,就造就了日本特有的隐忍文化。这种文化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本尼迪克特创作《菊与刀》中也将这种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的一种显著性格进行了论述。同样在留日医学博士阿溟所著的《真实的日本》一书中,作者解读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堪称民族性,他提到,与中国人带着血海深仇看武士道是阴险、狡猾和残忍不一样,在西方人眼中,武士道精神最大特点是对负伤的隐忍,无论肉体或是精神的。即使是遇到该流泪的场合,要求人微笑着去面对,使人的情感内敛而不见于形色。这种以极度克制自我的文化现象深入到了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样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时,隐忍文化对新技术的价值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从积极方面来看,隐忍文化减少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推行中的压力。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文化冲击并没有能够动摇日本社会的正常生活模式,那么隐忍文化能够极大减少社会中的技术抗拒力量。特别是国家在给予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一种推崇的地位时,因为公众相信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日本社会会因为隐忍文化而承受技术变革所带来的负面效果,这是日本文化在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变革中最为积极有力的方面。但隐忍的文化并非无限度,通常来讲,这种牺牲必须是短期的剧烈变化,且这种牺牲是有社会承认进行背书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如果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日本能够轰轰烈烈展开,并且日本社会能够认同个人的牺牲,从日本隐忍的性格来说,很多个人或群体能够做出牺牲来配合技术的革新。

还有一个积极的方面就是日本的宅文化。因为日本隐忍的文化的影响,现在日本社会诞生出一种宅文化,这种宅文化标志着躲避社交,避免给别人添麻烦,能够自给的生存。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能够帮助人们在未来实现一种智能化的生活,能够有效减少人们日常事务性的社会交往活动。宅文化在这种智能化技术的帮助下,将更加便捷和有趣,也产生出了对新技术的需求。

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因为日本对于新的革命所带来的麻烦而恐惧,可能会丧失在技术创新上的积极性。回顾20世纪末,日本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所表现出对创新文化的傲慢,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就没有突出的表现,日本的内旋文化吸收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形势不错的日本更愿意接受传统文化的传承,而缺少了变革的动力。再结合日本对秩序感的尊崇和等级制的生活工作状态,外面世界的技术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日本的隐忍文化只会给日本技术革新带来一种可见的滞后感,等级制更是决定这种变革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自上而下的,社会的底层创新被隐忍文化所压制。

可以想象,日本社会这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状态,在面临新技术革命冲击的状态下可能会呈现出两种分化。第一种分化是因为隐忍而选择拒绝,他们不愿意技术创新给自己或别人带来麻烦,这也是日本人在面对新事物的时候,常常以拒绝改变来避免打破现有稳定平和的状态,新事物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带来不便是无法评估的,而不改变所付出的代价是最少的。所以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而愿意保持自己传统生活的一个惯性无疑将是这部分人的选择。第二种分化是因为国家对新技术的极力推动,日本国民也意识到这种技术革新对于国家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而愿意牺牲自我,承受整个技术革新之中所带来的麻烦。而且随着日本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劳动力的缺失是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新技术革命因为能够减少劳动力需要,必然会得到一部分人的极大支持。

综合来看,隐忍文化作为日本普遍的一种民族特性,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日本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隐忍文化是在接受技术革新还是在抵制技术变革。而且这种影响能够改变日本文化对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体接受程度,这将决定日本政府如何确定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略定位,这也将最终决定日本未来技术革命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