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久病肺虚:如内伤久咳、支饮、哮喘、肺痨等肺系慢性疾患,迁延失治,痰浊潴留,壅阻肺气,气之出纳失常,还于肺间,日久导致肺虚,成为发病的基础。

(2)感受外邪:肺虚久病,卫外不固,六淫外邪每易乘袭,诱使本病发作,病情日益加重。

2.病机

(1)病位:首先在肺,继则累及脾、肾,后期及心。

因肺主气,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职司卫外,为人身之藩篱,故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每多首先犯肺,以致肺之宣降功能不利,气逆于上而为咳,升降失常则为喘。久则肺虚,肺之主气功能失常,影响呼吸出入,肺气壅滞,还于肺间,导致肺气胀满,张缩无力,不能敛降。若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则可导致肺脾两虚。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若久病肺虚及肾,金不生水,致肾气衰惫,肺不主气,肾不纳气,则气喘日益加重,呼吸短促难续,吸气尤为困难,动则更甚。心脉上通于肺,肺气辅佐心脏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阳根于命门真火,故肺虚治节失职,或肾虚命门火衰,均可病及于心,使心气、心阳衰竭,甚则可以出现喘脱等危候。

(2)病理因素:以痰浊、水饮、瘀血为主,三者可相互影响兼病。

痰的产生,病初由肺气郁滞,脾失健运,津液不归正化而成,渐因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痰浊愈益潴留,喘咳持续难已。久延阳虚阴盛,气不化津,痰从阴化为饮为水,饮留上焦,迫肺则咳逆上气,凌心则心悸气短;痰湿困于中焦,则纳减呕恶,脘腹胀满,便溏;饮溢肌肤则为水肿尿少;饮停胸胁、腹部而为悬饮、水臌之类。痰浊潴肺,病久势深,肺虚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心主”营运过劳,心气、心阳虚衰,无力推动血脉,则血行涩滞,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唇、舌、甲床发绀,颈脉动甚。肺脾气虚,气不摄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血而肝藏血,肝主疏泄,为调血之脏,心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瘀结胁下,则致癥积。

痰浊、水饮、瘀血三者之间又互有影响和转化,如痰从寒化则成饮;饮溢肌表则为水;痰浊久留,肺气郁滞,心脉失畅则血郁为瘀;瘀阻血脉,“血不利则为水”。但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瘀血、水饮错杂为患。

病程中由于肺虚卫外不固,尤易感受外邪而使病情诱发或加重。若复感风寒,则可成为外寒内饮之证。感受风热或痰郁化热,可表现为痰热证。如痰浊壅盛,或痰热内扰,闭阻气道,蒙蔽神窍,则可发生烦躁、嗜睡、昏迷等变证。若痰热内郁,热动肝风,可见肉、震颤,甚则抽搐;或因动血而致出血。

(3)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上实下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

A.正虚。

外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犯肺→肺气宣降不利,上逆而为咳,升降失常而为喘→久则肺虚。

肺病及脾→子耗母气,脾气健运→肺脾两虚。

肺虚及肾→肾阳衰惫。

肺虚治节失职→血郁气滞→病及于心→心悸,面唇发绀,舌暗。

肾阳不振→心肾阳衰→喘脱。

B.邪实。

如图1-5。

图1-5 病因示意图

总之,本病多属本虚标实,感邪则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早期多属气虚、气阴两虚,由肺及脾、肾;晚期气虚及阳,以肺、肾、心为主,或阴阳两虚,纯属阴虚者罕见。正虚与邪实每多互为因果,如阳气亏虚,易感外邪,痰饮难蠲;阴虚内热者外邪、痰浊易从热化,故虚实症候常夹杂出现,每致愈发愈频,甚则持续不已,图1-6。

图1-6 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具有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及烦躁、心悸等典型临床表现。

(2)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可见面色晦暗,唇甲发绀,脘腹胀满,肢体水肿,甚或喘脱等危候。病重可并发神昏、动风或出血等症。

(3)有长期慢性咳喘病史及反复发作史,一般经10~20年形成。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中青年少见。

