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家医案借鉴

二、名家医案借鉴

1.吴佩衡医案——风寒束表

王某,男,42岁。

主诉:发热头痛半天。

现病史:患者于昨夜(相对就诊时而言)发热,体温3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

诊断: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风寒伤及太阳肤表。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麻黄汤加味主之。麻黄6g,桂枝10g,杏仁10g,法半夏6g,防风6g,甘草6g,生姜3片。

嘱温服而卧,取汗自愈。孰料患者家属畏忌麻黄一药之温,恐燥热伤津,自行将方中麻黄减除,服一碗,未得汗。见其烦躁,热势反甚,体温升至39.7℃,继服第二碗,则头痛如裂,身痛如被杖,恶寒较昨日更甚,疑为药不对证,邀余急往诊视,脉来浮紧急促,苔白腻,呼痛呻吟,虽言失治,幸喜表寒证型未变,释明其意,即嘱仍用原方,万不能再去麻黄。经照方服药二次后,温覆而卧,少顷汗出热退,表邪解,遂得脉静身凉而愈。

按语:世有畏麻桂如蛇蝎者,以为其性温而易伤津化燥,不知表寒实证无麻黄之辛散,何以发腠理,驱邪以外出;无桂枝之温通,何以助阳温经而散寒?盖用药在于审证之明确,有是证用是药,用之得当则药到病除,用之不当,则变化莫测。阳热偏胜者,辛温固不宜用,营血不足,里虚内伤等证,亦不宜汗。倘确属寒邪束表之证,当用而不用,反以清凉苦寒抑其热,势必助邪多伤正,表寒不解,热势更张,斯时宜以麻桂等剂因势利导,驱邪外出,切勿坐失良机而至表邪传里为患,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法也。

2.刘惠宁医案——风热犯表

黄某,男,18岁。

主诉:发热头痛1d。

现病史:1d来发热头痛,咳嗽有痰,痰白质黏,咽喉疼痛,脉滑数而浮,舌苔薄白,舌质边尖红。

查体:脉搏100次/min,体温40℃,扁桃体红肿。

诊断: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外感风热。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仿桑菊饮加减。桑叶5g,杭菊花5g,北杏仁5g,连翘6g,金银花5g,淡竹叶5g,芦根25g,前胡10g,甘草3g。

水煎服1剂后,微汗出,体温降至38℃,连服3剂,热退身凉,诸症均愈。

按语:患者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脉浮苔薄白,故诊为感冒无疑。《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故辨证属风热感冒。风与热同为阳邪,阳从热化,故发热且甚;风热袭肺,肺气不宣而见咳嗽有痰,咽痛;脉滑数而浮,苔薄白,舌边尖红均为风热在表之象。故治当辛凉透表,方中用桑叶、杏仁宣肺止咳,菊花、金银花辛凉透表,连翘清热解毒,前胡止咳,淡竹叶、芦根甘凉生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药味较少,药量很轻,轻灵活泼,透表散邪,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故能1剂而汗出热减,4剂而诸症悉除。

3.张伯臾医案——暑湿感冒

汤某,女,29岁。

初诊日期:1968年7月19日。

主诉:壮热无汗2d。

现病史:2d前开始壮热无汗,微恶寒,头痛口干,胸闷,脉浮数,苔薄白而干。

查体:体温40.1℃。

诊断: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寒暑湿错杂之邪,蕴蒸气分。

治法:解表清暑。

方药:拟黄连香薷饮加味。炒黄连2.4g,香薷6g,扁豆花9g,川朴花4.5g,淡豆豉12g,黑山栀9g,广郁金9g,鲜茅根1支,防风9g,鸡苏散18g(包煎)。1剂。

二诊:体温38.5℃,药后微汗,身热较减,头痛倦怠,半夜略咳,口干,大便未解,脉仍浮数,苔薄。暑湿表证虽减未解,腑气未通,仍守前法出入,前方去川朴花,加枳实9g,杏仁9g。1剂。

三诊:体温36.7℃,得汗不多,但寒热已退,大便亦解,头痛未止,头汗齐颈而还,脉浮小滑,苔薄腻。暑湿虽化未清,再拟芳香宣化。

方药:鲜藿佩各9g,冬桑叶9g,菊花6g,薄荷3g(后下),鲜茅根1支,茯苓12g,炒枳壳9g,桔梗4.5g,青蒿9g,白薇9g。3剂。

按语:本例用黄连香薷饮加减治疗,香薷饮适用于暑天感受风寒之邪,症见壮热恶寒,无汗苔白,用香薷发汗退热,即《黄帝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然因暑天,故每多夹热,本例即属此类,故又有黄连香薷饮方,其所以用黄连者,暑邪入心故也,关于香薷古代有“冬季麻黄,夏令香薷”之说,是指其发汗之力犹如麻黄,然而单味麻黄并不发汗,仅为开肺平喘,需与桂枝相配始能得汗,而香薷单味即可发汗,且其性味辛温,故暑天感冒发热尚有汗者用香薷须慎重审之,若感受暑热之邪香薷需斟酌而用。

4.蒲辅周医案——气虚感冒

邹某,男,60岁。

初诊日期:1958年8月23日。

主诉:头痛项强,畏风2d伴微咳。

现病史:形体瘦弱,素易感冒,近2d因疲劳受凉,头痛项强,畏风,动则汗出,轻微咳嗽,消化不好已久,肠鸣,纳差,精神不振,脉左寸微浮,右寸微弦,两关弦虚,两尺沉弱,舌正苔薄白黏腻。

