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事尊重为先
张爱玲曾说:“善于低头的女人,才是最厉害的女人。”
所谓“低头”,并不是让女人畏惧和退缩,而是对人、对事保持尊重、平和与宽容的态度。它并非是用封建社会的观念去束缚女性,而是让女性在现代社会中展示出新女性的修养。这种修养是由内向外的,能够让一个女人以大方得体的优雅姿态行走于世。
一个女人可以貌不出众,也可以能力平凡,但不可以缺乏教养,更不可被“小公主”的人设绑定,成为一个惯于颐指气使的高傲女人。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被尊重和认同的心理期待,而不是被人冷落和忽视。作为现代女性,不能因为女权意识的觉醒而盲目地凸显自我,漠视他人的感受,只有以不卑不亢和落落大方的举止参与社会活动,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重和喜爱。
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没有什么人会无怨无悔或者无欲无求地帮助我们,所以我们要把“应该做”这个词从语言表达的词库中永远删除。要对他人以礼相待,而不能理直气壮地认为这是对方应该做的,要真诚地说出“谢谢”“打扰了”乃至“对不起”这些话,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有一次,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一位身体残疾的女孩登台,她叫张超凡,尽管她缺少了一只手臂,却非常自信和乐观,还用“自信水流东,花开半夏”来勉励自己。当张超凡谈起童年时代因为身体缺陷而经历的不愉快的往事时,现场的观众不免潸然泪下。如果是其他主持人在场,很可能会借着这个机会调动大家的情绪,让观众和张超凡一起共情,让全国观众在眼泪中看完这期节目。但是,这样的演出效果真的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此时站在台上的主持人是董卿,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盲目煽情并不会带来最佳的演出效果。在张超凡讲述不幸的童年遭遇时,董卿的脸上却挂着淡淡的笑容,就像对待其他选手一样去欣赏这个坚强的女孩,她没有滥用任何表达同情的词藻和行为,最后给了张超凡这样的点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完整,只不过有些是看得见的残缺,有些是看不见的。但在你身上最宝贵的是,你用你的乐观、坚强、勇敢去追求了一颗完整的心灵。”
这一番话让观众忍不住为董卿点赞,因为人们立即感受到了董卿所表达的人性关怀。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一个残疾人,真的喜欢大家用眼泪来关注你身上的不幸吗?其实,你会更加害怕人们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缺陷上,因为眼泪除了代表同情之外,还代表着怜悯,而怜悯对于一个自强自立的女性完全是多余的。
有心理专家表示,当我们和残疾人交往时,不必将自己的怜悯之心传递给对方,这样只会让对方感到不适,所以只需要平等地表达即可,因为这从客观上就认同了“其实你和我一样”,这种平等之心才是对残疾人最好的尊重。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董卿准确地理解了尊重的含义,她用平和的语调表达了对一个残疾女孩的肯定,让现场气氛在正常的状态中酝酿出人性的关怀。
这样的董卿,就是一个温婉待人、心思细腻且不矫揉造作的人,观众和选手能不喜欢她吗?
一个有修养的女性是善解人意的,她不会滥用同情心。无论面对何种遭遇的人,都能以平和之心与其沟通和交往,将心中的善意和暖意传递给对方,不会因为一时的情感波动狂飙眼泪。当然,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简单的懂礼貌,它需要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慢慢打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强化,最终体现在待人接物的每一处细节之中。而这些细节就是一个人修养的缩影,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熠熠发光,不会被时间击败,只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越发耀眼。
董卿在《朗读者》的筹备录制过程中,和团队经过了一番漫长的磨合,虽然成员都是行业精英,不过毕竟人无完人,偶尔犯错也是难免的。当时团队里有一个女孩,专业能力出色,就是做事有些毛躁,不太注意细节,导致在节目录制中犯了错。面对这种情况,董卿虽然心有不满,但还是本着尊重对方的态度,没有直截了当地批评对方,而是温和地向女孩提出建议:“疏忽细节常常会闹笑话,你也不愿意闹笑话吧?马虎就像放大镜,能把错误放大无数倍,你愿意当个放大镜吗?”
董卿的这番话让女孩不好意思地笑出来,平和地接受了董卿的建议,从此工作非常认真,没有再犯错误。如果当时董卿劈头盖脸地批评对方,女孩虽然不会反驳,但面子上受到了伤害,以后如何与团队成员相处呢?正是董卿对女孩的尊重,才让对方愿意接受建议,这就是对人性关怀之后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睿智的女性,会在态度和语言上下功夫,她们会用和颜悦色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会用巧妙婉转的语言让对方改正错误,而当她们表达了尊重时,对方自然就不会产生抗拒心理,会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这种尊重。如果人与人之间都充满尊重的温暖气息,我们即使作为旁观者,也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
有一期《中国诗词大会》上来了一位只上过几年学、却喜欢诗词的农民大叔。初次登上万众瞩目的舞台,这位大叔自然有些拘谨,毕竟他的文化底子有些单薄,担心会在这个舞台上出丑。作为主持人的董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她温柔地对观众们说:“因为那诗啊,就像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去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这番话让观众在一瞬间理解了这位喜爱诗词半辈子的农民,自然而然地放下了偏见和刻板印象,接下来,董卿又微笑地鼓励大叔:“所以即便您答错了,那也是这个现场里一个最美丽的错误。”
董卿短短的几句话,不仅鼓励了选手,也给了他进退自如的勇气,而这一切都是源于对大叔的尊重,现场的观众忍不住为董卿的情商和修养点赞。
尊重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发自内心、形成习惯的一种自然反应,也正是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更能让他人感受到尊重的魅力。
董卿在2013年采访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最美警察”李博亚,这位“最美警察”因为救人导致双腿被轧断,董卿在采访的时候保持半跪的状态,这种对英雄的尊重引来无数人的肯定和称赞。那一刻,董卿的下跪没有迟疑,没有尴尬,全然是出自一种本能反应,因为她已经将尊重他人刻进了行为习惯中。
渴望被他人尊重是人的天性,而尊重的具体表现不是固定的。生活中,有些女性在待人接物上看似礼貌,但其实细细品味之下,这不过是一种客套的距离感,并不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尊重他人要从对方的立场切入,不能以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否则这样的尊重是缺少温度的。
在《朗读者》第二季,董卿在凤凰古城邂逅了画苑大家黄永玉。当时黄永玉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虽然白发苍苍,骨子里却是不服老的,性格很像《射雕英雄传》中的老顽童。因此,董卿在和黄老初见面时,并没有按照一般规矩称对方为“黄老”或者“黄大师”,而是笑着称其为“那个比我老的老头儿”。
原来,黄永玉多年前曾经出版过一本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的书,所以董卿叫的这声“老头”是有出处的,不仅没有惹老人生气,反而变相地表现了自己的尊重与认同,拉近了和黄老的距离。在之后的采访环节中,两人相谈甚欢。
如果董卿没有事先做功课,去了解黄老的经历,只是生硬地叫一声“黄老先生”,这样的称谓虽然谈不上不妥,但也无法让黄老感受到被重视和被关注。所以尊重这件事,是要从细微的小事入手,不是简单地遵循一套礼貌交谈的模板就足够了,它需要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让对方动容。
修养是一种潜在的品质,它可能不如娇美的容颜那样直接吸引人,但只要相处久了,它就是最能吸引他人的优秀品质,也是一个现代女性修炼自身的结果。它可以让女性由内向外地散发出美丽的光芒,让每一个和她接触的人都会被滋润和感动,因为只要和这样的女性相处,人们就会感受到由衷的喜悦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