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思辨与治疗
(一)病因病机分析
1.病因
1)感受外邪。
外感六淫之邪,邪盛入里,或误下伤正,邪气乘虚内侵,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2)内伤饮食。
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或过食肥甘,或嗜酒无度,损伤脾胃,纳运无力,食滞内停,痰湿阻中,气机被阻,而生痞满。久则致脾胃气虚,纳运失职,中焦气机不利,致阳气虚之痞满;若热病后期阴伤未复,或过食辛辣香燥之品,或呕吐不止,可导致胃阴不足,濡养失职,升降失司亦成阴虚之痞满。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失于疏泄,横逆乘脾犯胃,脾胃升降失常,或忧思伤脾,脾气受损,运化不力,胃腑失和,气机不畅,发为痞满。
2.病机
1)病位。
在胃,涉及肝、脾等脏腑。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司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与输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清升浊降则气机调畅。肝主疏泄,调节脾胃气机。肝气条达,则脾升胃降气机顺畅。上述病因出现,均可影响到胃,并涉及脾、肝,使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
2)病理因素。
主要有气滞、痰湿、食积、外邪。
因外邪侵袭,食滞内停,痰湿中阻等实邪相干于胃,导致脾胃运纳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痞满;如外感湿热之邪,或气滞、痰湿停留日久,均可出现湿热之邪内蕴,困阻脾胃而成痞;肝郁气滞,横逆犯脾,可致气机郁滞之痞满。
3)病机。
关键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
本病无论虚实,都可造成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导致痞满的发生。
4)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且可互相转化。
本病的实即实邪内阻(食积、痰湿、外邪、气滞等),虚则如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痞满初期,多为实证,实痞日久,可致虚痞,如图2-2。
图2-2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1)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不痛,食欲不振等为特点。
(2)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
(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
(4)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胃镜、多道胃肠动力检测仪等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5)需除外胃癌及其他病症中出现的痞满症状。
2)鉴别诊断。
(1)胃痛。
痞满与胃痛病位均在胃脘部,胃痛常兼胀满,痞满时有隐痛,应加以鉴别,如表2-1。
表2-1 痞满与胃痛鉴别
(2)鼓胀。
痞满与鼓胀同为腹部病症,且均有胀满之苦,故需鉴别,如表2-2。
表2-2 痞满与鼓胀鉴别
(3)胸痹心痛。
痞满常兼有胸膈不适,胸痹心痛偶有脘腹不舒,故需鉴别,如表2-3。
表2-3 痞满与胸痹心痛鉴别
2.辨证思维
如表2-4。
表2-4 辩证思维
(三)治则思维
(1)总的原则: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
胃痞的病位在胃脘,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基本病机是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所以,治疗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
(2)辨证要根据其虚、实及虚实夹杂之证,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
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症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
(3)重视醒脾健脾,调畅气机。
痞满虽病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各自患病,最易互相影响。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气不升,胃气不降,中焦升降失常,不得流通,故作胃痞。所以,治胃痞应在和胃降气的同时,重视健脾益气法的运用,宜用黄芪、党参、升麻、柴胡、白术等以升清阳降浊气。脾胃虚寒者可加干姜、吴茱萸等以温中祛寒。但脾以运为健,运脾可调气。在遣方常配合醒脾运脾法,选用砂仁、木香、厚朴、陈皮、法半夏等芳香辛散药。
(4)久痞虚实夹杂、寒热并见者,治宜温清并用、辛开苦降。
对于萎缩性胃炎之痞,可因病久郁而化热,热可伤津,致病人出现胃脘痞满、疲倦纳呆、口苦而干、舌质淡而苔微黄腻等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等症候。对此,应效法仲景诸泻心汤法,加用黄芩、黄连等以温清并用法、辛开苦降。温补辛开可健脾运脾,苦降清泄可解除郁热。辛药多热、苦药多寒,辛热与苦寒药配伍组合,则一薄一厚,一阳一阴,开散升浮,轻清向上,通浊沉降,重浊向下,清热而不患寒,散寒而不忧热,二者相反相成、相激相制,从而平衡阴阳,斡旋气机,开结消痞。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痞满相关性之密切疾病——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为幽门螺杆菌(Hp),其感染率以中医的脾胃湿热证型最高,故可认为该菌是一种湿热之邪。苦寒药能清热祛湿,消除湿热之邪,中药药理学实验也证实抑杀Hp的药,以黄连、黄芩、大黄等最强。此外,幽门括约肌功能、胃排空功能的异常也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辛温的补益理脾降气药确有调整胃肠动力的作用,如党参、干姜、法半夏、厚朴、木香等都对缓弱的上消化道有促动力作用。只有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辨病遣方用药,灵活运用温清并用、辛开苦降法,使脾气得升,胃气得降,则湿浊除、气机通、中气旺、化源充而痞满消。
