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噎膈的病因复杂,主要与七情内伤、酒食不节、年老肾虚有关,致使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而成噎膈。

1.病因

1)七情内伤。

忧思则伤脾,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滋生痰浊 〉

恼怒则伤肝,肝伤则气郁,气郁血停,瘀血阻滞    阻碍食道,渐成噎膈。

2)饮食不节。

3)年老肾虚。

因年老肾虚而致噎膈者,多因房劳过度,纵欲太甚,真阴亏损,阴亏液涸,食道干涩,遂成噎膈之病。

2.病机

(1)噎膈的基本病变与发病机制总属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

噎膈的形成虽有上述种种因素,但其基本病变与发病机制,总属食管狭窄,津液干涸而致。

(2)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器涉及肝、脾、肾。

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三脏之经络皆与食道相连,从而影响食道的功能。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肾虚可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脾之功能失调,健运失司,水湿聚而为痰;肝之疏泄失常,则气失条达,可使气滞瘀血或气郁化火;肾阴不足,则不能濡养咽嗌,致气滞、痰阻、瘀血,使食管狭窄,津液干涸失濡而成噎膈。

(3)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

所谓本虚,系指阴津损伤以致阴津干涸,严重者为气虚阳微。标实乃为痰、气、瘀阻塞食道,故噎膈以吞咽困难为主症。因饮食不节,生湿凝痰,阻滞气机于食道,为痰气交阻证;肝气郁结,气滞则瘀血,气血互结,则形成瘀血内结证;因年高体虚,或热盛津伤,津亏不能滋润食道,而形成津亏热结证;久病阴亏,阴损及阳,脾肾脏腑功能减退,阳气不足,则成气虚阳微证。本病虽然有轻重之别,但本虚标实这一病理环节贯穿着整个病变过程,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虚与标实有主次之别。本病初期,以标实为主,由痰气交阻于食道,故吞咽之时梗噎不顺,继则瘀血内结,痰、气、瘀三者交互搏结,胃之通降阻塞、上下不通,因此吞咽格拒,饮食难下。久则气郁化火,或痰瘀生热,伤阴耗液,病机由标实转为正虚为主,病情由轻转重。

(4)本病的预后与病情的发展有关。

本病的预后与病情发展有关。如病情始终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只表现为吞咽之时梗噎不顺的痰气交阻证,不向膈证发展(不出现胸膈阻塞、饮食不下),一般预后尚好。由噎转膈者,发展快慢不同,治疗效果也有差异。其发展快而治疗效果较差,可在短时间危及生命。如病情发展慢而治疗见效者,可延缓生命,少数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如图2-4。

图2-4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吞咽食物时,自觉胸骨后有梗噎难下之感。

(2)久则饮食难下,甚则食入即吐,夹有痰涎,形体逐渐消瘦。

(3)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可显示食道或贲门部痉挛、狭窄、肿瘤等病变。

(4)食道镜检做组织病理活检,或食道脱落细胞检查,可明确病变部位及性质。

2)鉴别诊断。

噎膈与反胃均有食入复出的症状,但具体临床表现、病机、预后等均有所不同。

噎膈与梅核气,均可表现为咽喉至心窝部位的不舒或疼痛,但梅核气饮食咽下顺利,无噎塞感,为无形之邪,预后较好,如表2-5。

表2-5 噎膈与反胃、梅核气的鉴别

2.辨证思维

(1)辨虚实: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之新久而分辨虚实如表2-6。

表2-6 虚实辨证

(2)辨标本:噎膈以正虚为本,而夹有气滞、痰阻、瘀血等标实之证。

(三)治则思维

(1)本病的治疗应权衡本虚标实的程度,酌情处理。

初期重在治标,宜理气、消瘀、化痰、降火为主;后期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为主。

(2)治疗勿伤津损胃。

即使在疾病初期,阴津未必不损,治疗当顾护津液,其辛散香燥之药不可多用,以免变生兼证。后期津液枯槁,阴血亏损,法当滋阴补血。但滋腻之品亦不可过用,当顾护胃气,防滋腻太过有碍于脾胃,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投。所以用药应注意养阴选用,如沙参、麦冬、天花粉、玉竹等,不能用生地、熟地之辈,以防腻胃碍气,并配合生白术、生山药、木香、砂仁健脾益气,芳香开胃。

