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局观,把控全局

5.有大局观,把控全局

高尔基曾说:“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我们放弃了责任,也就等于放弃了整个世界。”那么,什么是责任?责任如何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呢?

责任是一个人身上为完成某件事而肩负的使命,也可以是对某个人的承诺,但这些都是“小责任”,人还有更重要的大责任。打个比方,一个人完成日常工作是小责任,但这份工作可能关系到整个公司某一个项目的正常运行乃至在行业中的口碑,当你把视角放在这个高度时,你所肩负的就是“大责任”,而这个视角就被称为“大局观”。

大局观并非是“高大上”的词汇,它可以体现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尤其是在女性大量参与社会实践的今天,一个女人所承担的职业责任和社会责任并不会少于男性,那么为了兑现承诺、完成使命,女性也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的大局观。

一个有大局观的女性,会比那些缺乏大局观的女性有更明确的人生目标,她们不仅能经营好家庭,也能处理好工作,更有可能在社会上发挥重要作用。大局观决定了一个人遵守社会规则的精神,本质上也是一种契约精神的体现。不过,有些女性可能思想还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性缺少足够的话语权,在社会活动中也扮演不了重要角色,所以没必要去谈大局观。实际上,大局观和性别无关,对于女性来说,如果主动放弃大局观的培养,就是在客观上将自己从社会活动中的关键位置上剔除出去,将权力交还给了男性,这种思想是非常有害的。

掌握大局观的女性,就能够在诸多社会活动中占据核心位置,因为人们会愿意与这样的女性共事,甚至听从她的领导。

有一年,董卿负责主持公安部的新年晚会,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邀请六位英雄模范给全国观众拜年。可董卿拿到的资料非常少,只是简单介绍了这六位英模的名字和头衔,于是董卿立即去网上搜索这六位英模的详细信息,最后向导演提议:“用一句话向观众介绍每一位英模,因为我想告诉观众,这六位英模的敬礼是用生命、用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换来的。”导演知道董卿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考虑到晚会时间有限,加入这个环节可能会影响后续节目的时间安排,然而董卿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了导演。当然,为了节约节目时间,董卿一夜未合眼,将这些资料尽可能浓缩成精华。

晚会结束后,大家得知董卿査找资料的事情,有些人表示不理解,认为既然导演想要简化流程,何必再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呢?对于这种疑问,董卿的解释是:“站在这里,尤其是站在央视这样的平台上,我不是来沽名钓誉的。主持不是作秀,主持人的责任是提供信息、提供情感、提供思考空间。”

本来,董卿可以不提出任何主张,按照既定的安排完成这个晚会环节,自己还可以安安稳稳地睡一觉,但是董卿考虑的是在央视的舞台上,如何让全国观众进一步认识那些在岗位上无私奉献的英模们,这关系到大家是否会发自内心地了解和尊重他们。如果草草介绍一番,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董卿才不遗余力地劝说导演进行了内容上的调整。

这就是董卿的大局观,此时的她考虑的不只是自己的主持工作,而是站在整场晚会甚至央视这个大舞台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种大局观也让她的建议起到了正面作用,全国观众通过对英模的简短介绍,了解了他们背后的故事和心路历程,这样人民群众记住的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

大局观代表的是一种处世态度,它绝不只局限于某些重要的或者特殊的岗位,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更高一层的视角。特别是对女性来说,能否具备大局观代表着是否真正和现代社会相融合,也决定了一个女人在社会实践中是主导者还是配合者的角色。

有些女性并不排斥培养大局观,但她们更担心由此产生的额外工作量。当然,大局观不是用嘴说说的,需要你拿出切实的行动。你的付出总会被人看到,人们会由此发现你的价值,即便没人看到,它也会让你经历一个快速成长的过程,长期持续下去,你就会越来越接近一个成功者的定位。