(5)治痞宜顾及胃阴。
在治疗实痞时,常用辛温燥湿之品,用量太过则易伤胃阴;湿热蕴结,或肝气郁久均易化火伤阴,故在用砂仁、厚朴、陈皮、法半夏等甘温辛燥药治疗时,谨防用药太过,伤及胃阴;对于胃阴亏虚者,选用理气消痞的药物时,宜予轻清为原则,可适当选用枳壳、佛手、竹茹、川朴花等理气消痞;滋养胃阴,用药不可过于滋腻,以防阻滞气机。
(四)治疗方案
1.辨证论治
1)实痞。
(1)饮食内停。
主症:脘腹痞闷而胀,进食尤甚,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吐,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和胃,行气消痞。
主方:保和丸加减。
处方举例:法半夏10g,炒陈皮10g,茯苓15g,大腹皮10g,炒山楂12g,神曲10g,炒谷麦芽各10g,炒莱菔子10g,连翘10g。
加减:若食积较重者,可加鸡内金10g,谷芽15g,麦芽15g,以消食;脘腹胀满者,可加枳实10g,厚朴10g,槟榔10g,理气除满;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加大黄5g,枳实10g,通腑消胀,或用枳实导滞丸推荡积滞,清利湿热;兼脾虚便溏者,加白术12g,扁豆10g,健脾助运,化湿和中,或用枳实消痞丸消除痞满,健脾和胃。
(2)痰湿中阻。
主症:脘腹痞塞不舒,胸膈满闷,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呕恶纳呆,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苔白厚腻,脉沉滑。
治法:除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方:二陈汤加减。
处方举例:清半夏10g,茯苓15g,炒陈皮10g,炒白术10g,厚朴10g,藿香10g,甘草6g。
加减:若痰湿盛而胀满甚者,可加枳实10g,紫苏梗10g,桔梗10g,或合用半夏厚朴汤以加强化痰理气;若气逆不降,嗳气不止者,加旋覆花9g,代赭石15g,枳实10g,沉香3g;若痰湿郁久化热而口苦、舌苔黄者,改用黄连温胆汤;兼脾胃虚弱者加用党参18g,白术12g,砂仁6g,健脾和中。
(3)脾胃湿热。
主症:脘腹痞闷,或嘈杂不舒,恶心呕吐,口干不欲饮,口苦,纳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和胃消痞。
主方: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
处方举例:大黄5g,黄连6g,黄芩10g,厚朴10g,石菖蒲10g,法半夏12g,芦根15g,栀子10g,豆豉10g。
加减:若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竹茹10g,生姜9g,旋覆花9g,以止呕;纳呆不食者,加鸡内金10g,谷芽15g,麦芽15g,以开胃导滞;嘈杂不舒者,可合用左金丸;便溏者,去大黄,加扁豆10g,陈皮6g,以化湿和胃。
(4)肝胃不和。
主症:脘腹痞闷,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善长叹息,呕恶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胃消痞。
主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
处方举例:香附10g,川芎10g,苍术10g,神曲10g,栀子10g,枳实10g,白术12g,荷叶10g。
加减:若气郁明显,胀满较甚者,酌加柴胡10g,郁金10g,厚朴10g,或用五磨饮子加减以理气导滞消胀;郁而化火,口苦而干者,可加黄连6g,黄芩10g,泻火解郁;呕恶明显者,加法半夏12g,生姜9g,以和胃止呕;嗳气甚者,加竹茹10g,沉香3g,以和胃降气。
2)虚痞。
(1)脾胃虚弱。
主症:脘腹满闷,时轻时重,喜温喜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
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举例:黄芪15g,党参20g,白术12g,升麻10g,柴胡10g,当归10g,陈皮6g,炙甘草6g。
加减:若胀闷较重者,可加枳壳10g,木香6g,厚朴10g,以理气运脾;四肢不温,阳虚明显者,加制附子9g,干姜9g,温胃助阳,或合理中丸以温胃健脾;纳呆厌食者,加砂仁6g,神曲10g,理气开胃;舌苔厚腻,湿浊内蕴者,加法半夏12g,茯苓15g,或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以健脾祛湿,理气除胀;如虚实夹杂,宜半夏泻心汤补泻同施。
(2)胃阴不足。
主症: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调中消痞。
主方:益胃汤加减。
处方举例:生地12g,麦冬15g,沙参15g,玉竹15g,香橼10g。
加减:若津伤较重者,可加石斛10g,天花粉10g,以加强生津;腹胀较著者,加枳壳10g,厚朴花10g,理气消胀;食滞者加谷芽15g,麦芽15g,消食导滞;便秘者,加火麻仁10g,玄参10g,润肠通便。
(五)预后转归
(1)痞满之转归取决于患者素体禀赋及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弱。脾胃运化功能强健者,虽患病成痞,经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2)若素体禀赋不足,或病久耗伤正气,祛邪无力,往往病情迁延,不易痊愈。
(3)邪祛不尽,留下宿根,病症时发时止,或转成气虚中满之鼓胀;或正虚邪恋,邪与气血搏结于胃腑而生癌瘤者均预后不佳。
(六)预防措施
(1)应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同时饮食宜清淡,忌肥甘厚味、辛辣醇酒以及凉之品。
(2)注意精神调摄,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
(3)慎起居,适寒温,防六淫,注意腹部保暖。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