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或经脉失养而发生腹痛。

1.病因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蛔虫之邪,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以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见腹痛。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饮食停滞,纳运无力;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生湿热,蕴蓄胃肠;或恣食生冷,寒湿内停,中阳受损,均可损伤脾胃,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

3)情志失调。

情志不遂,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痛作,《证治汇补·腹痛》谓:“暴触怒气,则两胁先痛而后入腹。”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内生;或跌扑损伤,络脉瘀阻;或腹部术后,血络受损,均可形成腹中瘀血,中焦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4)阳气素虚。

素体脾阳亏虚,虚寒中生,渐致气血生成不足,脾阳虚馁而不能温养,出现腹痛,甚至病久肾阳不足,相火失于温煦,脏腑虚寒,腹痛日久不愈。

2.病机

(1)病变部分:涉及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包括了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尤与六腑关系密切。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因非一,感受寒邪,嗜食生冷,均可致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气机阻滞,出现暴急腹痛;暑湿之邪内侵,或嗜食辛辣肥腻,或误食不洁之物,湿热内结而作痛,或蛔虫内扰,气机阻滞,或暴饮暴食,宿食不化,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运化无权,腑气不通而生病;肝失疏泄,木失调达,肝气横逆,侵犯脾胃,气机不畅而致腹痛;气滞日久,导致瘀血,或跌仆损伤,腹部手术,亦可导致气滞瘀血,脉络不通而痛;饮食伤脾,或素体脾虚,脾失健运,寒湿停滞,中阳不足,气血不足,内失温养,不荣则痛。

(2)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瘀血。

(3)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络脉痹阻,不通则痛。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痛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瘀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瘀血日久,可变生积聚。

(4)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之分,且可互相转化。

腹痛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或寒热交错,或虚实夹杂;或为虚寒,或为实热;亦可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如寒痛缠绵发作,可以寒郁化热;热痛日久,治疗不当,可以转化为寒,成为寒热交错之证;素体脾虚不运,再因饮食不节,食滞中阻,可成虚中夹实之证;气滞影响血脉流通可导致瘀血,瘀血可影响气机通畅导致气滞,图2-6。

图2-6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不甚剧烈,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拒按。

(2)有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疝气之少腹痛可引及睾丸;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病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起病多缓慢,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4)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以及有关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5)应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症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2)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2)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鉴别: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其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症,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而有些心痛证常以腹痛为初起见症,应特别注意。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痛不明显,腹部柔软,痛无定处;肠痈腹痛多后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多居于右下腹痛,压痛明显;见腹痛拒按,呕吐,大便不通等多属外科阳明腑实证。

(4)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2.辨证思维

根据腹痛的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辨别其寒、热、虚、实,属气属血,在脏在腑为最大关键。

1)辨腹痛缓急。

依腹痛病史,发生原因、时间、性质等,分辨是急性腹痛抑或慢性腹痛。前者多因寒邪、湿热、食滞、虫积所伤,表现为发病突然,疼痛剧烈,病程较短。后者多为内伤,常因病久由气及血,或脏腑虚寒,发病缓慢,疼痛不剧,病程迁延。

2)辨腹痛性质。

(1)辨寒热。

如表2-11。

表2-11 辨寒热

(2)辨虚实。

如表2-12。

表2-12 辨虚实

(3)辨气血虫食。

如表2-13。

表2-13 辨气血虫食

3)辨腹痛部位。

大腹痛多属脾胃之病,脐以上痛,多属脾胃肠道之病。

少腹痛多属足厥阴肝经病。

小腹痛及脐周腹痛多属脾胃、小肠、肾、膀胱的病,虫病多见脐周疼痛。

(三)治则思维

(1)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根据在寒在热、在气在血,确定相应治法。

实者,急则治其标,宜“通”,即调血以和气,调气以和血,可为通;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下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均属“通”的范畴。

(2)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

如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注意通补关系,不通则痛者宜通利,不荣则痛者宜温养。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所谓“通”,并非单指攻下通利而言。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寒邪内阻。

主症: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病机: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主方: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处方举例:高良姜10g,制香附10g,炒陈皮10g,台乌药10g,紫苏叶10g,炮干姜6g,清半夏10g,嫩桂枝6g。

加减:如脐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为肾阳不足,寒邪内侵,宜通脉四逆汤以温通肾阳;如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为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宜暖肝煎以温肝散寒;如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且又身体疼痛,为内外皆寒,宜乌头桂枝汤以散内外之寒;如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属寒气上逆者,用附子粳米汤温中降逆。

2)湿热壅滞。

主症:腹痛拒按,烦渴引饮,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潮热汗出,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病机:湿热内结,气机壅滞,腑气不通。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主方:大承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厚朴6g,生大黄10g(后下),玄明粉10g(冲),枳实10g,广木香6g,杭白芍15g,甘草6g。

加减:若燥热不甚,湿热偏重,大便不爽者,可去芒硝,加栀子10g,黄芩10g;若痛引两胁,可加郁金10g,柴胡10g;如腹痛剧烈,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者改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

3)饮食积滞。

主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病机:食滞内停,气机失调,升降不利。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主方:枳实导滞丸加减。

处方举例:大黄5g,枳实10g,焦三仙(各)15g,黄芩10g,黄连6g,泽泻10g,白术10g,茯苓15g。

加减:若腹痛胀满者,加厚朴10g,木香6g,行气消胀;兼大便自利,恶心呕吐者,去大黄,加陈皮6g,半夏10g,苍术10g,理气燥湿,降逆止呕;如食滞不重,腹痛较轻者,用保和丸。

