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喘证的成因虽然很多,但概要而言,不外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为六淫侵袭;内伤可由饮食、情志、劳欲、久病所致。有邪者为实,因邪壅于肺,宣降失司;无邪者属虚,因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所致。
1.病因
1)外邪侵袭。
(1)风寒:多为重感风寒,邪袭于肺,肺卫为邪所伤,外则郁闭皮毛,内则壅遏肺气,肺气不得宣畅,气机升降失常,上逆为喘。若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中素有蕴热,寒邪外束,热不得泄,则热为寒郁,肺失宣降,气逆而喘。
(2)风热:风热邪犯于肺,肺气壅实,肺失宣肃;或邪热内盛,蒸液为痰,痰热蕴肺,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喘促。
2)饮食不当。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壅阻肺气,升降不利,气逆而喘。湿痰郁久化热,或肺火素盛,痰受热蒸,痰火交阻,肺失清肃,则肺气上逆为喘。若复受外感诱发,则可见痰浊与风寒、邪热等内外合邪的错杂情况。
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伤中→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壅肺气,肺失宣降→上逆而喘。痰郁化热→痰热蕴肺→肺失宣降→上逆而喘。
3)情志不调。
(1)情怀不遂,悲忧伤肺→肺气痹阻,气机不利,气逆而喘。
(2)郁怒伤肝→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气上逆于肺,升多降少,肺失肃降→气逆作喘。
(3)惊恐伤及心肾,气机逆乱,喘出于肺。
4)劳欲久病。
(1)久病:慢性咳嗽、哮证、肺胀、肺痨等肺系病症,久病肺虚,气阴不足,气失所主,而致短气喘促。后期,肺之气阴不能下荫,则由肺及肾,肾元亏虚,肾不纳气而喘促不已。
(2)久病脾伤,如中气虚弱,肺气失于充养,亦可导致气虚而喘。
(3)劳欲伤肾,精气内夺,肾之真元伤损,根本不固,不能助肺纳气,气失摄纳,逆气上奔为喘。若肾阳衰弱,水泛无主,干肺凌心,肺气上逆,心阳不振,亦可致喘。
2.病机
1)病位主要在肺和肾。
(1)肺为气之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赖其宣肃功能使气道通畅,呼吸调匀。肺又外合皮毛,内为五脏华盖,朝百脉而通他脏。肺为娇脏,不耐邪侵,若外邪侵袭,或他脏病气上犯,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气胀满,壅塞气道,呼吸不利,发为喘促;如肺虚则气失所主,以致少气不足以息而为喘。其他如脾经痰浊上干,中气虚弱,或肝气逆乘,亦均与肺有关。
(2)肾为气之根,主司气之摄纳。因肾之阳气有使吸入之气下达的作用,通过吸入之气在肺中的肃降而下达于肾。虽肺主呼吸,但肾有摄纳肺气(即纳气)的作用,故有“肺主呼气,肾主纳气”之说。肾主纳气的功能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只有在肾气充沛,摄纳正常的情况下,才能使肺的呼吸均匀,气道调畅。若肾元不固,摄纳失常,则气不归元,阴阳不相接续,致气逆于肺,入少出多而为喘。故《灵枢·经脉篇》又有“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之说。
此外,若脾经痰浊上犯,壅阻于肺,阻塞气道,升降不利;或肝气逆乘于肺,使肺气不降而上逆亦可致喘。虽为肝脾之病气,但无不与肺有关。
综上所述,“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二脏同司气体之出入,病则气之出入失常而致喘;故喘之病变脏器主要在肺、肾,但与肝脾有关。
2)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
由于致喘原因不一,故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不同。
(1)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邪壅肺气、宣降不利所致。
(2)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肾虚为主。
(3)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并见:多为慢性喘咳,肺肾虚弱,复感外邪,引起之急性发作,因外邪、痰浊等壅阻肺气,而致出现“上盛”之证;因肾不纳气,同时并见“下虚”之候。病情重笃者则见喘脱危候。
3)病机转化多端,重证每多影响到心。
本证的严重阶段,不但肺肾俱虚,在孤阳欲脱之时,多影响到心。这是因为心与肺、肾在生理病理上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如下。
心与肺:心脉上通于肺,肺气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宗气贯心脉而行呼吸。
