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命丰盈

2.读书让生命丰盈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他说这番话的对象正是女人。

为何罗曼-罗兰会规劝女人要好好读书呢?因为大多数女性天生多愁善感,对外界事物变化的感知能力很强,因此比男性更容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当然,这种波动让女性更有共情力和理解力,但也会让女性受到负面信息的干扰。在这样的情绪机制下,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不是让女性变得不敏感,而是将这种情绪带入到书籍当中。

书是人最好的朋友,它永远不会抛弃你。有书陪伴,女性既能够从中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知识和力量,也能让波动的情绪找到一个可以释放的地方。因为人在阅读的时候会思考,会联想,会试图解决问题,这些就能分散注意力,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更具有现实性的事物上,而非过多消耗在情绪上。

阅读会让女性变得强大,这种强大是精神世界的强大,这样,她们才不会被传统观念所裹挟,也会具备打破性别歧视的意识和能力。

董卿是一个酷爱阅读的人,她对书籍的喜爱已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一种爱好,而是一种融入到生命中的存在,而这一切和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董卿的学前时光是在外婆家度过的,到了7岁的时候,父母把董卿接到了淮北上小学,从那时开始,董卿就感受到了父亲严苛的教育理念,她是这样描述的:“我的父亲对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严苛。”

这种严苛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董卿小时候很喜欢看连环画,因为单一的文字对小孩子来说,实在太枯燥了,然而父亲却认为这种充满图画的书没有多少价值,并不鼓励董卿去看,如果非要看的话,就要把故事中的成语都抄下来。为了能够继续看连环画,董卿只能硬着头皮去抄写上面的成语,但那时的董卿刚学习写字,没有读过多少成语,有一次就把“回维也纳”当成成语抄了下来。

在那段时光里,董卿最不喜欢的就是吃饭,虽然一家三口相聚的时间很短,但是父亲一定会借着吃饭的工夫对董卿进行教育,弄得董卿常常是一边吃饭一边哭。所以,董卿最欢乐的时光是父亲出差,那就意味着暂时没有人管她了。

父亲的严厉管教,让董卿和读书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董卿是发自内心地喜欢阅读;另一方面,阅读也是父亲布置给她的任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任务会越来越沉重。

董卿接受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背诵古诗词,在董善祥看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诗词就是五千年文化的灵魂,让董卿背诵诗词既能够培养她的文化素养,也可以让她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语感和审美。

当初董善祥的严厉教育,让董卿在背诵诗词的过程中掌握了中华语言的精髓,她的侃侃而谈,她的妙语连珠,都是在和那些诗词书籍相依相伴的时光中慢慢培养起来的。毕竟只要畅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哪怕对某些诗句不能很快理解,但只要天天耳濡目染,它们总能缓慢地沉淀于内心,最后转化为一种气质和精神。

董卿身上的端庄、秀丽和细腻,都和中华诗词的内核十分相像,所以当董卿出现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时,不少人立刻发现,董卿就是为这个舞台而生的,她所具备的知识和气质都完全符合这档节目。人们深有感触地说:“原来你是这样的董卿。”“这样的董卿”是什么样的呢?她是一个集齐了优雅、知性和内涵的主持人。

上中学以后,董卿每三五天都会阅读一本名著。一到寒暑假的时候,母亲还会给她开列书单,上面基本都是《红楼梦》《基度山伯爵》《简-爱》《茶花女》等国内外名著。董卿有时候阅读得很快,母亲还担心她走马观花地看书,于是就会找出名著中的某个章节让董卿罗列出其中的人物关系,而博闻强识的董卿每次都能对答如流,还能够根据自己的了解讲出一些独特的观点,让母亲感到很欣慰。

对董卿而言,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让她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会让她努力吸取书中的营养成分来充实自己。多年以后,董卿有一次在《朗读者》的节目中说了这样一番话:“好多人都说四大名著百看不厌的是《红楼梦》,因为往浅了读是一个院子里的儿女情长,往深了读是一个朝代的盛衰兴亡,所以每每读罢,掩卷长叹,也只有4个字可以感叹——真有味道。”