诊断: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体虚卫阳不固,复感新凉之气。

治法:调营卫,建中气。

方药:党参6g,桂枝4.5g,白芍6g,炙甘草4.5g,生黄芪9g,法半夏6g,陈皮3g,茯苓6g,生姜2片,大枣2枚。2剂。

慢火煎2次,取300mL,加饴糖30g,和匀,分2~3次温服。

二诊:药后2h微烦,继而汗出,畏风消失,头痛亦解,饮食略增,睡眠不好。脉两寸沉微,两关弦缓,两尺沉迟。营卫初和,治宜和脾柔肝,兼滋心肾。

方药:党参6g,白术6g,茯苓9g,炙甘草4.5g,法半夏4.5g,橘红4.5g,五味子20粒(打),酸枣仁9g,肥知母1.5g,川芎1.5g,大枣4枚。水煎温服,2剂。

按语:患者年已六旬,素体虚弱,脾胃气虚,卫外不固,故平时容易外感。综观本案,证属气虚感冒,脾胃肺肾虚于内,风寒邪气侵于外。治以扶正祛邪,调营卫,建中气,黄芪建中汤合新加汤、二陈汤主之。新加汤益气解表,调和营卫;黄芪建中汤补益脾胃建中气;二陈汤燥湿健脾化痰。2剂后汗出,恶风消失,头痛亦除,知外邪已解,但里尚未和,夜寐不佳,继以六君子汤合酸枣仁汤和脾柔肝,兼滋心肾,以善其后。

5.蒲辅周医案——阳虚感冒

宋某,男,55岁。

初诊日期:1960年4月20日。

主诉:头痛畏风自汗1月余。

现病史:患者本体所弱,平时易罹感冒,此次持续月余,服药不愈,头痛畏风自汗出,神倦乏力,关节不利,二便正常,舌淡无苔,脉沉迟无力。

诊断: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阳虚感冒,营卫不固。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宗玉屏风散加减。川熟附子9g,黄芪15g,防风9g,白术9g。

先煎附子30min,再纳余药同煎,去滓取汁,分2次温服。

二诊:畏风消失,恶寒亦减,头痛渐减,仍时有汗,脉弦缓右沉迟,左沉弱,舌苔白腻,属卫阳既虚,内湿渐露,改以温阳利湿为治。

方药:川熟附子6g,生黄芪12g,白术9g,薏苡仁15g,茵陈9g,桑枝30g。

三诊:诸症大减,气机舒畅,尚微感恶凉,脉缓有力,前方去桑枝加高良姜6g以温胃阳。

四诊:服药后已不畏冷,脉右沉迟,左弦缓,继宜温阳补中,改用丸剂缓调以善其后。早服附子理中丸6g,晚服补中益气丸6g,逐渐恢复获痊愈。

按语:本案为阳虚外感之证,表有外感风寒,里为阳气不足,外感疾病一般治则应为先表后里,但对于阳气虚弱之人,如果单纯辛温发汗解表,反而使气随汗泄,造成漏汗不止,甚则大汗亡阳,正如仲景说:“尺中脉迟者,不可发汗”。但若只用温阳药物,则不能发散外感风寒邪气,使表不解。故治疗以温阳益气解表为法,且当以温阳益气为主,此即古人一贯告诫的“强人病表发其汗,虚人病表建其中”的治则。

本案用黄芪、白术益气建中固表,附子温阳助汗,先煎附子去其毒性,同时缓和峻猛药力,再加防风3g辛温宣透以祛在表之风寒,所以一诊之后,外感症状大减,仍有自汗,显示气虚不能摄津,脉浮缓,舌苔白腻,是平素阳气不能温运,湿邪停滞不化。因此二诊又宜温阳益气利湿,方中黄芪、白术、附子温阳益气,茵陈、薏苡仁利湿渗湿,湿去有利于阳气宣发,并重用桑枝以疏利关节。二诊之后,感冒基本痊愈,唯有怕凉,仍为阳气不足之象,原方去桑枝,加高良姜温中散寒,怕凉症状也基本好转,但因其素体阳气虚弱,非3剂、5剂可以收功,需要丸药缓服,故朝服附子理中丸,夕服补中益气丸,以使正气逐渐恢复。

6.程门雪医案——阴虚感冒

徐某,男,成年。

初诊日期:1955年3月9日。

主诉:瑟瑟畏寒5d。

现病史:瑟瑟畏寒,不发热,不出汗,已经一候,头苦眩,小溲黄,口干纳呆,舌苔光剥,脉象浮濡。

诊断:感冒(西医:上呼吸道感染)。

辨证:阴虚之体,又感外寒。

治法:养阴泄风散寒。

方药:桂枝0.9g,炒赤芍4.5g,炒杭菊6g,冬桑叶9g,薄荷炭2.4g,清水豆卷12g,黑山栀4.5g,京玄参9g,嫩射干2.4g,云茯苓9g,淡黄芩4.5g,芦根15g,荷叶边1圈。

按语:本例辛温祛寒与辛凉泄风同用,以玄参、芦根治其阴虚,赤芍、山栀、射干、黄芩清其内热,为治疗阴虚内热,外受寒邪,热中有寒,虚中夹实的方法,寒束不适已经一候,故须用小量桂枝透之,舌苔光剥为阴虚较甚之征,桂枝可暂用、轻用,而不能多用,以防升其虚焰,若寒郁不久或不甚者,程氏常用荆芥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