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去赞美
人到中年,不少人都会感叹岁月无情,此时能够回忆起的,往往是沉淀在记忆中的赞美,因为赞美才让我们更积极地肯定自己。赞美是赞美者的通行证,贬损是贬损者的墓志铭。在与人相交的过程中,只有用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博得对方的好感,这并非是虚荣心作祟,而是因为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来自外界的肯定永远都是鼓舞人心的。
女性在生活中,总能接受到他人的赞美,有赞美容貌的,有赞美身材的,还有赞美性格的。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女性获赞的概率会更高一些,于是一部分女性下意识地认为,女性生来就该得到赞美。这个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女性值得赞美,但同样也应该去赞美他人。在如今的社交生活中,赞美已经成为了沟通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前几年流行的“夸夸群”(以互相夸奖甚至吹捧为主题的网络社群)就是最好的例证。
既然人人都渴望得到认同,女性就没有理由放弃这个权利,而且应该积极地把它打造成为社交的利器,成为无论在哪里都深受欢迎的人。
在《朗读者》第二季的一期节目中,节目组邀请了国家话剧院演员、知名影星陈数。陈数出演过很多影视剧中的角色,天然带有一种知性美,在舞台上的她和董卿并排站在一起,光彩照人。董卿作为主持人,按道理也该夸奖一下陈数,但是这种级别的女星早已习惯了被人夸奖,单纯的“你真漂亮”“你的演技一流”是苍白无力的,也不会产生任何好的节目效果。董卿面对陈数是这样说的:“真正的美人,没有年龄感,更无惧岁月,因为在增长皱纹的同时,她更增长了智慧。”这番话一出,顿时赢得了一致的好评,因为它是发自内心的赞美,是真正从陈数的个人经历出发所作出的真情描述,透露出一种真诚,谁听了都不免动容。
在这期节目之后,很多好事的网友将董卿和陈数放在一起比较,有人说她们是绝代双姝,也有人说陈数气质更好、董卿更优雅等等,结果从理性的讨论变成了争执。后来有人就这个问题特意采访了董卿,董卿的回答是:“我认为陈数才是优雅女人的典范。”董卿的这个回答诚意满满,并没有为了平息网友争论而包含敷衍之意。
赞美是对他人的肯定,但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肯定,所以它虽然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肯定,但如果赞美之词都是千篇一律的话,这不仅不会增加被赞美者内心的满足感,反而会让其产生焦虑,认为大家敷衍的赞美其实是代表着一种否定。所以,赞美的言辞必须要发自内心,说到对方的心坎里才有意义。
有些女性明白赞美是社交利器,但并不想耐心地了解一个人,于是就用模棱两可的赞美去夸奖别人,反而让对方产生一种被高级讽刺的感觉,弄巧成拙。因此,如果没有足够了解对方,勉为其难的赞美不如不要。
高明的赞美,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比如从一个人的性格、爱好或者事业等方面入手,要从对方最感兴趣的方面或者是他人很少关注的方面切入,这样才能真正打动人心。如果一个人在某方面足够突出,那就要尽量避开人人都会提到的话题,选择一个冷门的角度,才容易让对方记住你。
赞美虽然要选择新颖的角度,却不要过分浮夸,要把真情藏在看似平凡的叙述中,这样才能体现出真诚,即便被夸奖者听不到,也足以让所有听到的人为之动容。简而言之,越是有分量的赞美,听起来越不像是赞美,而像是在平淡地描述一件事。
知名主持人李咏去世之后,圈内圈外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人们再也看不到屏幕上那个风趣幽默的男人了,于是有不少人开始了对李咏的追忆,各种赞美声也连成一片。但是作为李咏曾经的搭档,董卿和其他人的赞美很不一样,显得非常“平淡”。
董卿回忆说,有一年春晚,她穿着高跟鞋上台,一不小心,细细的鞋跟就卡进了舞台的夹缝里,无论如何都拔不出来。在报完幕、发完言以后,其他主持人陆续走下台,董卿一个人站在那里,想走走不了,想留也留不下,非常尴尬。就在这时,已经察觉到董卿有异样的李咏走过来,蹲下身帮董卿拔出了鞋跟,为她成功解围。
董卿在回忆这段往事时,眼中含泪,但遣词造句很质朴,她并没有直接夸奖李咏如何高情商、如何体贴,而是通过一件小事将他的细心和温暖赞美到了极致。
赞美一个人虽然有技巧之别,但掌握起来并不难,只要你真的和对方有过接触,对其有一定的了解,回味那些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表达出赞美之意。而你如果不够用心,无法动情,即便掌握再高超的表达技巧,也无法说出能打动人心的赞美之词。
人活一世,坎坷总是随处可遇,大多数人都不是上天的幸运儿,都是一路磕磕绊绊地走过来的,或许身上布满伤痕,或许心灵留下创伤,此时如果有人发自肺腑地赞美自己一句,那就像炎热盛夏的一杯冰水,沁人心脾。对女性来说,坦诚地去赞美别人,并不会降低自己的身价,反而会让人看到你身上熠熠发光的一面,也会因此而衷心地赞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