女性生来的多愁善感,如果一味地放在现实中发泄,可能会让身边的人厌烦,所以董卿用读书去释放,她说:“我第一次看书哭是看《茶花女》;我最喜欢的是《安娜-卡列尼娜》;一直在读的是《红楼梦》,每个阶段看都有不同的观感;我最喜欢的作家是茨威格,他写女人的情感很细腻,我觉得他和欧-亨利有一拼,永远都以出人意料的结局感染读者。”

多读一些书,读一些好书,这些都会改变女性的气质,让女性保持深藏于内心的一份淡定和外在的自信与美丽。在如今这个人心浮躁的年代,愿意沉下心阅读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才去触碰书籍,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喜欢阅读,却只喜欢看缺乏内涵的书籍。这样的阅读习惯不会真正让一个人由内向外地提升气质,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失去了一个原本可以忠诚陪伴自己的精神向导。于是,一些女性在没有书籍的引导下,被少数无良的自媒体带上歧路,吸收了一些偏激、片面的信息,甚至把谣言当成现实,不仅在思想上受到了侵害,三观也被严重影响。

当一些女性称赞董卿“腹有诗书气自华”时,或许她们也想成为董卿一样的女子,却又不知从何下手。其实,董卿今天展示给人们的才气,都是从童年时代就开始慢慢积累的,每一本书、每一行字,都成为她日后满腹才情的构成之物,那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如同一条条小河汇入江海那样缓慢积累的。

董卿曾经说过,主持人的定位应该是文人,而不是演员,一个主持人如果没有阅读习惯,就像没吃饱饭一样,精神永远处于饥饿和空虚的状态。的确如此,那些水平和董卿不在一个段位的主持人,只能事先准备好的台词按部就班地说出来,一旦进入现场发挥环节,就会原形毕露。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人文积累,而董卿则不然,她是真的把读书当成了像吃饭一样重要的存在。她坚定地表示:“我始终相信我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读书是可以给人力量的,它更能给人快乐。”

阅读不仅让董卿的主持事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让她在待人接物的时候谈吐得体,她表示自己在舞台上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读书,所以她才说:“假如我几天不读书,我会感觉像一个人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有些人不愿意去阅读,是因为觉得读书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而自己每天忙于工作,实在没空。可从早忙到晚的董卿仍然会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她说:“阅读是我睡前的必修课。我必须有自己的空间。我养成了自己的作息规律。每天都是十一二点才结束工作回家,然后上网浏览新闻,大事小事,轶闻趣谈。到了一两点,心静下来,便是我的阅读时间,总有一两个小时,而睡觉的时间就要到凌晨三四点,这是我的生物钟。”

只有先对读书产生发自内心的爱,才会愿意为它挤出时间。不要把阅读当成一种投资,它可能不会给你任何回报,而是要把阅读当成是一种习惯,深深地镌刻在生命里。

曾经有人问董卿,如果让她只带三件东西在荒岛上生存,会带什么?董卿回答:一是书;二是一粒种子,“在上面生根发芽,让我看到希望存在”;三是男人,“带一个爱人过去,生活中不能没有这些”。董卿把书放在第一位,可见阅读在她心中的分量,有了这样的重要地位,她才愿意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书籍相伴。

董卿将这个阅读习惯年复一年地保持着,正如人们所说:读书如同远行。有的人草草看过几本书之后,发现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拿着书走出几步就放下了,这种连短途旅行都算不上的“相伴”,如何让你身上染上书卷气呢?董卿将爱好变成了习惯,她不会将其割舍,她说:“古典文学里有中国文化的精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藏,学习古典文化就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在那里,你可以望得更远。”这就是读书的魅力所在,董卿用半生去坚持和证明了它的意义所在。

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内心丰富的女人,大多是博览群书的,因为只有阅读,才会赐给她们独立的思想和见解。虽然她们未必是国色天香,但她们比一般女性更睿智和豁达,能够精准地洞察世界,还能从容地面对生活。她们是那种感性不张扬、优雅不做作的才情女子,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高雅的举手投足,征服每一个与其相遇的人,最终收获丰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