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旋:不断被冲击中的日本文化

内旋:不断被冲击中的日本文化

根据整理学者们现有的研究成果[3][4],日本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在文化模式上:日本文化呈现出外在开放性与内在封闭性两种相悖的风格。这一特点在本尼迪克特的书中也有涉及,一方面,文化的对外开放性使得日本在面对外部文化时能够表现出不拘一格的进取精神;而另外一方面,内在的封闭性又使日本文化在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下仍能固守自己的传统,不会轻易改变自己。这两者似乎是一种矛盾,但日本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形成了一条特殊的衡量标准,以自己对优秀文化的评判,使得日本在近代历史中实现了多次快速发展。

第二个方面是在文化心态上:日本文化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这一特点也是日本耻感文化的重要表现方面,自卑感和优越感并存的状况,主要是源于日本特殊的海岛地理和历史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文化自卑感使得日本能够放下姿态,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比如日本语言中的中国元素和西方词汇;另外一方面,文化优越感又形成了日本特殊的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比如日本社会的工匠精神,他们出于对职业的敬畏与热爱,对生产产品有着完美与极致的追求,同时特别注重传统上的传承,以保持自己职业高标准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在文化规范上:内聚性和排他性兼有。日本文化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的特点,使其文化规范保持了内聚和排他两种特性。内聚性表现为日本的集体观念非常强烈,这种集体观念使得日本人非常注重团体内部的秩序感,进而衍生出在个人生活交往中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责任习惯。从最终结果来看,内聚性在日本社会表现出强烈集体观念与个人独立两种态度。而排他性则表现为其对非本土文化和事物的排斥,这种排斥与前文提到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是相呼应的,他们代表国家或集团展现出了开放性,但其个人内在却表现为一种排斥或者抵触,以保持自己的独立。在日本整个社会中表现得更加明显,正如前文所提到,日本形成了一条特殊的衡量标准,这个标准取决于产生外来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否优越,主体是否优越决定了日本对其采取开放或者封闭的态度。这也是日本耻感文化的一个外面展现,对于优越的主体,日本选择尊重对方并采取开放的态度学习其文化,反之则保持优越感以封闭态度来对待,日本在尊严与实力中取得了平衡。回到社会生活中,一方面内聚性使得日本集团主义的根深蒂固,而另外一方面的封闭性则导致日本对内在等级制度的尊崇,人们安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缺乏去挑战强势主体的主动性。

从上述几个特点来看,日本文化与同为东亚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长期以来,日本文化是典型的混合文化,在优势文化目前具有很强学习能力和接受性,有着自我约束感极强集体主义。同时,日本文化是弱基因文化(没有自生的文化为主导),缺少去改革创新和挑战权威的文化基因,因此很少在世界文化进步的潮流中带头创新。另外也有学者对此做出了分析,认为日本这种文化接收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外来文化工具化心态,一方面使得日本文化表现出庸俗化、表面化倾向,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它的文化前途,因为日本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冷淡了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仁”和西方文化中最重要的“思辩理性”,学习到了外表,却没有学到中西文化中最精华、最根本的东西。[5]

在对日本文化特点讨论中,有学者们认为日本文化能够实现各类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平衡,主要来源于日本特殊的文化内旋模式。因为日本是一个岛国,处于东亚文化发展的边缘,在这个文化内旋模型中,原本日本人的生活是独立发展的,但在其独立发展中不断地受到周边外来文化的冲击,于是处在边缘地带的日本人在历史发展中,通过不断地吸收融合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文化,并最终形成了这种内旋式的文化吸收模式。这种内旋模式与其处于文化边缘的状态相对应。在外来文化进入之后,本土文化吸收其中的优秀部分,对自己的部分进行改良,这种方式帮助在日本历史发展受益而逐步形成并巩固。这在古代日本吸引古代中国传统中原文化和明治维新之后吸引西方文化时最为明显。内旋式的文化吸收模式完全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原文化在面对新文化时,更多地是吸引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部分并将其融合,这个类似于佛教文化传入中原之后发展出来的汉传佛教;西方文化更加强调自己的主导性,对于外来文化更多地以对抗形式,这种冲突一直延续到现在,依然成为很多地方动荡的主要原因。而日本这种文化相对比较特殊,沃尔夫伦在《日本的权力结构之迷》之中是这样描述的,“日本对宗教总是表现出很大宽容,这种观点虽然广为人所接受,不过也只有在新的宗教或信仰体系不会对现有的政治安排造成威胁的时候才适用”,这也能够看出日本文化宽容性与封闭性是区别于中国和西方的。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内旋模式使得日本形成了现在的文化心态和文化模式。日本文化在面对更高层次文明时,它表现为文化内旋的吸收状态,而日本本身处于高层次发展时,则表现出一种文化展现的状态。这个特点一方面使日本文化在其发展中获得了大幅度的跃进,另一方面又使其保留了固有的文化传统。这也是日本能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的原因之一。在日本历史发展中,越是快速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就越是突出,例如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发展为世界五强,此时在文化传统上,日本却开始大幅度地从西欧文化回归东洋文化,这也代表了日本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文化特点。二战后,日本受到西方文化的大改造,但日本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实现自身快速发展同时,又逐步开始复活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对于日本明治维新与二战战败后的社会改造中的西化潮流,这两次日本本土文化潮流展现出的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面对强势文化能够全面接受,而自身发展之后再重新评估,进行文化修正。正是这种文化模式的特点,表现出明显的弊病,就是对于强势外来文化的接受缺少完整的本土化,带来两者的潜在冲突。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之时,也正是日本发展最迅猛之时,此时的日本因为经济的成功而树立了文化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在面对新的信息革命冲击时,这种内旋吸收的模式并没有发挥出明显作用,日本的文化的封闭性使得整个社会错失了一次快速发展的机遇。

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处理模式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一方面日本文化在没有外来文化进入时,表现出封闭性、优越性、排他性;而另外一个方面,当日本文化受到外来领先技术的冲击时,日本文化又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来确定其对待的方式,是文化吸收还是保持自身的优越感。所以在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之时,日本社会以何种姿态来面对,将决定日本在这次浪潮中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