心与肾:肾脉上络于心,心肾水火既济,心阳根于命门之火,故心的阳气盛衰,与先天肾气及后天呼吸之气皆有密切联系。
在病理情况下,肺肾俱虚,则心气、心阳亦同时衰竭,气阳亏虚不能鼓动血脉运行,血行瘀滞可见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的危险症候。
危候: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息鼻翕,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图1-4。
图1-4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喘证的诊断。
A.呼吸困难、喘息气促,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翕动,不能平卧。
B.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即有心、肺等疾患的存在。
C.肺功能检测提示阻塞性、限制性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2)喘脱的诊断
喘证发作之时,喘势剧甚,气喘痰鸣,气不接续,张口抬肩,鼻翕气促,端坐不能平卧,心慌动悸,烦躁不安,双目少神,口唇发绀,汗出如油,四肢厥冷,舌质紫暗,脉浮大无力,或模糊不清。
2)鉴别诊断。
本病当与哮证、气短相鉴别。
喘证与哮证应在病种、声息、症状、起病方式、病机、辨治原则等方面相鉴别,如表1-1。
表1-1 喘证与哮证鉴别
喘证与气短应在临床症状、体征、转归等方面相鉴别,如表1-2。
表1-2 喘证与气短鉴别
转化:喘证不会转为气短。气短往往为喘证(虚喘)之渐。
2.辨证思维
(1)首辨虚实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缓急等方面辨别,如表1-3。
表1-3 实喘与虚喘辩证
(2)辨寒热。
寒者:痰清稀如水或痰白有泡,面色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质淡,苔白滑,脉象浮紧或弦迟。
热者:痰色黄、质黏稠或色白而黏、咳吐不爽,面色赤,口渴引冷,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象滑数。
(3)实喘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
内伤:起病缓,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4)虚喘应辨病变脏器。
简单归纳如表1-4。
表1-4 虚喘辩证
(三)治则思维
1.发病时治标、治肺;平时治本、治肾
2.注意寒热转化、互见
外寒内热者当解表清里;风寒化热者按病情转化处理;痰浊蕴肺,外感风寒、邪热者,根据兼夹情况联系治疗。
3.掌握虚实的错杂
在反复发作过程中,每见邪气尚实而正气已虚,表现肺实肾虚的“下虚上实”证,治当疏泄其上,补益其下,权衡主次轻重而处理。
4.虚喘尤当重视治肾
虚喘虽有补肺、补肾的不同,但每多相关,应联系治疗。因肾为气之根,故必须重视治肾,纳气归元,则根本得固。
5.补虚需辨阴阳
补虚除辨别脏器所属外,尚须辨清阴阳,阳虚者温养阳气,阴虚者滋填真阴,阴阳两虚者根据主次酌情兼顾。
6.注意喘脱的危重证候
喘促不解,汗出肢冷,面青肢肿,烦躁昏昧,心阳欲脱者为危候,需及时抢救处理。
实喘上气,身热不得卧,脉急数者重。
虚喘见有足冷头汗,如油如珠,喘急鼻翕,摇身撷肚,张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躁扰,直视便溏,脉浮大急促无根者,为下虚上盛,阴阳离决,孤阳浮越,冲气上逆之危脱症候,必须及时救治,慎加处理。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实喘。
(1)风寒袭肺。
主症:喘咳气急,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初起多兼恶寒,头痛,无汗,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病机:风寒壅肺,肺气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平喘。
主方:麻黄汤加减。
处方举例:麻黄9g,桂枝10g,北杏仁12g,法半夏12g,陈皮6g,苏子10g,白前12g,紫菀12g,甘草6g。
加减:风寒表邪明显,加紫苏10g,生姜9g,温肺散寒;服上药得汗而喘不平,或外感风邪,营卫不和而见喘咳不平、有汗、恶风发热者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
(2)表寒里热。
主症:喘逆上气、息粗、鼻翕、胸部胀痛,咳痰稠黏不爽,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滑)。
病机:外寒里热,肺气壅实,失于宣降。
治法:宣泄肺热。
主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处方举例:麻黄9g,桑白皮10g,黄芩10g,苏子10g,法半夏12g,款冬花10g,石膏20g,杏仁10g,甘草6g。
加减:痰涌喉间,辘辘有声,加葶苈子10g,射干10g,泻肺祛痰。
(3)痰热郁肺。
