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时刻更低调

5.高光时刻更低调

有这样一句话:“低调,是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是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的确,做人最快乐的时刻是做真实的自己,不必被世俗绑定,不会被偏见左右,特别是当我们步入人生的高光时刻后,有多少人是真的喜欢被聚光灯照射的感觉呢?或许更多的是为了扬眉吐气、证明自己有出色的一面吧。既然如此,不如适当收起锋芒,在低调的状态中做回那个曾经的自己。

在高光时刻保持低调,是一种内在修养,也是谦逊的表现。对于现代女性来说,新的时代为大多数人提供了走向高处的机会,女性有权利展示自己强大的一面,也有权利去和世俗偏见作斗争,但无论你走到哪个高度,都不要盲目地把高光当成“日常光”,因为那种光芒虽然耀眼,却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

人生如梦,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便身居高位,你也不可能知道下一刻自己是否还能坐在这里。与其紧抓住这高光时刻不放,不如暂时地回归平静,去享受生活赐给你的另一份美好。

董卿曾说,在她的主持生涯中有过多次选择,从浙江有线电视台到上海东方电视台再到央视,每一次选择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这段漫长的职业长跑中,董卿能够耐得住寂寞,也能够承受得起大红大紫。其实,那些像董卿一样成功的女性,她们也拥有繁华的日子,可这种生活虽然美丽,但终究像盛开的花朵一样存在期限,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心态,等到花落衰败之时,自己承受的将是另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

一个能获得成功的女性,也是能够在成功时保持淡然之心的女性,她们不会争着去做引人注目的鲜花,而是会保持平淡、细腻的心,去享受宁静和真实。

董卿就是那个愿意享受安宁的人。

有一年春晚直播结束后,董卿离开演播大厅,一个人孤单地走在空旷的大街上,回到家里吃了一碗速冻水饺,当时的她的确感受到了“繁华过后的落寞”,但这种感觉毕竟是真实的,她需要接受这种高光褪去之后的平静。对于董卿来说,春晚舞台像是绚烂的烟花,有那么多人关注,有那么长的播出时间,但无论如何总有结束的那一刻,那一刻的到来意味着所有刚才被灯光和镜头照射的人要回归自己的生活,那里虽然没有闪耀的光,却有着温暖和熟悉的气息。

白岩松曾经用“化蝶”来评价董卿,他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次和董卿出差归来,董卿带了好几个装演出服的大箱子,白岩松问她回哪里,董卿表示自己要回办公室。白岩松记得,那时候临近黄昏,街上挤满了下班回家的人,然而董卿执着地回到可能无人的办公室。对她来说,那里的孤独感会更加强烈,但是董卿能够欣然接受。因为演出结束了,她要暂时做回一个躲在办公楼里工作的职场女子,而非在镜头下的金牌主持人。这种角色和光环的转化才是人生的常态,对此董卿早已默默接纳。或许,这就是“化蝶”的另一种解读吧。

在高光时刻沉得住气,这是情绪管理能力出色的表现。这样的女子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她们可以大方得体地站在外人面前,也可以安静平和地回归自己的世界,她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表现出一种淡定和从容,而这正是一个现代女性身上应该散发出的魅力。

2014年春晚,一些观众发现Yif表演的魔术存在穿帮的问题,就在网络上吐槽,甚至有些观众认为魔术穿帮是因为没有找董卿做搭档。针对观众的吐槽,原本应该感到自豪的董卿却没有表现出“看来大家还是需要我”的态度,而是十分谦和地表示:“春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越来越强,很多观众嘴上吐槽,却有着一颗爱你的心,这是另一种互动和参与。对于积极的建言,我们不能阻挠和惧怕,而应该保持欢迎的、不排斥的、平和的心态。”

那时的董卿的确大红大紫,即便离开了某个节目,也依然被深爱她的观众惦记,但董卿并没有将这份喜爱当成是闪烁的资本。这样做既不会充实自己的内在,又可能在无形中波及到其他人,所以董卿保持着平和之心,不被外界的言论扰乱情绪,坚定自己的想法和态度,呈现出一种淡定从容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唯有保持安静与平和,才能从高处回归最真实的自己,所以越是懂得适时低调的女性,越是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之美。

做一个像董卿那样懂得低调、享受低调的女子,永远都能笑对人生,以宁静淡泊的心态阅读生命中的每一个篇章。正如《艺术人生》对董卿的评价:“一个从春天里走来的女孩,如同三月清徐而不失绵厚的风,清纯靓丽中饱含着优雅与端庄。含蓄内敛的气质赋予了她收放自如的大气和沉稳,以及一份积淀了淡定与自信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