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胃痛发生常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方面,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1.病因
(1)外邪犯胃:外感寒、热、湿诸邪,内客于胃,致胃脘气机阻滞,不通则痛。
(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或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胃气壅滞,致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五味过极,辛辣无度,肥甘厚腻,饮酒如浆,则蕴湿生热,伤脾碍胃,气机壅滞。
(3)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气阻滞,均致胃失和降,而发胃痛。
(4)素体脾虚:脾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不畅,或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发生疼痛。
2.病机
(1)病位主脏在胃,与肝脾有关。
胃痛的病变部位在胃,但与肝、脾的关系极为密切,还与肾有关。肝与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若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而为痛。肝气久郁,既可出现化火伤阴,又能导致瘀血内结,病情至此,则胃痛加重,每每缠绵难愈。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脾病多涉于胃,胃病亦可及于脾。若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饥饱失常,劳倦过度,以及久病正虚不复等,均能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气机阻滞而为胃痛。脾阳不足,则寒自内生,胃失温养,致虚寒胃痛;如脾润不及,或胃燥太过,胃失濡养,致阴虚胃痛。阳虚无力,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不荣,脉失濡养,可致瘀血胃痛。肾为胃之关,脾胃之运化腐熟赖肾阳之温煦。肾阳不足,脾失于温煦,脾胃虚寒,胃失温养,亦可致虚寒胃痛。
(2)病理性质应分虚实、寒热。
胃痛早期多由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多为实证;后期常为脾胃虚弱,但往往虚实夹杂,如脾胃虚弱夹湿、夹瘀等。
(3)胃痛的病理因素主要有气滞、食积、瘀血。病理变化为胃气郁滞,和降失常。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不宜瘀滞。上述病因如寒邪、饮食伤胃等皆可引起胃气阻滞,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正所谓“不通则痛”。
(4)可以衍生变证。
胃痛的病理变化比较复杂,病机可以演变,产生变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或瘀血阻滞,血不循经,或脾气虚弱,不能统血,致便血、呕血。大量出血,可致气随血脱,危及生命。若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火热内结,导致腑气不通,腹痛剧烈拒按,大汗淋漓,四肢厥逆的厥脱危证;或日久成瘀,气机壅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致呕吐反胃。若胃痛日久,由气分深入血分,久痛入络致瘀,瘀结胃脘,可形成癥积。
如图2-1。
图2-1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其疼痛有胀痛、刺痛、隐痛、剧痛等性质的不同。
(2)常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等上胃肠道症状。
(3)发病特点:以中青年居多,多有反复发作病史,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天气变化、恼怒、劳累、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或服用有损脾胃的药物。
(4)上消化道X线钡餐透视、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溃疡等病变。
(5)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2)鉴别诊断。
胃痛应与真心痛、胁痛、腹痛、肠痈等病进行鉴别。
(1)胃痛与真心痛。
真心痛是心经病变所引起的心痛证。真心痛多见于老年人,为当胸而痛,其多刺痛,动辄加重,痛引肩背,常伴心悸气短、汗出肢冷,病情危急,正如《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其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与特征、伴症状及其预后等方面,与胃痛有明显区别。
(2)胃痛与胁痛。
胁痛是以胁部疼痛为主证,可伴发热恶寒,或目黄肤黄,或胸闷太息,极少伴嘈杂泛酸,嗳气吐腐。肝气犯胃的胃痛有时亦可攻痛连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两者具有明显的区别。
(3)胃痛与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证。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两者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在个别特殊病症中,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4)胃痛与肠痈。
肠痈病变初起,多表现为突发性胃脘部疼痛,随着病情的变化,很快由胃脘部转移至右下腹部疼痛为主,且痛处拒按,腹皮紧张,右腿屈曲不伸,转侧牵引则疼痛加剧,多可伴有恶寒、发热等症。胃痛患者始终局限于胃脘,一般无发热。
2.辨证思维
(1)辨急缓:凡胃痛暴作者,多因外感寒邪,或恣食生冷,或暴饮暴食,以致寒伤中阳,积滞不化,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凡胃痛渐发,常由肝郁气滞,木旺乘土,或脾胃虚弱,木壅土郁,而致肝胃不和,气滞瘀血。