(4)常因外感而诱发,其中以寒邪为主,其次过劳、暴怒、炎热也可诱发本病。

(5)体检可见桶状胸,闻及肺部哮鸣音或痰鸣音及湿性啰音,且心音遥远,胸部叩诊为过清音。

(6)X线检查、心电图及血气分析有助于本病诊断。

2)鉴别诊断。

肺胀应与哮证、喘证鉴别。

联系:三者均以咳而上气、喘满为主症,肺胀可以隶属于喘证的范畴,哮证、喘证日久不愈可发展成肺胀。

区别: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日久积渐而成;哮证是反复发作性的一个独立病种,喘息之时,喉中哮鸣有声;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2.辨证思维

1)辨标本虚实。

辨证总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因此辨证应分清其标本虚实的主次。一般感邪时偏于邪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痰浊、水饮、瘀血的偏盛,以痰浊为主者症见咳嗽痰黏,不易咯出;以水饮为主者,心下悸动,气逆作喘,面浮,目如脱状;以瘀血为主者,面色晦暗,唇甲发绀。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见气滞、水饮错杂为患。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肾、脾病变的主次,气虚者以气短,少气懒言,倦怠,纳差,便溏,腰膝酸软为主,若伴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少津,脉细数等,则为气阴两虚,病位在肺脾肾;若气虚及阳,则可见怯寒肢冷,心悸,小便清长或尿少,舌淡胖,脉沉迟等,甚则可见阴阳两虚,或阴竭阳亡之证,以肺肾心为主。

2)辨证候。

表1-5 辨证候

(三)治则思维

(1)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有侧重地分别选用扶正与祛邪的不同治则。

(2)标实者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清化或温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息风、止血等法。

(3)本虚者补益肺脾、补养心肺、益肾健脾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痰浊壅肺

主症:咳喘痰多,色白黏或呈泡沫状,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时易汗出,形寒怕风,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腻,脉小滑。

病机:肺虚脾弱,痰浊内生,上逆干肺,肺失宣降。

治法:化痰降气,健脾益肺。

主方:三子养亲汤合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举例:苏子15g,白芥子10g,莱菔子12g,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2g,法半夏12g,陈皮6g,北杏仁12g,紫菀12g,炙甘草6g。

加减:痰多胸满不能平卧加葶苈子10g;痰从寒化为饮,外感风寒诱发,加麻黄10g,桂枝10g,细辛3g,干姜9g;饮欲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

2)痰热郁肺。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痰黄,黏白难咯,烦躁,胸满,或身热微恶寒,有汗或无汗,尿黄,便干,口渴。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痰浊内蕴,郁而化热,痰热壅肺,清肃失司。

治法:清肺化痰,降气平喘。

主方:桑白皮汤加减。

处方举例:桑白皮18g,瓜蒌仁12g,黄芩12g,栀子10g,石膏30g,金银花15g,川贝母10g,甘草6g。

加减:痰热内盛,痰黏不易咯吐,加鱼腥草30g,海蛤粉10g;痰鸣喘息,不得平卧加射干10g,葶苈子10g;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10g,知母10g,芦根30g,以生津润燥;阴伤而痰量已少者,酌减苦寒之味,加沙参15g,麦冬15g。

3)痰蒙神窍。

主症:咳逆喘促,神志恍惚,谵语、烦躁不安,撮空理线,表情淡漠,嗜睡,昏迷,或肢体动,抽搐,咳痰不爽。舌质暗红或淡紫,苔白腻或淡黄腻,脉细滑数。

病机:痰蒙神窍,引动肝风。

治法:涤痰,开窍,息风。

主方: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处方举例:法半夏15g,茯苓12g,橘红6g,胆南星12g,竹茹10g,枳实10g,郁金12g,石菖蒲9g,川贝母9g,甘草6g。

另可配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

加减: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葶苈子10g,天竺黄10g,竹沥10g;肝风内动,抽搐,加钩藤30g,全蝎5g,另服羚羊角粉0.3g;瘀血明显,唇甲发绀加丹参15g,红花10g,桃仁10g。皮肤出血、咯血、便血色鲜,加水牛角30g,生地12g,丹皮12g。