主症: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黏色黄,或有血痰,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热饮、咽干、面红,尿赤涩,大便或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热郁肺,肺气壅实,肃降无权。
治法:清泄痰热。
主方:桑白皮汤加减。
处方举例:桑白皮15g,黄芩10g,黄连6g,栀子10g,浙贝母15g,杏仁12g,鱼腥草30g,瓜蒌仁15g,甘草6g。
加减:痰多黏稠,加射干10g,海蛤粉10g,清化痰热;痰壅便秘,喘不能卧,酌加葶苈子10g,大黄5g,涤痰通腑;痰有腥味,配冬瓜子10g,芦根30g;身热甚,加生石膏20g。
(4)痰浊阻肺。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滑。
病机:痰浊壅肺,肺气失降。
治法:化痰降气平喘。
主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处方举例:法半夏15g,陈皮9g,茯苓12g,白芥子10g,苏子15g,莱菔子12g,苍术10g,厚朴10g,甘草6g。
加减:如果湿痰郁久化热,或邪热犯肺,痰热互结,或痰火素盛,咳痰黄稠,喘急面红,烦热口干,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者,属痰热壅盛之证,治宜涤痰清火为主,方用“桑白皮汤”治之。若痰涌量多,喘而不得平卧者,加葶苈子10g,大黄5g,使痰火下泄,肺气复降,则喘急乃平。
(5)肺气郁痹。
每因情志刺激而发病,突然呼吸短促,咽中不适,气憋,但喉中痰声不著,甚至胸闷而痛,平素忧郁气结,或伴有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病机:肝气犯肺,肺气不降。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主方:五磨饮子加减。
处方举例:沉香6g,降香6g,苏子10g,枳壳10g,代赭石30g,厚朴花10g,合欢花10g,杏仁10g,枣仁10g,远志10g,夜交藤15g。
加减:气逆喘剧加旋覆花9g,降气;气郁夹痰,加陈皮6g,开郁化痰。在治疗同时,劝慰患者心情开朗,消除忧虑。
2)虚喘。
(1)肺虚。
主症:喘促短气,动则加重,言语无力,咳声低弱,自汗畏风,或咽喉不利,烦热口干,面部潮红。舌淡红,脉象软弱,或舌红苔剥,脉细数。
病机:肺气虚弱,气无所主。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主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处方举例:人参10g,黄芪15g,麦冬15g,五味子10g,冬虫夏草5g,炙甘草6g。
加减:若自汗畏风重者,常易感冒,可合“玉屏风散”(黄芪15g,白术12g,防风10g)以补气固表止汗;若伴有咳痰稀薄者,加紫菀10g,款冬花10g,苏子10g,以温肺止咳定喘;偏于阴虚者,加沙参15g,玉竹10g,百合10g,以补肺养阴;若见有食少、便溏,并有气坠感,为肺脾同病,中气下陷,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若肺虚作喘,病情严重时常与肾虚并见,必要时可合补肾纳气之品(蛤蚧10g,胡桃肉10g,紫河车10g,山萸肉12g,熟地黄12g),肺肾同治。
(2)肾虚。
主症:喘促日久,呼多吸少,动则喘息尤甚,形瘦神惫,气不得续,汗出,肢冷面青。舌淡,脉沉细。
病机:肾虚精亏,摄纳无权。
治法:补肾纳气。
主方: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处方举例:熟地黄12g,山萸肉12g,山药15g,附子9g,肉桂9g,丹皮12g,茯苓10g,泽泻10g,人参10g,蛤蚧10g。
加减:肾阳虚甚,加补骨脂10g,胡桃肉10g,紫河车10g,并配天冬10g,龟甲10g,当归12g,滋阴助阳;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30g,磁石15g,沉香6g,以镇纳;肾阴虚,用七味都气丸、生脉散,加诃子10g,西洋参10g,天冬10g,龟板胶10g,滋阴纳气;肾虚喘证,一般以阳虚者为多,若见阴阳两虚应权衡主次处理。病久势缓者,可用肾气丸、都气丸、人参胡桃汤。病势较重,可加用参蛤散。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粉1.5~3g,每日2次,紫衣胡桃肉日2~3个。
3)变证。
(1)虚实夹杂:肾虚+痰浊、水饮、瘀血。
痰浊:肾虚于下,痰浊壅盛于上,亦称“下虚上实”证。
主症:咳喘痰多,气急,胸闷,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苔腻,脉细滑。
治法:化痰降逆,兼以温肾纳气。
主方:苏子降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苏子10g,法半夏12g,前胡10g,川朴10g,陈皮6g,肉桂10g,当归12g,甘草6g。
水饮:肾阳虚衰,水饮内停,上凌心肺,外溢肌肤。
主症:喘咳,咯痰清稀,胸闷心悸,肢体水肿,尿少。舌质淡胖,脉沉细。
治法:温肾益气,化饮行水。
主方:真武汤加减。
处方举例:制附子9g,茯苓15g,白术12g,生姜10g,白芍10g。