(2)辨寒热:寒性凝滞收引,故寒邪犯胃之疼痛,多胃痛暴作,疼痛剧烈而拒按,并有喜暖恶凉,苔白,脉弦紧等特点。脾胃阳虚之虚寒胃痛,多隐隐作痛,喜温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热结火郁,胃气失和之胃痛,多为灼痛,痛势急迫,伴烦渴喜饮,喜冷恶热,便秘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数。
(3)辨虚实:胃痛且胀,大便秘结不通者多属实;痛而不胀,大便溏薄者多属虚;喜凉者多实,喜温者多虚;拒按者多实,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饥而痛增者多虚;痛剧固定不移者多实,痛缓无定处者多虚;新病体壮者多实,久病体虚者多虚;脉实者多实,脉虚者多虚。
(4)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在气者胃胀且痛,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此乃无形之气痛;病属血分者,持续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此乃有形之痛。另外食积、痰阻、湿停等,亦属有形之痛,也当详辨。
(5)辨脏腑:胃痛主要病变在胃,但由于胃与肝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所以在辨证时应弄清与胃痛相关病变脏腑的关系。如肝气犯胃,肝胃郁热,则常兼见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嗳气频作,发病与情志有关等肝气郁滞的表现。如脾气虚弱,中阳不振,则兼见神疲乏力,大便溏薄,四肢不温,食少纳呆等脾胃虚寒之征象等。另外,有时亦与胆、肾等脏腑有关,当随证辨之。
(6)辨在胃、在肝、在脾。
(7)辨功能性与器质性病变:需通过X线、内镜等理化检查确定。
(8)辨良性与恶性病变:需通过X线、内镜、病理等理化检查而确定。
(三)治则思维
治法上常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邪盛以祛邪为急,正虚以扶正为先,虚实夹杂者,则当祛邪扶正并举。虽有“通则不痛”之说,但绝不能局限于狭义的“通”法。要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和运用“通”法,正如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属于胃寒者,散寒即所谓通;属于食停者,消食即所谓通;属于气滞者,理气即所谓通;属于热郁者,泄热即所谓通;属于瘀血者,化瘀即所谓通;属于阴虚者,益胃养阴即所谓通;属于阳虚者,温运脾阳即所谓通。根据不同病机而采取相应治法,才能善用“通”法。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寒邪客胃。
主症: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病机:寒邪客胃,阳气被遏,气机阻滞。
治法:温胃散寒,行气止痛。
主方:良附丸加减。
处方举例:高良姜12g,香附10g,荜茇10g,吴茱萸6g,陈皮6g,炙甘草6g。
加减:如兼见恶寒、头痛等风寒表证者,可加苏叶10g,藿香10g,以疏散风寒,或内服生姜、胡椒汤以散寒止痛;若兼见胸脘痞闷、胃纳呆滞、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夹食滞,可加枳实10g,神曲10g,鸡内金10g,法半夏10g,生姜10g,以消食导滞,降逆止呕;若寒邪郁久化热,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2)饮食伤胃。
主症:胃脘疼痛,胀满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大便不爽,得矢气及便后稍舒。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饮食滞停,胃气阻塞。
治法:消食导滞,和胃止痛。
主方:保和丸加减。
处方举例:神曲12g,山楂15g,莱菔子12g,法半夏10g,茯苓12g,陈皮6g,枳实10g,连翘12g,甘草6g。
加减:若脘腹胀甚者,可加厚朴10g,砂仁6g(后下),槟榔10g,以行气消滞;若胃脘胀痛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或改用枳实导滞丸以通腑行气;胃痛急剧而拒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成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3)肝气犯胃。
主症: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气阻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所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举例:柴胡12g,赤芍12g,川芎10g,郁金12g,香附10g,陈皮6g,枳壳10g,佛手10g,甘草6g。
加减:如胃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12g,延胡索12g,以加强理气止痛;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3g,旋覆花9g,以顺气降逆;泛酸者加乌贼骨15g,煅瓦楞子15g,中和胃酸;痛势急迫,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乃肝胃郁热之征,改用化肝煎或丹栀逍遥散加黄连以疏肝泄热和胃。
4)脾胃湿热。
主症: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身重疲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胃气阻滞。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主方:清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黄连6g,栀子10g,法半夏10g,茯苓15g,草豆蔻10g,陈皮6g,甘草6g。
加减:湿偏重者加苍术10g,藿香10g,燥湿醒脾;热偏重者加蒲公英15g,黄芩10g,清胃泄热;伴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0g,橘皮10g,以清胃降逆;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大黄5g(后下),通下导滞;气滞腹胀者加厚朴10g,枳实10g,以理气消胀;纳呆少食者,加神曲15g,谷芽15g,麦芽15g,以消食导滞。
5)瘀血停胃。
主症:胃脘疼痛,如针刺、似刀割,痛有定处,按之痛甚,痛时持久,食后加剧,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病机:瘀停胃络,脉络壅滞。