2006年10月,倪萍做客《艺术人生》,当时的她已经多年不做主持人,她在这期节目中回顾了自己在央视走过的17年岁月,心中充满感慨。她从一个有些自卑的新人逐渐成长为主持过13届春晚的“定海神针”,其间无数次获得主持界的最高奖项,但是这光荣的经历也让她长期处于高压的状态中,因此最终选择离开,去过另外一种人生。在节目接近尾声时,倪萍抽到了一个后辈的提问:台上的万人瞩目,台下的寂寞无助,曾经鼎盛一时,终有落幕的一天,如何平衡和面对?这个问题的提出者不是别人,正是董卿。董卿拿起话筒,带着敬意看着倪萍说:“我是一次又一次地被倪萍姐的话感动着,就像以前在看您主持节目的时候,我作为一个观众,您是主持人,一次又一次被您感动一样。我真的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会被您抽到,我非常想知道,您会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

倪萍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以后回答说:“董卿,我很喜欢你,也非常羡慕你,拥有现在这样的机会。我知道你特别辛苦,但我从来都不说。当一个战士穿上军装,一直被领导派往前线打最重要的战役,当你来到我这个年龄和我这种状态的时候,你一定会特别觉得,生命是值得的。”董卿听完这番话以后,不觉潸然泪下。

其实,董卿可以提出很多讨教性的问题,比如有关主持人自身素质培养的、如何与其他主持人合作的问题,而这一类的问题是可以帮助董卿日后走好主持人之路的,但是她提出了一个看起来有些“哲学性”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的深意在哪里呢?其深意在于,它是每个主持人都会面对的问题,无论你是新人还是王牌主持人,总要迎接光环褪去的时刻,而解答这个问题就是在对中国主持界的新老人才进行心理疏导。

这是一个充满大局观的提问,难怪董卿在和倪萍对话时非常激动,因为她可能很早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她关心的不只是自己未来的主持人之路,而是对国内主持界如何持续不断地培养接班人以及老前辈们如何谢幕的困惑。

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大局观并不接地气,直白地说,就是缺少现实意义,不如思考如何赚取名利更实在。其实,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或者团队,都需要具有大局观的人统领全局,否则很难走得长远。只注重眼前的利益也许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利,但因为没有看清远方的路,走着走着就会迷失方向。

归根结底,大局观是一个人面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格局越大,态度也就越积极,才有可能把控全局。因为看得远、想得多的人,会不由自主地在多方面持续磨砺自己,而如果只聚焦在眼前的一摊工作上,只能做好一颗螺丝钉,却不知道自己将会被拧进哪里,更看不到一部超大机器是如何运转的。这样的人生,自然不会有高光时刻。

董卿因为具有大局观,所以她才努力地在多个方面完善自己。每天下班回家后,董卿总会抽出一点时间到央视国际和百度贴吧里看观众的留言,哪怕只是关于服饰穿戴上的小建议,董卿也会记在心上。这并非是对细节的苛求,而是从整个舞台的演出效果乃至一场晚会的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思考的,董卿只有注意到这些细节,才能成就全局。

在大局观的影响下,董卿不自觉地给自己提高了工作标准,在制作《朗读者》的那段时间,董卿几乎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基本上是前一期的后期没有做完,就要考虑后面几期的策划。因为她考虑的不再是一场节目是否精彩,而是整个系列在逻辑上是否连贯、在主题上是否环环相扣,这关系到节目向全国观众传递有价值信息的效果。

从主持人变身为制作人,与其说是董卿的个人能力提升了,不如说是她的大局观提升了,因为这两个不同的职业定位所站的高度是不同的,为此,董卿感慨地表示:“早年间,我的很多行事风格大家可能会觉得不理解,为什么她要这样苛刻?现在你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说服力,而且也被看到,你自己都用这样的标准要求自己,你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个事情,就是因为你长期一以贯之的坚持,那他们会想:我们也试试看吧,就听她的,也许我们也能提升呢!”

人们愿意听从董卿的安排,不是因为她的资历和名气,而是认可她开阔的视角,这个视角几乎涵盖了一档节目的所有岗位,也只有在这个视角的注视之下,人们才能想象出一个完美的节目应该是何种模样。

一个有大局观的女性,身上自带领袖气质,人们在和她接触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忘掉“她是一个女孩子”之类的刻板印象,因为她的格局会自动形成一种号召力和凝聚力,让人们愿意团结在她的周围,相信只有她的存在才能掌控全局,她就是与暴风雨对抗的舵手,有能力领导着船队从险境开向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