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放共享的创新体系
科技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着史无前例的重要角色,中国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指出,坚持把科技为民作为根本宗旨。紧紧围绕人民切身利益和紧迫需求,把科技创新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扶贫脱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让更多创新成果由人民共享,提升民众获得感。
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出台专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未来社会抢抓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人工智能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出整体部署,并持续对智能产业、智能产品和智能生活的重点领域进行细化,指引人工智能更好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迈向智能化,加快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应用为目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探索人工智能成果转化落地的方法和路径,积极构建数据驱动、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形态。
未来,人工智能无处不在。在不同的领域或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所下定义不同,但是“从本质上看,人工智能是指由人工创造的智能,与其对应的是生物进化所形成的‘自然智能’,特别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人类智能’。人工智能与自然智能在智能的形成过程中,最大的不同之处在记忆、分析推理、决策三个环节”[37]。正是这三大不同之处,人们认识到现阶段所谓的智能活动还主要是对人类行为的模仿,人工智能的本质是计算。智能活动已经在算法推荐、算法决策、数据评估、数据分析等方面运用广泛且成熟。积极的一面是,人工智能确实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外在世界,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项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弥补人类在某些“能力”上的不足,比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无论是信息的收集量级还是处理速度都使人类望尘莫及。不过,从消极的一面来看,由智能引发的问题也会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中国社会强调技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紧紧围绕人民的生活需求,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智能产业。人们普遍接受人工智能的发展现今还处于弱人工智能的初期阶段,尚不用担忧奇点临近或者是强人工智能发展而引发的人机不可调和矛盾。与之相比,如何解决深度学习的不可解释性问题则迫在眉睫。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们在某些场景中是否使用人工智能以及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中国科学家和算法研究者持积极的态度,正努力寻找解释机制,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
人工智能相关产业是面向未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的重要产业,人工智能研究和伦理问题的应对离不开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的智力支持,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极为重要。据亿欧报告分析[38],中国着重强调建设AI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在研究生阶段强调“人工智能+X”相关交叉学科的设置,分层次培养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尽管中国高校课程设置起步较晚,但目前已经在迎头追赶。中国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推动,服务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加快培养符合人工智能领域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经过多年的持续积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期刊论文引用次数首次超过了美国”[39],人工智能创新创业日益活跃,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加速成长,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四家企业(BATH)发挥各自在互联网和信息化领域积累的优势与经验,纷纷开展面向人工智能落地的专业化事业群布局,进行大规模的内部组织架构及技术体系的调整,一方面为中小型人工智能企业提供数据和服务支持,另一方面在各自优势领域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在具体技术层、场景应用层全面铺开业务,引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2017年,中国宣布了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名单,分别为:依托百度公司建设自动驾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阿里云公司建设城市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腾讯公司建设医疗影像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依托科大讯飞公司建设智能语音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四大平台在人工智能各领域发挥作用,百度自动驾驶帮助汽车行业及自动驾驶领域的合作伙伴结合车辆和硬件系统,快速搭建一套自动驾驶系统;腾讯AI医学影像产品——腾讯觅影是首款AI食管癌筛查系统,准确率超过90%;在肺结节方面,觅影可以检测出3 mm及以上的微小结节,检测准确率超过95%。[40]
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极广且行业前景可观。在经济生活方面,人工智能参与到企业管理流程与生产流程,并向消费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同时通过对数据的洞察分析,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物流仓储与配送、市场销售与供应链周转等方面满足了经济生产的新需要,并产生了积极的反馈;在智能农业领域,人工智能被用来支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帮助监测农情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并可以涵盖从生产计划到终端销售的整个流程。腾讯AI Lab专家曾建立了一套模拟气候环境和作物生长的仿真器,在遥感技术的支持下,在50 mm2的温室里种出了3000 kg以上的黄瓜,种植水平相当于10年种植经验的人类种植者[41];在政治生活方面,智能化助力政府服务人民的水平升级,利用人工智能赋能基层工作人员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有效缓解与改善政务服务部门的人力资源局限问题;对政务服务过程各环节进行精准梳理和分析,有效辨别多余环节,大幅提高办事效率、减少行政延迟;以数倍于人力的效率实现证照、文件、公文等的流转以及办事过程数据的传递;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对审批数据信息的价值挖掘和知识管理;快速了解服务对象需求,定制服务;识别重点企业人员,提升决策的针对性等;准确把握公众的办事需求和可能存在的疑难问题;有效收集、存储以及分析公众对于政务服务流程、工作内容、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建议和意见,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汇聚个性化办事数据,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公众行为习惯,智能推送公众关注度高、与公众紧密相关的信息,为公众提供个性化、推送式服务等,为智能政务的开展和城市治理提供便利。
早在2016年,由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印发实施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从科技研发、应用推广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30年使中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规划指出要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从前沿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基础平台、人才队伍等方面强化部署,促进开源共享,系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确保中国人工智能科技水平跻身世界前列,为世界人工智能发展作出更多贡献。同年,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
2018年12月,中国工信部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指出“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将进一步带动其他技术的进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突破,正在成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能、振兴实体经济的新机遇、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新引擎”。在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方面,企业将人工智能应用嵌入到生产和经营的过程或结合行业的实际需求,创新算法和数据驱动的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艾瑞咨询预测,2019年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产业规模接近570亿元,安防和金融领域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业务渗透力最好,营销、客服、教育等行业有望得到快速发展。相应地,人们对人工智能产品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基于语音识别与交互技术的成熟落地与应用,智能家居和智能客服普遍进入日常生活;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公共场所身份的认定和监测管理更为便捷等等,人工智能产品市场前景广阔。在各领域中实现人工智能产品制造将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2018年和2019年人工智能都再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智能+”的概念,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的态势进一步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