若气虚水邪盛者,加桂枝10g,黄芪15g,防己5g,葶苈子10g,温肾益气利水。
瘀血:多因痰饮凌心,心阳不振或肺肾两虚,病及于心,血脉瘀阻所致。
症见面、唇、爪甲、舌质发绀,脉结代等,可在祛邪、扶正的基础上酌配丹参15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等活血化瘀之品。
在各型喘证,反复发作,常因肺肾气弱,累及于心,以致血脉运行不畅,而伴有面色、唇、舌、指甲发绀,脉结代,均可酌量加入人参10g,黄芪15g,丹参15g,川芎10g,赤芍10g等益气活血化瘀之品。
(2)喘脱。
主症: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翕气促,端坐不能平卧,或有痰鸣,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脉浮大无根,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主方:参附汤送服黑锡丹3~4.5g,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黑锡丹(黑锡、硫黄、沉香、小茴香、木香、阳起石、胡芦巴、补骨脂、肉豆蔻、川样子、炮附子、肉桂)丸子如梧子大,成人每服一钱五分(4.5g),小儿每服五分至一钱(1.5~3g),盐开水送服,急救时可用至三钱(9g)。功能温肾阳,散阴寒,降逆气,定虚喘。
在喘脱证中,若伴有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黏手,为气阴俱竭,可去附子,加麦冬15g,西洋参10g,五味子10g,益气养阴。汗多气逆加煅龙骨15g,煅牡蛎15g,山萸肉10g,敛汗固脱。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2丸,每日2次。适用于喘证风寒袭肺型。
(2)杏苏止咳糖浆,每次10~15mL,每日3次。适用于喘证风寒袭肺型。
(3)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瓶,每日3次。适用于喘证痰热郁肺型。
(4)咳喘顺丸,每次5g,每日3次。适用于喘证痰浊阻肺型。
(5)止咳定喘丸,每次10g,每日2次。适用于喘证表寒里热型。
(6)息喘丸,每次2.2g(18丸),每日3次。适用于喘证肺虚型。
(7)蛤蚧定喘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喘证肾虚型。
2)验方。
(1)风寒喘咳方(贾河先等《百病良方》)。处方:淫羊藿30g,荆芥、紫菀、陈皮、法半夏、生姜、甘草各10g,前胡、桔梗各12g。水煎服。适用于喘证风寒袭肺型。
(2)虎腥银蒌汤(刘国普验方)。处方:虎杖、鱼腥草各30g,金银花20g,瓜蒌仁25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喘证痰热郁肺型。
(3)半夏止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法半夏、陈皮、苏子、黄芩各10g,茯苓、桑白皮各15g,杏仁12g,甘草3g。水煎服。适用于喘证痰浊阻肺型。
(4)蛤蚧丸(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蛤蚧1对,高丽参24g,川贝母30g,金银花48g,黄芪30g,阿胶30g,桑白皮12g,法半夏、五味子、苏子各24g,茯苓、沙参、麦冬、白果各30g,罂粟壳48g。以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次1丸,每日2次,3个月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喘证肺虚型。
(5)参蛤三七散(《岳美中医话集》)。处方:人参30g,蛤蚧4对,三七30g,紫河车30g。共研为细末。每次1g,每日2次。感冒停服。适用于喘证肾虚型。
3)外治法。
拔罐:在肺俞穴拔罐10~15min,每日1次,可与风门、厥阴俞、膻中穴交替使用。适用于虚喘。
4)针灸疗法。
实喘:取膻中、列缺、肺俞、天泽。风寒者加风门,痰热者加丰隆,喘甚加定喘、天突。手法用泻法。
虚喘:取肓俞、肺俞、气海、肾俞、足三里、大渊、太溪。手法用补法,可酌用灸。
(五)预后转归
喘病的转归,视其喘病的性质、治疗等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是实喘日久,可由实转虚,或虚喘再次感邪而虚实兼夹,上实下虚;痰浊致喘者,因治疗因素而有寒热的转化。喘病日久,因肺气不能调节心脉,肺气不能布散津液,常因喘而致痰瘀阻痹,痰瘀阻痹又加重喘病。喘病日久可转成肺胀。
喘病属危重病,但其预后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实喘因邪气壅阻,只要祛邪利气,一般易治愈;但若邪气极甚,高热,喘促不得卧,脉急数者,病情重,预后差。虚喘因根本不固,气衰失其摄纳,补之不能速效,故治疗难;若虚喘再感新邪,且邪气较甚,则预后差;若发展至喘脱,下虚上实,阴阳离决,孤阳浮越之时,病情极险,应积极抢救,或可救危亡于万一。
(六)预防措施
(1)凡有喘证病史者,平时应节饮食,少食甜黏肥腻之品,以免助湿生痰。并应戒烟酒,忌辛热动火刺激类食品。
(2)气候变化时尤需慎风寒,以免感受外邪而诱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