4)肝郁气滞。

主症: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嗳气、矢气疼痛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情绪急躁易怒。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病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升降失司。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处方举例:制香附10g,陈皮10g,枳壳10g,广木香6g,厚朴10g,青皮10g,焦槟榔10g,砂仁3g(打),炒白芍12g,甘草6g。

加减:若气滞较重,胸肋胀痛者,加川楝子10g,郁金10g;若痛引少腹睾丸者,加橘核10g,荔枝核10g,川楝子10g;若腹痛肠鸣,气滞腹泻者,可用痛泻要方;若少腹绞痛,阴囊寒疝者,可用天台乌药散;肝郁日久化热者,加丹皮10g,山栀子10g,川楝子10g,清肝泄热。

5)瘀血内停。

主症:腹痛较剧,痛如针刺,痛处固定,经久不愈,饮食较差,食后疼痛加剧,大便不爽,或大便色黑。舌质紫黯,脉细涩。

病机:瘀血内停,气机阻滞,脉络不通。

治法:活血化瘀,和络止痛。

主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处方举例:桃仁10g,红花10g,牛膝10g,川芎10g,赤芍10g,当归10g,生地10g,甘草6g,柴胡10g,枳壳10g,桔梗10g。

加减:若腹部术后作痛,可加泽兰10g,延胡索10g,蒲黄10g,五灵脂10g;若跌仆损伤作痛,可加没药10g,三七末3g(分冲);瘀血日久发热,可加丹参15g,丹皮10g,王不留行10g;若下焦蓄血,大便色黑,可用桃核承气汤;若兼有虚寒,腹痛喜温可加小茴香6g,干姜9g,肉桂10g,温经止痛。

6)中虚脏寒。

主症: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温喜按,形寒肢冷,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胃纳不佳,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中阳不振,气血不足,失于温养。

治法: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方:小建中汤加减。

处方举例:炙黄芪20g,桂枝10g,白芍15g,炙甘草6g,生姜6g,饴糖30g(烊化),陈皮10g。

加减:若腹中大寒,呕吐肢冷,可用大建中汤温中散寒;若腹痛下痢,脉微肢冷,脾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汤;若大肠虚寒,积冷便秘者,可用温脾汤;若中气大虚,少气懒言,可用补中益气汤。还可辨证选用当归四逆汤、黄芪建中汤等。

2.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良附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腹痛寒邪内阻型。

(2)枳实导滞丸,每次9g,每日3次。适用于腹痛湿热壅滞型。

(3)保济丸,每次1瓶,每日3次。适用于腹痛饮食积滞型。

(4)元胡止痛片,每次4~6片,每日3次。适用于腹痛气滞瘀血型。

(5)附桂理中丸,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腹痛中虚脏寒型。

2)验方。

(1)蜀椒散寒汤(田凤鸣等《中国秘方全书》)。处方:蜀椒、橘皮、生姜各10g。水煎服。适用于腹痛寒邪内阻型。

(2)消胰饮(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柴胡、黄芩、黄连、木香、枳壳各6g,川楝子、神曲各9g,厚朴5g。水煎服。便秘者加大黄9g(后下)、玄明粉12g。适用于腹痛湿热壅滞型。

(3)急胰方(张伯臾验方)。处方:生大黄9g(后下),玄明粉9g(冲),枳实12g,生山楂15g,红藤、败酱草各30g。水煎服。适用于腹痛湿热壅滞型。

(4)消滞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处方:山楂、神曲、麦芽、陈皮、半夏、茯苓、连翘、莱菔子、白术各9g,高良姜,木香各2g。水煎服。适用于腹痛饮食积滞型。

(5)芍草元胡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炒白芍10g,炙甘草20g,延胡索15g,川楝子20g,柴胡15g,木香10g。水煎服。适用于腹痛气滞瘀血型。

(6)五灵三七散(刘国普验方)。处方:五灵脂、延胡索、草豆蔻、三七各等份。共研为末,每次10g,每日3次。适用于腹痛气滞瘀血型。

(7)九香白术汤(任春秀《陕西中医》)。处方:九香虫(研末冲服)、白术、党参、高良姜、藿香、厚朴各10g,山楂、茯苓各15g,砂仁6g,檀香3g。水煎服。适用于腹痛中虚脏寒型。

3)外治法。

(1)艾叶适量,用醋炒热,布包敷于神阙穴及痛处。适用于寒痛、虚实痛。

(2)野菊花茎叶适量,冷饭适量,共捣烂成饼状,外敷于肚脐神阙穴。适用于热性腹痛。

4)针灸疗法。

(1)针刺:腹痛取内关、支沟、中脘、关元、天枢、公孙、三阴交、阴谷;腹中切痛取公孙;积痛取气海、中脘、隐白。

(2)灸法:脐中痛,大便溏,灸神阙。

(五)预后转归

腹痛的转归及预后决定于其所属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一般来说体质好,病程短,正气尚足者预后良好;体质较差,病程较长,正气不足者预后较差;身体日渐羸瘦,正气日衰者难治。若腹痛暴急,伴有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为虚脱之象,如不及时抢救则危殆立至。

(六)预防措施

(1)适寒温,避免外邪入侵。

(2)节饮食,防止暴饮暴食,免伤脾胃之气。

(3)调情志,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