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意事项

五、注意事项

1.呼吸机准备:连接管道,根据患者的疾病特点、临床表现、年龄、体重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进行呼吸参数预设,检查管路无漏气及报警系统完好,用模拟肺测试无误。向湿化罐内注入适量无菌注射用水,并调节湿化器的温度,连接至患者。

2.有创通气监测:患者带呼吸机治疗1~2 小时,应结合临床病情及动脉血气分析再次评估通气、氧合和酸碱平衡情况,及时判断通气疗效,合理调整治疗参数。

3.呼吸机使用中的管理

(1)观察呼吸机是否正常工作,各项设置有无异常变动。

(2)保持管道连接密闭性,各导线、传感器无松脱。

(3)保持温化湿化,湿化器内湿化液在正常刻度范围。

(4)及时处理管道内积水,避免阻塞通道或反流入患者气道,积水杯处于最低位,适时倾倒冷凝水。

(5)妥善固定人工气道,防止导管移位,每班交接导管置入长度,适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

(6)识别并及时处理呼吸机报警。

4.报警处理

(1)低潮气量及低每分通气量需排除管道漏气,增加辅助通气参数。

(2)高每分通气量需排除管道原因、呼吸机误触发等。

(3)气道低压需排除管道漏气、插管滑出。

(4)气道高压需检查是否插管过深、咳嗽、痰液阻塞、支气管痉挛、肺顺应性差、人机对抗等,做相应处理。

5.呼吸机的撤离:导致机械通气的原因去除后,应尽早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尽早撤机。

(1)准备拔管所需器材:吸痰管等吸痰装置,面罩,吸氧装置。

(2)确定患者拔管前2 ~4 小时停用镇静剂或肌松剂。

(3)拔管后30 分钟查血气分析。

(4)床旁保留气管插管器材以备再插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