4)阳虚水泛。

主症:心悸,喘咳,咯痰清稀,面浮,下肢水肿,甚则一身悉肿,腹部胀满有水,脘痞,纳差,尿少,怕冷,面唇发绀。苔白滑,舌胖质黯,脉沉细。

病机:心肾阳虚,水饮内停。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主方: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处方举例:附子9g,桂枝10g,茯苓15g,白术12g,猪苓15g,泽泻15g,生姜9g,赤芍10g。

加减:若水肿势剧,上凌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者,加沉香6g,牵牛子10g,川椒目6g,葶苈子10g,行气逐水;瘀血甚,发绀明显,加泽兰10g,红花10g,丹参15g,北五加皮10g,化瘀行水。

5)肺肾气虚。

主症:呼吸浅短难续,动则喘促更甚,喘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得平卧,声低气怯,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舌淡或紫暗,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

病机:肺肾两虚,气失摄纳。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主方: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

处方举例:人参10g,黄芪15g,炙甘草6g,冬虫夏草5g,熟地黄12g,胡桃肉10g,坎脐10g,五味子10g,灵磁石30g,沉香6g,紫菀10g,款冬花10g,苏子10g,法半夏12g,橘红10g。

加减: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肉桂10g,干姜9g;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15g,玉竹10g,知母10g;若见喘脱危象,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三蛇胆半夏末,每次1~2瓶,每日2次。适用于肺胀痰浊壅肺型。

(2)三蛇胆陈皮末,每次1~2瓶,每日3次。适用于肺胀痰浊壅肺型。

(3)猴枣散,每次1瓶,每日2次。适用于肺胀痰浊壅肺型。

(4)复方蛇胆川贝末,每次1~2瓶,每日3次。适用于肺胀痰热郁肺型。

(5)固肾定喘丸,每次2g,每日3次。适用于肺胀肺肾气虚型。

(6)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肺胀阳虚水泛型。

2)验方。

(1)肺心汤(赖天松验方)。处方:党参15g,麦冬12g,五味子5g,石菖蒲5g,麻黄5g,杏仁12g,炙甘草5g,瓜蒌皮15g,薤白15g,枳壳10g,厚朴10g,法半夏10g。水煎两次分2次服,每日服2剂。适用于肺胀痰浊壅肺型。

(2)清肺化痰汤(刘国普验方)。处方:鱼腥草30g,青天葵12g,苇茎20g,浙贝母、葶苈子、瓜蒌仁各12g,黄芩10g,杏仁12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肺胀痰热郁肺型。

(3)平喘固本汤(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验方)。处方:党参15g,五味子6g,冬虫夏草6g,胡桃肉12g,灵磁石18g,坎脐、苏子各15g,款冬花12g,法半夏12g,橘红6g。水煎服。适用于肺胀肺肾气虚型。

(4)紫河车粉(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紫河车1具,焙干研末,每次3g,每日3次。适用于肺胀阳虚水泛型。

(5)菖蒲泽泻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石菖蒲15g(后下),泽泻12g,茯苓12g,甘菊6g,蝉蜕6g,陈皮6g,胆南星3g,白芍9g,决明子30g。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服2剂。适用于肺胀痰蒙神窍型。

3)针灸疗法。

(1)痰多不易咯出者,针刺足三里、丰隆、天突。喘咳甚者针刺肺俞、定喘、天突、膻中。

(2)平时宜常艾灸大椎、肺俞、肾俞、命门、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五)预后转归

肺胀的多种症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各证常可互相兼夹转化。其预后受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及治疗等因素影响。一般说来,素体较壮、年轻、病程短、病情轻,治疗及时有力者,可使病情基本控制,带病延年,反之则迁延恶化。如出现气不摄血,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或痰蒙神窍,肝风内动,谵妄昏迷,震颤、抽搐;或见喘脱,神昧,汗出肢冷,脉微欲绝,内闭外脱等危象时,如不及时救治则预后不良。

(六)预防措施

(1)重视原发病的治疗。防止经常感冒、内伤咳嗽迁延发展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形成的关键。

(2)应注意保暖,秋冬季节,气候变化之际尤需避免感受外邪。

(3)平时常服扶正固本方药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