治法:化瘀通络,理气和胃。
主方: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处方举例: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5g,檀香6g,砂仁6g(后下),延胡索12g,香附10g,甘草6g。
加减:若四肢不温,舌淡脉弱者当为气虚无以行血,加党参12g,黄芪15g,以益气活血;便黑可加三七末6g,白及15g,化瘀止血,出血不止应参考血证有关内容辨证论治;若口干咽燥,舌光无苔,脉细为阴虚无以濡养,加生地12g,麦冬15g,以滋阴润燥。
6)胃阴不足。
主症: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胃失濡养。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主方: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处方举例:北沙参15g,麦冬12g,生地黄15g,枸杞子12g,当归6g,白芍15g,川楝子10g,佛手12g,甘草6g。
加减:若见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加煅牡蛎30g,海螵蛸15g,或配用左金丸以制酸;胃脘胀痛较剧,兼有气滞,宜加厚朴花10g,玫瑰花10g,佛手10g,行气止痛;大便干燥难解,宜加火麻仁10g,瓜蒌仁15g,润肠通便;若阴虚胃热可加石斛10g,知母10g,黄连6g,养阴清胃。
7)脾胃虚寒。
主症: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神疲纳呆,四肢倦怠,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病机:脾胃虚寒,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主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黄芪18g,白芍15g,桂枝10g,白术12g,党参15g,生姜9g,木香6g(后下),大枣5枚。
加减:泛吐清水较多,宜加干姜9g,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5g,以温胃化饮;泛酸,可去饴糖,加黄连炒吴茱萸9g,乌贼骨15g,煅瓦楞子15g,以制酸和胃;胃脘冷痛,里寒较甚,呕吐肢冷可加理中丸以温中散寒;若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可用附子理中汤温肾暖脾,和胃止痛;无泛吐清水,无手足不温者,可改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胃气痛片,每次5片,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胃痛寒邪客胃型。
(2)保济丸,每次1瓶,每日2~3次。适用于胃痛饮食停滞型。
(3)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2~3次。适用于胃痛肝气犯胃型。
(4)三九胃泰颗粒,每次1包,每日2次。适用于胃痛肝胃郁热型。
(5)金佛止痛丸,每次1~2瓶,每日3次。适用于胃痛瘀血停滞型。
(6)珍珠层粉,每次2g,每日3次。适用于胃痛胃阴亏虚型。
(7)附桂理中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胃痛脾胃虚寒型。
2)验方。
(1)荜蔻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荜澄茄、白豆蔻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次服1.5~3g。适用于胃痛寒邪客胃型。
(2)鸡香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鸡内金、香橼各10g,共研细末,每次服1~2g。适用于胃痛饮食停滞型。
(3)姜附散(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处方:姜黄18g,香附(炒)15g。共研细末,每次2~3g。适用于胃痛肝气犯胃型。
(4)柴胡公英汤(刘国普验方)。处方:柴胡12g,白芍15g,枳实12g,蒲公英30g,法半夏、黄芩各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胃痛肝胃郁热型。
(5)瘀阻胃痛方(武汉市中医院验方)。处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甘草、海螵蛸各30g,共研为末,每次8g,每日3次。适用于胃痛瘀血停滞型。
(6)阴亏胃痛方(郭海峰《新中医》)。处方:沙参、麦冬、天冬、白芍各12g,糯稻根、太子参各15g,佛手9g,砂仁3g。水煎服。适用于胃痛胃阴亏虚型。
(7)虚寒胃痛方(于瑞珍等《山东中医杂志》)。处方:党参、黄芪各12g,干姜10g,茯苓、白芍各20g,炙甘草15g。水煎服。适用于胃痛脾胃虚寒型。
3)外治法。
(1)贴敷疗法。
A.老生姜60g,葱30g,捣烂炒热,趁热敷痛处。
B.食盐250g,炒热用布包好,热熨腹部,冷后再炒再熨,每次敷半小时。
(2)埋线疗法。
以下三组穴位轮流使用,用羊肠线埋植。①足三里(左),胃俞透脾俞。②中脘透上脘,足三里(右)。③下脘,灵台,梁门。每次间隔20~30d。
4)针灸疗法。
A.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适用于各种胃痛。实证用泻法,虚痛用补法。
B.艾灸:中脘,足三里,神厥。适用于虚寒性胃痛。
(五)预后转归
胃痛病之初多属实证,表现为寒凝、食积、气滞之候;病情发展,寒邪郁久化热,或食积日久,蕴生湿热,或气郁日久化火,气滞而致瘀血,可出现寒热互结等复杂证候;且日久耗伤正气,则可由实转虚,而转为阳虚、阴虚,或转为虚劳之证。某些病例尚可因气滞瘀血,瘀久生痰,痰瘀互结,内生积块;或因血热妄行,久瘀伤络,或脾不统血,引起吐血、便血等,皆属胃痛的常见转归。胃痛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气去则胃气安;虚实并见者则治疗难度较大,且经常反复发作。若影响进食,化源不足,则正气日衰,形体消瘦。若伴有吐血、便血,量大难止,兼见大汗淋漓,四肢不温,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的危急之候,如不及时救治,亦可危及生命。
(六)预防措施
(1)饮食有节,防止暴饮暴食,宜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忌生冷、粗硬、酸辣刺激性食物。
(2)尽量避免烦恼、忧虑,保持乐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