(3)祛邪应重痰瘀气热毒结。

噎膈之病,病机复杂,多兼有瘀血、顽痰、气滞、热郁诸多因素,阻碍胃气。单一证型出现的机会很少,所以在治疗时应打破分证治疗的框框,统筹兼顾。若久病瘀血在络,活血用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宜配合虫类药物疏络祛邪。方中可加用全蝎、蜂房、蜈蚣、壁虎等搜剔削坚,散结避恶解毒;若顽痰凝结,宜咸味药,故可加用海藻、昆布、海蛤壳、瓦楞子等以化痰消积。若气机阻滞,胸膈痞满者,可加用枳实、厚朴、柿蒂、刀豆子等开胸顺气、降逆和胃。若津伤热结者,可加白花蛇舌草、拔契、冬凌草、山慈菇、半枝莲、山豆根、白英等清热解毒、和胃降逆。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痰气交阻。

主症:吞咽梗阻,胸膈痞满,情绪舒畅时稍可减轻,口干咽燥。苔薄腻,舌质偏红。

病机:肝气郁结,痰湿交阻,胃气上逆。

治法:理气开郁,化痰润燥。

主方:启膈散加减。

处方举例:沙参15g,丹参20g,赤芍10g,郁金10g,砂仁壳6g,土贝母10g,苏梗10g,炙杷叶12g,八月札10g,瓜蒌15g。

加减:呕吐明显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生姜10g,降逆和胃;泛吐痰涎多者加半夏12g,陈皮6g,化痰;大便艰涩,舌红少津加生地12g,玄参12g,白蜜10g,增液润燥。

2)瘀血内结。

主症: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胸膈疼痛,固着不移,甚者吐出物如赤豆汁,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质紫,脉象细涩。

病机:蓄瘀留着,阻滞食道,饮食不入,肌肤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破结行瘀。

主方:通幽汤加减。

处方举例:熟地黄15g,砂仁3g,全当归12g,赤白芍(各)10g,桃仁10g,红花10g,三七粉3g(冲),丹参15g。

加减:呕吐痰涎较甚加海蛤粉10g,法半夏10g,瓜蒌皮15g;服药即吐,难以下咽加玉枢丹以开膈降逆。

3)阴津枯槁。

主症: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心烦口干,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屎,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舌质光红,干裂少津,脉细数。

病机:气郁化火,阴津枯竭,虚火上逆,脏腑失润。

治法:滋阴养血,润燥生津。

主方: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举例:沙参15g,玄参12g,石斛10g,鲜芦根30g,丹参20g,半枝莲30g,白花蛇舌草30g,韭菜汁10mL,牛乳10mL兑入。

加减:胃火偏盛加山栀10g,黄连6g,清泄胃火;口干舌裂,津伤明显合五汁安中饮(梨汁、藕汁、牛乳、生姜汁、韭菜汁)滋养阴液。

4)气虚阳微。

主症:水饮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白,形寒气短,精神疲惫,腹胀。舌淡苔白,脉细弦。

病机:脾肾阳虚,中阳衰微,肾阳不足,温煦失职。

治法:温补脾肾。

主方:补气运脾汤加减。

处方举例:人参粉3g(冲),炙黄芪20g,茯苓15g,白术12g,清半夏12g,炒陈皮10g,肉桂粉3g(冲),制附子6g(先煎)。

加减:胃虚气逆,呕吐不止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以和胃降逆;气阴两虚者加石斛10g,麦冬15g,沙参15g,滋养津液。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附桂理中丸,口服,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噎膈气虚阳微型。

2)验方。

(1)活膈汤(田凤鸣等《中国奇方全书》)。处方:威灵仙、白蜜各30g,山慈菇10g。水煎3次,每煎分2次服,每4小时服1次。适用于噎膈痰气交阻型。

(2)慈菇海藻散(广西中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验方选》)。处方:山慈菇120g,海藻、浙贝母、柿蒂、柿霜各60g,半夏、红花各30g,乳香、没药各15g,三七18g,共为细末。每次6g,加适量白蜜,每日2次。适用于噎膈瘀血内结型。

(3)八仙膏(龚廷贤《万病回春》)。处方:藕汁、姜汁、梨汁、萝卜汁、甘蔗汁、白果汁、竹沥、蜂蜜等份,和匀蒸熟,任意食之。适用于噎膈津亏热结型。

3)针灸疗法。

吞咽困难者,可针刺天鼎、巨阙、中脘为主穴,配足三里、内关、风门、厥阴俞、督俞(右)、膈俞、肝俞(左)、脾俞(右)、胆俞、渊腋等穴。

(五)预后转归

若病情只停留在噎证的阶段,其病轻,预后良好。由噎至膈,则病情较重,预后不良,甚则脾肾衰败,转为关格,危及生命。

(六)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勿食过烫及粗糙发霉之食物,少饮烈酒。

(2)避免经常性的情志刺激,如忧思恚怒,以防气血的瘀滞和痰浊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